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兰词中的“月”意象研究

2018-07-09谢艺思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纳兰性纳兰词人

谢艺思

摘要:纳兰性德的词情调凄凉哀婉,气氛悲郁怆恻,这种风格的形成跟作者习惯采用的意象有关。纳兰词特别喜欢用“月”这一意象,本文以张草纫先生导读的《纳兰词集》为考察对象,将其中的“月”意象按作用稍作分类,举例分析纳兰词中月意象与人的关系,并从传统和个人方面分析了其偏爱写月的原因。

关键词:纳兰性德 词 月

在中国的诗歌里,月意象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体验与审美理想。根据月意象自身的发展情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先秦时期的月意象多以日月并列或对举的形式出现,独立性差,实用性很强,与情感的结合不紧密,主要还是作为时间和自然的见证或受日月崇拜的影响而出现,從严格的意义来说,此一时期的很多“月”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意象;汉魏时期的月意象开始从日月并列或对举的格局中独立出来,但仍然不突出,抒情色彩比起先秦时期的月意象要稍浓一些,并出现了和相思忧愁等情感的较为稳定的联系;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月意象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情感内涵除了相思和忧愁,还出现了表现怀古、思乡、悼亡之情及描画女性容饰或吟咏女性用物和闺中风情的月意象,与情感的结合更为紧密,月意象己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时期。

总的来说,月意象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如下集中内涵:

(一)离别相思之愁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每到十五则是满月,因此月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人月总不能两团圆,故借满月更表达离别相思悲。

(二)怀乡恋土之情

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乡的象征。从自然现象的角度看,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任何一个漂泊者在异乡看见明月时,就自然会想起明月下的故乡。

(三)寂寞失意之悲

月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不管是边塞深闺,还是羁旅宦途,抒情主人公都钟情把月亮作为其孤独失意情感的寄托。

(四)宇宙人生之思

宇宙中月亮是永恒的,而人生和历史的历程却不会恒守常态,因此,“象征永恒的月亮便常常作为生命有限的对照物出现在诗人的创作构思中。他们的深沉喟叹总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对于人生时空局限性的审美悲情”。

(五)超拔脱俗之志

古代诗词中的月意象己不是一种纯然的客观物象,而是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人格化身,诗人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审美境界,纷扰相争的现实世界己全然抛到了脑后,将心绪系于纯洁澄澈、永恒的自然之月身上,获得身心的宁静与升华。

月亮作为一个常见的意象,由于被历代文人寄予各种文化内涵,使得它的使用频率使用层面不断增大增泛。清代的纳兰性德也是一个爱写月的词人。

一、纳兰词月意象统计

纳兰性德的词情调凄凉哀婉,气氛悲郁怆恻,字里行间充满怨恨幽愤、徒唤奈何之情态,其词风格多样,有的清新自然,有的哀感顽艳,有的格高韵远、缠绵婉约,既有婉约又有豪放。这种风格的形成,跟作者喜欢采用的意象有极大的关系。在纳兰性德的词中,经常出现”月”的意象,并且赋予了”月”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观照。

纳兰词与月有着密切关系。以张草纫先生导读的《纳兰词集》为考察对象,纳兰词总共348首,其中“月”字在词文中总共出现118次,直接出现“月”字的词有102首,另外还有3首分别写“对月”、“新月”、“月蚀”,还有2首用“下弦”代月。因此,纳兰词中有关“月”的总共有107首,约占纳兰词总数的31%。纳兰性德的词多处涉及到月,他笔下的月具有沧桑感与历史感,是“残月”,是“落月”,是“旧时明月”;具有冰冷的愁绪与怅惘,是“湿月”,是“寒月”,是“凄凄白月”;具有人格化的感情,是“辛苦最怜天上月”,是“凄凉片月”,是“多情早月”。

二、纳兰词月意象的作用分类

根据纳兰词中写到月的作用可以把月分为以下三类:

(一)用作交代词所表现的时间

如:

好天良夜酒盈樽,心自醉,愁难睡,西南月落城乌起。(《天仙子》)

已是深秋兼独夜,凄凉,月到西南更断肠。(《南乡子·捣衣》)

梦来双倚,醒时独拥,窗外一眉新月。寻思常自悔分明,无奈却照人清切。(《鹊桥仙》)

“西南月落”,月亮向西南落下,表明时间为后半夜。“新月”则表明是月初。

(二)作为作者的人格化,借月抒怀

如: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夕夕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

残月暗窥金屈戍,软风徐荡玉帘钩。待听邻女唤梳头。(《浣溪沙》)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孤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采桑子》)

鬓云松,红玉莹。早月多情,送过梨花影。半响斜钗慵未整。晕入轻潮,刚爱微风醒。(《苏幕遮·咏浴》)

(三)营造一种清空幽冷、凄婉哀伤的氛围

月意象的这类烘托环境的作用在纳兰词中所占比重最多,如:

轻烟笼翠黛,月茫茫。(《遐方怨》)

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如梦令》)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如梦令》)

凤髻抛残秋草生,高梧湿月冷无声,当时七夕有深盟。(《浣溪沙》)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酒泉子》)

三、纳兰词中月意象与人的关系

(一)化月为人、人月合一

化月为人,就是把月人格化,赋予它以人所有的音容仪态、言谈举止、思想感情、性格气质,让它和人一样地喜怒哀乐,能同人进行思想感情的交流。月就是人的化身,实质上也就是诗人情思的化身。化月为人,就是拟人,也是移情,赋予月以人之情。如:

微晕娇花湿欲流,簟纹灯影一生愁,梦回疑在远山楼。残月暗窥金屈戍,软风徐荡玉帘钩。待听邻女唤梳头。(《浣溪沙》)

《浣溪沙》“残月暗窥”一句,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残月在偷偷摸摸地窥视的模样,非常的生动形象,恰好表达出词人隐秘的内心世界。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孤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采桑子》)

鬓云松,红玉莹。早月多情,送过梨花影。半响斜钗慵未整。晕入轻潮,刚爱微风醒。(《苏幕遮·咏浴》)

《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词人借明月嘲笑他在如此美好的春光下,却暗自苦恼,不解风情,实则是词人的自嘲。不说词人自嘲而说“月亮多情”,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加之赋予月以人格,也更有趣。《苏幕遮·咏浴》也同样写到“多情月”,不是月有情,而是词人“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又《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先从“天上月”写起。上片三句借月亮为喻,写爱情的欢乐转瞬即逝,恨多乐少。后两句,写假如爱情能象月亮那样皎洁圆满,付出再大的代价都愿意。“一昔如环,昔昔长如玦”,包蕴了无限的哀伤与怀念,表达了对亡妻的真挚爱恋。

(二)人(事/物)月对比,意味深沉

把月与人(事/物)进行对比,也是纳兰词中月意象的一个比较突出的艺术特征。月时明时晦,时圆时缺,长在长生,恒久不变,是永恒的象征;而时光流逝,人生无常,历史变迁,与月的永恒产生强烈而鲜明的对比。

无恙年年汴水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惆怅绛河何处去?绿杨清瘦绾离愁。至今鼓吹竹西楼。(《浣溪沙》)

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忆秦娥》)

重到旧时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蝶恋花》)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琵琶仙·中秋》)

纳兰用“旧时明月”四字连接过去与现在双重时空,把物是人非之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月亮仍旧是旧时明月,依然在凄冷的深夜冷冷悄悄地映照着人事己非的“旧地”,分明是历史沧桑变迁的永恒见证人。词人借助月亮俯古览今,把时隔数百年甚至千年的人事勾连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一体,在显著的今昔对比中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沧桑感。

掩银屏,垂翠袖。何处吹箫,脉脉情微逗。肠断月明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苏幕遮》)

人月对比,“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月亮作为作为宇宙永恒的象征,作为人生有限的对照物,往来于过去与现在之间,表达月亮依旧,人面全非的伤感,柔情婉转,清丽而沧桑。

盼天涯,芳讯绝。莫是故情全歇。朦胧寒月影微黄,情更薄于寒月。《满宫花》)

物月对比,“情更薄于寒月”,寒月已经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情比寒月更薄更是把情推向一种无情冷绝的态度。

(三)寄情于月,情景交融

孤独憔悴一腔愁绪之人自然眼中充满凄凉零落之物。在纳兰词中很少出现圆月,即便出现“圆月”的字眼,也只是作者羡慕月亮自己不得团圆。纳兰笔下大多数是“残月”。月亮不仅是他爱情的见证,又是他品味孤独的知音,残月的清辉渲染出冰冷的环境氛围,对温暖的渴盼增添了他心中的愁绪,孤独的情感在特定的环境下奔泄而出。

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忪。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临江仙》)

作者身在塞上却心系故园,眷念闺中人。当得到家书报秋海棠花开时,由此花名“断肠”而触动离愁别绪,遂借花抒慨,表达了乡关客愁,柔肠寸断的心情。上片化虚为实,从想象中落笔,写家中的秋海棠经夜雨后,娇艳地开放。下片追怀往昔,描绘令人怀念往日美好时光和此时“肠欲断”的凄苦之情。

四、纳兰词偏爱月意象的原因

(一)不幸的情感遭遇

在纳兰性德的生命中出现的女人都不能与他共偕连理,纳兰从小定情、青梅竹马的表妹被送进皇宫,后来病逝,这是他经受的第一次感情创伤,在他不懂爱情的时候体会到生离死别的无情。

二十岁时与妻子卢氏成婚,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可惜好景不长,婚后三年,卢氏死于难产。爱妻的离去,给纳兰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他写下大量的悼亡诗,祭奠他与卢氏之间的感情。第二次创伤是在懂爱情的时候体会到死别的悲痛。

三十岁的时候结识江南才女沈宛,二人惺惺相惜,相知相爱,然而一个满洲贵胄,一个普通民间汉女,门第的悬殊令二人无法最终结合。两人在京城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后,纳兰迫于家庭的压力,不能将沈宛接入家中,而沈宛最终只能忍痛离去,回归江南。第三次创伤是在懂爱情的时候体会到生离的哀绝。

饱受感情创伤的纳兰在漫漫长夜里当然更能体会到孤独的滋味,陪伴他的只有那一轮残月。以残缺月亮象征自己幸福生活的珍贵和短暂,可见其思之深与情之切,这正是他一生中幸福转瞬即逝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不得团圆的内心独白。

(二)独特的个性特质

纳兰性德自身的个性特质也是他如此频繁写月的原因。从纳兰词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词多“哀怨骚屑令人不能卒读”,纳兰性德虽身处富贵温柔之乡,位居清要又深受隆遇,但他却写出如此哀婉抒情之词,正是因为纳兰性德具有词人多愁善感的气质。

纳兰自幼身体孱弱,身患寒疾,难以根治,因此纳兰性情忧郁淡漠、伤感悲情。因为疾病的原因,纳兰在青春大好的年华,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在病榻上度过的。因此他的词作中,总是充满了无聊悲凉,甚至有些戚戚然的情绪。

作为一个满洲贵族,纳兰也有其与生俱来的王者气质,碍于政治地位的尴尬处境,也使他的气质变得敏感。

对于这样一个多愁善感、骨子里头带有悲伤忧郁气质的词人来说,对清冷的月亮情有独钟也不难理解。

(三)写月的文化传统

前面说到,月意象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月亮本身有圆缺的变化, 而人世间亦有相聚与别离,因而离别相思的情感往往寄托于月中。古往今来,诗人多以月的圆缺现象来感叹人世的相聚与分离、幸福和痛苦。文人通过月来传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月的圆缺变化与文人内心之间有一种很微妙的感情将两者结合起来。纳兰性德早年勤读诗书,作为一个满族人,他对汉文化的学习不遗余力,因而深谙传统汉文化的内涵。在接触诗歌中也会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自然而然也会受到熏陶。

(四)创作的心理习惯

词人在创作过程中会有一种心理习惯。诗人的记忆有很多是以意象为载体的,而内心的意象同笔端符号化、物态化的意象,早已同现实中的相关物象建立了较稳定的联系,外在的随机性感知经验反倒成为对书本经验、符号意象与名句记忆的印证。在纳兰心中,月亮是清冷、残缺的,因此在他想要表达类似的主题时,他会下意识地与月的特征相结合进行创作。

除此之外,纳兰词偏爱月意象跟他的题材范围狭小,多写离别相思和个人闲愁,很少接触社会问题也有关。在主要抒发自己内心的创作上,纳兰会更习惯地把身边的事物写进自己的词作中。

五、结语

在纳兰性德的词作中,月意象凝聚着纳兰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与审美理想。他对中国传统月意象的文化既有吸收,也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正是他独特的气质,赋予了月以纳兰的感情。明月依旧,只是再无纳兰。

猜你喜欢

纳兰性纳兰词人
《纳兰的雪》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悄悄过去的夏天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孤馆寒窗夜无寐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
爱恨两难说纳兰
林逋梅妻鹤子
那一日艳阳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