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18-07-09温海波
温海波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英语的学习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的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这几方面。小学阶段是培养和发展核心素養的起始阶段,作为每一个孩子重要的起点,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人生的奠基作用,在小学阶段应该全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它的培养渗透到每个学科,为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打下坚实基础。
在小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有如下四方面。
一、深入了解教材,教会学生“组织”
奥苏伯尔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组织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就是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组织就是建构,学习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教育形式的知识是经过分化、重组、整合、改造和转换,从而形成的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知识形式(包含表达形式、组合形式)。
英语的学习更需要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完美的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把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它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出来,模块与模块之间进行整合,围绕教学目标围绕核心话题,整合内容。比如新标准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的Module 5、 Module 6、 Module 7可以有效的组合在一起,以一般过去时不规则变化动词的各种句型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开展教学工作,将看似不相关的三个模块都涉及到的部分让学生预习,找出关联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边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边将核心词汇和句型进行梳理。让学生对知识有了直观全面的认识,学习效率提高。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的建立有着明显作用。
二、深入研究教法,让学生的学习情境化
知识往往是在情境中生成和显现,“任何知识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须作为一个‘过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问题场景或思想语境之中。知识本来产生于某种特定的‘境域,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产生于知识发现者的生活、情感与信念,产生于研究者的知识,产生于研究共同体内外的争论、协商和各种思想支撑条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将与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知识从书中将场景移置到课堂创设的环境中。在新标准小学英语六年级下Module 1 Unit1 I want a hot dog, please.这一课的学习中将点餐这一生活场景搬进课堂,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学生很快就能将核心句型和词汇掌握并运用,还能在同伴的帮助下进行拓展。在对中外的餐饮文化进行适当的对比了解,这一课的教学在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有不小帮助。
三、深入研究课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化
让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思维活起来,首先让学生生动起来。求知不是静坐、死记、硬背的过程,它是实践、体验、感悟的过程。离开了个人的感悟,知识是无法转化为素养的。通过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参与来进行学习,而不是由教师进行直接的讲解和传授。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我活动,谁也无法代替。新标准小学英语教材五年级下Module 7 Unit 1 His dog can help him.在学习这一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体验盲人在生活中的困难以及对导盲犬的需要,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己体验感受的表达,进行现场的TV show。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会用can、cant来描述不同的动物的特性还让学生体会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了解动物的特性,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四、深入研究学生,让学生的学习自主化
自主化强调的是由教转向学,由依赖走向独立。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依赖、跟随、被动、复制的学转向自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潜能的认可和对学生渐渐独立的认同。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微课等形式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由于小学英语课时少,教学容量大,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尤为重要,学生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课外自主学习、提出困惑、课内展示交流、协作探究。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更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质疑能力。
通过以上策略,对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有一定的帮助,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也有帮助。核心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它的形成需要长期、持续的发展,是需要教师们一直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