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方式
2018-07-09黄尧
黄尧
课堂问题行为一直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已经成为一项非常必要的能力与工作。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受多方面的影响,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影响、同辈群体、课堂环境等。了解课堂问题行为,首先要明白课堂问题行为的涵义,才能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分析。作为教师,对于问题行为的处理方式与方法也是有原则和技巧的。不适当地处理可能会对学生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涵义
长久以来,众多学者就课堂问题行为这一领域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不同老师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认识却各不一样。有的老师认为学生的课堂行为严重影响了他的教学才是课堂问题行为,学生上课走神等算不上课堂问题行为。但是研究表明,这些行为虽然不会直接干扰课堂秩序,但会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因见,课堂问题行为的涵义还是能为认识认识课堂管理行为提供部分支持的。
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产生课堂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雷爱华从学生因素、教师因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四个方面阐述了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方双虎将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总结为了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也有研究者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学生不健康的需要;学生对教师某些不适当的教学方法或教育手段的“报复”和“逃避”三点。从不同角度看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李莹等从心理学角度、生理学角度、教育学角度、管理学角度和生态学角度五个方面分析了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相比较学生而言,教师在课堂问题行为中既是影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又是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对象。首先,教师作为影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研究者认为,教师指导思想的错误、管理的失范、教学的偏差都是造成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其次,教师的行为也可能是课堂问题行为。
很多研究都很重视环境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研究者认为,影响学生和教师课堂问题行为的环境因素有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种。在已有的课堂观察中看到的,除教师和学生外的第三者的活动和存在,也可是课堂问题行为或引起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另一种情况是,见习教师参与课堂管理。
说到家庭对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有的研究者将它归类于环境因素这一大类中,也有研究者将家庭因素作为一个单独的方面进行研究。我认为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不同之处,是因为对于家庭影响的认识不够全面。我倾向于将家庭因素单独区别于其他影响因素。首先,家庭是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是人性格形成的环境;其次,家庭是也是联系学校与社会的纽带,是最自在的居处;最后,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尤其是不良影响。程核红将家庭因素分为家庭氛围和父母性格。雷爱华认为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都是家庭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杨志伟等研究也发现,儿童学业成绩、各类行为问题、家庭环境和家庭背景因素之间存在特定的相关关系。任何一种分类都是正确的,但是作为教师而言,家庭氛围和父母结构更好思考。很多的离异家庭,家长往往力不从心,因此不能时时关注到孩子的心理状况,从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在性格形成阶段,孩子都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父母的性格也是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暴躁的家长往往教出来的孩子也是易暴躁的。隔代教养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教养方式,很多的孩子性格比较极端,要么是特别的活泼,要么是内向,这样的性格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可以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将孩子抛给自己的父母,这在中国,尤其是农村是越来越普遍了。
以上所说都是关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其实想想,教师受到的影响也是相似的。家庭变化、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等会影响教师的行为,导致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总之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绝不会是单方面作用引起的,它是一种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受学生、教师、家庭等多因素影响的。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方式
那么作为教师,要如何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处理呢?有相当多的研究就课堂问题行为提出了解决或矫正策略。对于年龄稍大,能够认识自己的行为是有不妥的,如小学高段的学生,采用最少干预原则是比较恰当的。在处理学生出现的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一定要在不影响整堂教学的情况下,对学生适当的暗示,以达到警示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眼神、身体触摸等非语言动作来暗示学生;也可以通过表扬做得好的学生来暗示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传递一种信息:老师已经知道你的表现了,让学生心里有数。很多老师会选择提问的方式,但是这个方式比较冒险,尤其是对于男生而言,他们很可能会认为老师是在“抓”他,而当众给他难堪了。即使对于某些出现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处理原则,对于班上的同学更应该一视同仁,这样才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自己的权威。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出现的某些课堂问题行为,看上去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比如玩弄学具。但是我们说习惯的形成周期是28天,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我们一定要从一开始开始纠正。小学比较常用的矫正原则是由教师来制定“小小公约”,即老师有針对性的对学生提出要求,明确课堂上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有学生违反的话,教师就要相应的处罚。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处罚”不应该是伤害学生心灵的行为。
总之,不管是对于哪一类的课堂问题行为,对于任何学生,教师都必须有要教师的自己的原则。不可以对学生有想当然的判断,课堂问题行为往往作为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手段,因此教师必须要学会分析该生问题行为产生背后的原因,并且也要懂得用最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处理方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