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两个极端
2018-07-09郭孟媛
郭孟媛
摘要:贝多芬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是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间最为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由于他对古典音乐的突出贡献,因此有“乐圣”的美名,但是在我们品析贝多芬音乐作品时却会发现,他的作品总是难以捉摸,存在两个极端,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对贝多芬音乐作品的研究体会,对其作品之中的两个极端做出介绍。
关键词:贝多芬;音乐作品;两个极端
贝多芬是我们所熟知的音乐传奇人物,在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之中,创作了无数经典的音乐作品,但是在我们对他的音乐作品进行品析时,却发现这些作品之间往往存在很多的差距,如其中有卓绝的《第九交响曲》,也有拙劣的《战争交响曲》,有难懂的《拉丝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也有易懂的《献给爱丽丝》到底是什么促使贝多芬音乐作品出现了两个极端,是我们欣赏贝多芬音乐作品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1 卓绝的《第九交响曲》和拙劣的《战争交响曲》
1.1 卓绝的《第九交响曲》
在贝多芬的众多音乐作品之中,《第九交响曲》被认定是贝多芬交响乐领域之中最高的成就,该曲之中一共有四个乐章,同时由于在第四乐章之中加入了大型合唱,因此《第九交响曲》又被称之为《合唱交响曲》,在该作品在1924年首次在维也纳音乐大厅演出时,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直接奠定了贝多芬“交响乐之王”的地位。而之所以说《第九交响曲》是卓绝的,就是因为这部交响乐整体的构思十分广阔,同时还蕴含了深刻的思想,不仅从形式上拓宽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同时其中欧歌的关于“为自由而奋斗”的主题,更使得《第九交响曲》成为充满哲理性和壮丽性的颂歌。而在《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之中,最被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合唱部分是为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谱曲。《第九交响曲》从酝酿到最终的成品,几乎耗尽了贝多芬数十年的心血,因此怎能不说《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一生,乃至整个古典音乐史中伟大而卓绝的音乐作品。
1.2 拙劣的《战争交响曲》
在贝多芬的众多音乐作品之中,知道《战争交响曲》的人并不多,演奏的人也很少,而这也从某种程度表示出《战争交响曲》并不是贝多芬优质的作品。《战争交响曲》创作于1813年,是献给英国摄政王腓特烈的,创作背景是当时正逢奥地利与法国发生战争,而英国与奥地利同盟共抗法国,并最终获得了胜利,贝多芬作为奥地利人,为了表达对英国摄政王腓特烈的敬意,以及庆祝本土战争胜利的喜悦创作了《战争交响曲》。而事实上《战争交响曲》并不能完全算得上是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因此《战争交响曲》的构思想法来源于作曲家梅策尔,是他请求贝多芬按照他的构思进一步做出编排,因此在作品问世后,两人还因版权费用出现了矛盾摩擦。而之所以说《战争交响曲》的拙劣的,不仅是因为这部作品是为迎合大众、迎合王权而创作,同时《战争交响曲》还违背了贝多芬一贯的创作原则,因此即使是从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良心”角度,《战争交响曲》也绝非是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
2 难懂的《拉丝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和易懂的《献给爱丽丝》
2.1 难懂的《拉丝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
《拉丝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是贝多芬最难懂的作品,没有之一,该作品在首次公演时,舒帕契赫给出的评价就是“贝多芬经常开得意的玩笑”。而在莫斯科音乐晚会上,大提琴手隆贝尔则更不客气,他直接将乐谱摔到地下,并说“这样的作品能演出么?”而这也使得当晚的演出不得被迫停止,而无论是舒帕契赫还是隆贝尔,他们其实都是贝多芬很要好的朋友,他们对于作品的职责,绝对的没有恶意的,只是因为《拉丝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是一部太难以理解的作品,即使是当世著名的音乐家也无法理解。但是贝多芬对于外界的诸多质疑,给出的答案却是“这部作品是留给后人的,总有一天会有人发现它的价值”。而迄今为止,虽然还是有很多人对《拉丝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感到费解,但是这并不妨碍后世对该部作品的传颂。
2.2 易懂的《献给爱丽丝》
若是说《献给爱丽丝》是贝多芬音乐作品之中最易懂的,也没有之一。《献给爱丽丝》创作于1810年,是一首短小的钢琴曲作品,采用回旋曲式,乐曲结构是ABACA,旋律十分的通俗易懂,贝多芬将《献给爱丽丝》称作为“Bagatele”,意思是“微不足道”。这是因为与贝多芬的很多代表音乐作品不同,在创作《献给爱丽丝》时,他并没有做出过太多的考虑,或许这只是他的涂鸦之作,但是却一不小心成为了千古名曲。同时从篇幅上,将《献给爱丽丝》与其他作品相比,也只能称的上是一首很小的作品。事实上《献给爱丽丝》最初的名字是“献给苔雷泽”,苔雷泽是贝多芬暗恋的一个女人,他想把这首作品作为送给苔雷泽的生日礼物,因为写曲名时太过匆忙,被他人误读成了“献给爱丽丝”,虽然贝多芬从未将这首乐曲视为他的正式作品,但是却成为他传颂最多的作品,而这与《献给爱丽丝》的简单易懂是不无关系的。
3 总结
贝多芬是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他所传世的音乐作品,在今时今日仍旧给予当代音乐家无限启发与思考,但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往往是变化多端的,作品风格各不统一,同时往往存在极端化的特点,而我们想要全面的了解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就必须要对他作品之中的两个极端做出思考。
参考文献:
[1]翟静.谈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意蕴[J].音乐创作,2016(05):174176.
[2]曹淼.淺谈贝多芬五部经典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世界[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3):128129.
[3]龙本裕造,张新林.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两个极端[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6(03):5358.
[4]陈越红.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哲理分析[J].中国音乐学,2016(04):131142.
指导教师:邢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