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大钊的“民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2018-07-09杨玉枝

大经贸 2018年5期
关键词:李大钊思想

杨玉枝

【摘 要】 “民彝”思想是李大钊早期民主政治思想的核心。李大钊的民彝思想是他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政治学说的有机结合的结果,是探索形成中国自己道路的产物,也是李大钊后期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思想基础。“民彝”思想中所包含的重视群众主体地位、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等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李大钊 “民彝”思想 群众主体 个性解放

民国开始之后没多久,李大钊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期望就破灭了,他深感“今理想中之光复佳运,希望中之共和幸福,不惟毫末无闻,政俗且愈趋愈下,日即卑污,伤心之士,安有不痛愤欲绝,万念俱灰,以求一瞑,绝闻睹于此万恶之世也。1李大钊逐渐认识到中国久病积弱的根源是国民缺乏民主共和的意识,封建专制下的国民受纲常教义思想的束缚,缺乏对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的认识。辛亥革命失败后,他更是深刻地认识到必须从文化思想的根本上冲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对以儒学为中心的纲常教义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发起了猛烈地抨击,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李大钊关于“民彝”涵义的阐释

“民彝”是李大钊早期在探讨中国政治问题时使用的一个特殊概念。1916年他在《民彝》创刊号上发表了《民彝与政治》的文章,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他的“民彝”思想,并系统地回答了中国民主革命当时面临的一系列迫切问题。“民彝”思想是其民主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也是他革命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是对辛亥革命的反思和总结,也是他最后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的重要思想基础。

对于“民彝”的涵义,学术界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有的认为“民彝”是“包括政治、宗教、伦理等观念在内的人民的认识”。有的认为“民彝”是“人民的心理,人民的意志”。有的认为“民彝”就是“人民的权利”。通过梳理,我们发现:李大钊认为 “民彝”是“民之所以形成那种根本属性,是固有的持常不变的,它高于一切;一切随着它转移,顺之者存,违之者亡”。并且李大钊对“彝”字作过“器”、“常”、“法”三方面的训诂,由此可以梳理出其“民彝”观点的涵义。

“彝”训“器”。1所谓“器”,即中国古代“神器”的“器”,亦即“宗彝”。宗彝既是一种实体的器,具有国家、民族权力的象征意义,又是一种无形的意识形态,具有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意义。现代社会的“民彝”不象宗彝是具体铭刻在某种器上,它只存在于人民的思想、精神、心理之中。从这种意义出发,李大钊指出:“宗彝可窃,而民彝不可窃也。宗彝可迁,而民彝不可迁也。”

“彝”训“常”。所谓“常”指的是人民有其本性,统治者应顺从民性施政施教,方可使臣民各安其业。李大钊进一步论述:“为治之道不尚振奇幽远之理,但求平易近人,以布帛菽粟之常,与众共由……故能易简而得理,无为而成化也。”1 155从这些当中也能反应出李大钊自己的政治思想,即治理国家的最好的办法是要接近民众的生活,要考虑百姓的衣食住行。

“彝”训“法”。在《尚书·冏命》2中主要讲解的是希望伯冏与侍臣能够用常法随时帮助他纠正过失。而这个“法”是指臣仆平常应该遵循常规守则,而不是具有某种意义的法律条文。李大钊还指出:“民彝者,民宪之基础也。”1 157李大钊所说的民宪指的是近代民主国家的大法,但是是没法用中国古典文献或传统的社会政治制度来说明的。英国宪法就是遵循英国的民彝自然演进的轨迹,在自然形成的不成文法之基础上形成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李大钊所说的“民彝”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内容很丰富的概念,很难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来概括。但我们可以了解到“民彝”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养成的习性、本能、德行、道德等等的总和,它不只是静态的,也包括动态的且是变化发展着的,“民彝”是要伸张、扩展的,但也可能被压抑、障蔽。它深深植根于人民的精神、心理之中,虽可被外力劫夺、压抑、隐蔽于一时,但终会“发挥光大至于最高之点”。3。李大钊在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就是想唤醒民众,让民众的思想能够与时俱进,能够摆脱封建愚昧的束缚。

二、李大钊“民彝”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民彝”思想中,李大钊提出了保障民众的自由是构建中国的适宜政治的基础,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呼吁民众解放个性、追求自由,今天看来仍有其意义和价值。

1.重视群众的主体地位

李大钊的“民彝”思想中包含着对人民群众的认识。虽然“民彝”思想中的部分内容并不是完全的唯物主义,但在近代社会民众崇尚英雄、思想蒙昧的现实现状中,李大钊正确认识到“民彝者,可以创造历史”,“离开众庶,则无英雄”,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觀点。李大钊是中国大地上首先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的人,他对于群众地位和作用的重视,有利于后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主体,同时也是价值主体。5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条成功经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将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最高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各种危机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2.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

李大钊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他认为,几千年来封建帝制思想始终控制着人们,人们崇拜圣主贤君,奴性思想根深蒂固,并缺少自我意识,“宜举国权而托诸其人也”。而要实现立宪政治,“必于其群之精神植一坚固不拔之基……初无俟法制之力以守其藩也。厥基维何?简而举之,自由是己。”李大钊认为,自由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核心,民众的自由得以发扬和保障,才能建立真正的立宪政治。其中,他比较重视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

首先,李大钊强调“意念自由”是“生民之秉彝”,“则其活动之范围,不至轶越乎本分,而加妨害于他人之自由以上。”所以当国民遇事、处事时,使之按其素有的秉赋、智慧和才能来判断是非曲直、分辨真诚虚伪、比较得失成败,必然可修成“中庸之道”,言行举止必然合乎正理,不用担心出现行为放荡、不守礼法的现象。其次,李大钊强调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李大钊认为,言论自由了思想才能得到自由,才能实现自我改造、自我提升,民主政治才能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李大钊思想
李大钊《青春》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论李大钊的建党精神
李大钊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真正的老师:青年毛泽东与李大钊
谈“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