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四十年安徽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8-07-09朱吉玉江宏朱丹

关键词: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开放

朱吉玉 江宏 朱丹

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安徽经济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如经济总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迅速,工业经济规模显著扩大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城乡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供给侧结构改革不够完善等。因此,要实现安徽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重点抓好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发展、精准扶贫、质量品牌建设、绿色安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改革开放;安徽经济;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8)02-0001-05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安徽经济发展成就回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邓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指引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创造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安徽也和全国一样,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总量和收入水平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 安徽经济飞速发展。2017年GDP达27518.7亿元,比1978年的144亿元增长190.1倍,年均增长14.42%;人均GDP 44206元,比1978年的244元增长180.2倍;财政收入4858亿元,为1978年的216倍(见图1);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产”比例由1978年的47.2 : 35.5 : 17.3 调整为2017年的9.5∶49∶41.5,实现了由一、二、三向二、三、一的重大转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640元,是1981年的74.45倍,农民可支配收入12758元,是1978年的51.86倍。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0.5%下降到2017年的32.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75%下降到2017年的33.5%。[1]居民家庭财富得到巨额增长,2017年城乡居民储蓄额45608.9亿元,比1978年增长11696.6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92.6亿元,比1978年的47.8亿元增长233.15倍(见图2)。全年进出口总额536.4亿美元,比1978年的0.2亿增长了2681倍。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其中,城镇居民人均住房

面积从1981年的6.6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37.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8.5平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50.7平方米。[1]

(二)農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 安徽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凤阳县小岗村在全国率先实现大包干,拉开农村改革的序幕,安徽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17年,全省粮食产量3476万吨, 实现“十四连丰”,总量为1978年的2.4倍,油料产量208.4万吨,为1978年的6.4倍。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2017 年全省农村用电量171.3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16.09 倍;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483.8千公顷,比1978年增长87.05%;农业机械总动力6312.9万千瓦, 比1978年增长10.3倍。肉蛋奶等农副产品产量均比1978年有大幅度增长。2017年生猪出栏2828.9万头,肉类总产量396.3万吨,禽蛋产量146.2万吨,牛奶产量31.9万吨,水产品产量240万吨。

(三)工业经济规模显著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 安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17年安徽工业增加值10988.5亿元,比1978年的36.3亿元增长301.7倍; 2017年成品钢材产量3143.9万吨,为1978年的45倍;水泥产量13394.2万吨,为1978年的73.3倍;原煤产量14301万吨,为1978 年的5.8倍;发电装机容量6468.4亿千瓦时,为1978年的77.8倍;汽车由1978年的3千辆左右增加到2017年的133.5万辆;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加

速发展;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电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涌现出奇瑞汽车、江淮汽车、科大讯飞、淮南矿业等一批自主创新典型。

(四)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40年来安徽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取得飞速发展。2017年投资规模达29186亿元,比1978 年的13.1亿元增长2226.9倍;铁路营业里程2017 年为4146.8公里,是1978年978 公里的42.31倍;高速公路里程由1993年(1978年为0)的92 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4673 公里,增长49.8倍;全面完成户户通电工程,实现了市市通铁路、高速公路,乡乡通公路,村村通电话的目标。光纤通信线全部通村, 数据宽带网覆盖所有乡镇,宽带用户高达1323.7万户,“数字安徽”框架基本建立;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含移动)由0.2 部增加到89.6部。2017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551.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999.4万户。重要产品产能大幅度提高。钢材产量3143.9万吨,汽车生产能力133.5万辆,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建成和投入使用,为安徽加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五)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安徽实施“科教兴皖”战略,不断加大社会统筹发展的力度。2017年全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8.4万人,科研机构5360个,分别为1985年的85.5倍和20倍,全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42亿元,比1985年增长1839倍,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0.09%提高到1.97%,增长了29倍。全面实施9年义务教育,小学儿童入学率由1978年的90.3%提高到2017年的99.99%;初中儿童入学率99.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5%;2017年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14.7万人,比1978年的2.9万人增加近40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7.7%,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81个县,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保人数分别为1078.39万人和2107.4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29.46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4653.7万人,参合率为103.07%。全省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2.6%提高到2017年的53.5% ,提高了40.9个百分点。

二、安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

改革开放40年,安徽经济以年均14.42%的速度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安徽经济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城乡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

近年来,安徽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但是在城乡对比中还是存在很大的收入差距。根据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31640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仅有12758元,只有城镇居民收入的40%。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谷贱伤农,致使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还有大量荒田存在。因此,如何缩短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安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自主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然而,当前安徽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其主要体现在:一是工业化水平不高,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总体落后。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不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大,引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有效支撑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还不足。三是经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经济增长过多地是依赖工业和制造业等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四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短缺。

(三)脱贫攻坚工作任重而道远

虽然近年来安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制约脱贫攻坚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1)贫困面大。全省70个县(市、区)有扶贫任务,其中国家级贫困县19个,省级贫困县11个。(2)贫困程度深。安徽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基础设施较差、经济发展较慢、生态脆弱的大别山区和皖北地区的深山区、库区和行蓄洪区。(3)发展能力弱。贫困人口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劳动技能缺乏,劳动能力不强,超过88.59%的贫困人口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7.24%的贫困人口因病致贫,9.73%的家庭缺少劳动力。(4)稳定脱贫难度加大。经济下行压力大,财政收入增幅回落,农产品价格空间受限,就业和增收难度增大。[2]

(四)供给侧结构改革不够完善

安徽围绕供给侧结构改革,开展了许多有成效的工作,但在推行“三去一降一补”等问题时也遇到了一些阻碍,主要表现在:(1)产能过剩行业和过剩程度的判断缺乏统一标准。到底哪些行业才是过剩行业,过剩数量多少,标准不统一,地方政府不好把控。(2)“去库存”导向不正确,不能单纯地理解就是楼市“去库存”,其实安徽的工业领域中也存在一定的高产能、库存过大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3)去杠杆演变成了单纯金融领域的去杠杆。而这次供给侧改革政策的着力点主要是针对实体经济领域中的问题,比如工业领域中的部分采掘业、设备制造业和冶炼加工业中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五)质量品牌意识较差,发展质量和效益有待提升

安徽长期以农业大省、资源大省基本形象示人。近年来,虽然经济发展总体良好,在承接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上取得一些成效,但仔细分析,许多产业发展还是较粗放,产业结构层次还不高,质量和效益也不高。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

安徽制造业多以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为主导,高端企业少,知名企业少,且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研发和设计水平偏低,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较差,大多处于“微笑曲线”的中端,即价值链的低端。与毗邻的省份相比,不管在中部六省还是长江经济带省际间,在品牌创立和经济效益方面较落后,产品竞争能力较弱,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所以必须补这块短板。

三、推动安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对策

面对安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動安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需重点抓好下列工作。

(一)创新驱动

建设美好安徽,必须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下好创新“先手棋”,具体要做好下列创新发展工作。

1.加快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着力提升基础创新能力,打造创新体系基础平台,完善成果转化体系。

2.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基地和产业体系建设。建成一批龙头型创新型企业和产业创新引领基地,发展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3.构建技术创新支撑体系。聚焦科技成果孵化、产业集群发展,以及全链条跟进的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建设。[3]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增强人才、技术、项目吸引力。利用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实施。打造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奋力使安徽在中部乃至全国发展方阵中走在前列。

4.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努力振兴实体经济。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产业,加快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开展“互联网+”制造行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建设技工大省,实施“江淮工匠2020计划”。进一步拓宽创新渠道,使创新成为安徽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的重大部署,是“十三五”经济工作的主线。要以“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为抓手,努力振兴实体经济,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和活力。一要去产能。主要解决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妥善做好人员分流安置,确保分得出、安得好、稳得住。妥善处置企业债务,支持企业转型升级。二要去库存。重点是采取有效办法消化商业房地产库存。加强住房市场监管和整顿,坚决控房价、防风险、防泡沫。三要去杠杆。就是要进一步降低企业杠杆率,实现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不断加强金融监管,认真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四是要降成本。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不断降低人工、物流等要素成本。五是要补短板。要持续增加有效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补短板力度,大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遏制“脱实向虚”现象。同时,要尽快出台供给侧改革的统一指导文件。明确去产能的行业范围、产能过剩的衡量标准,建立供给侧改革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尽快形成市场化的成本和收益补偿机制,不能完全等靠国家的专项资金,应该主要依靠市场化的方法和手段来化解改革成本。

(三)協调发展

要加强省内联合、省外承接、区域整合、城乡一体,注重全方位协调发展,凝聚合力、共同发展。

1.加强省内区域联动,共创共建。协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都市圈区域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努力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圈,健全拥江发展、两岸联动机制,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支持皖北发展政策,实施新一轮南北结对帮扶和园区合作共建[3],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加快构建特色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红色旅游景区、建设高水平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2.加强省外经济联合。利用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发展机遇,加强与沪苏浙等发达地区的对接。全面落实国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立足互通、互容、互惠发展,积极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分工合作,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推进要素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共建共享。

3.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城乡区域一体发展新体系,打牢平衡发展根基。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统筹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增强中心城市带动力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拓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4]

(四)精准扶贫,共享发展成果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好安徽的一个标志性指标,也是党中央的统一战略部署。这不仅是经济任务,也是一项政治任务。安徽必须力争到2018年总体达到脱贫标准,到2020年全部脱贫,这是必须完成的硬指标。当前安徽的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需要政府工作人员当好先锋,防止出现走场子、摆花架子等形式主义,要做到真扶贫、真脱贫、脱真贫。要按政策要求突出“六个精准”,做到“六看六确保”,按照“五个一批”要求,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的具体操作办法,善于运用新的思维,打破常规,灵活施策[2],精准到户、精准到人。要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全面查准核实扶贫对象,把中央和省里出台的脱贫攻坚政策落到位,使贫困群众真正受益。还要确保不返贫。产业扶贫是最有效、最可持续的扶贫手段,是提高“造血”功能的重要引擎。通过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培育发展多种经营主体,以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为基础实行产业联合,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群众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路。[2]

(五)推动质量品牌建设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质量品牌建设是提升安徽经济核心竞争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

“品牌为王”,这已是现代市场竞争的金科玉律。安徽产品要想进入国内外高端产品市场,就必须要用品牌做依托。[5]要善于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用质量和品牌来影响消费者行为,实施品牌化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抓住中部崛起、皖江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安徽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充分了解国内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市场进行科学细分、合理定位,积极实施品牌化战略,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安徽企业要强化质量品牌意识,坚持以质量品牌升级工程为抓手,推进改革创新,实现品牌数量和品牌经济规模显著扩大、质量总体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品牌领军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实现质量监管能力显著增强,实现“安徽品牌”向“中国品牌”升级,推动“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转变。广泛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不断提升安徽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六)加快绿色安徽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才能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推进绿色安徽建设,构建绿色生态网络,壮大绿色经济规模,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绿色安徽建设应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在工业污染治理上,应深入贯彻污染全面达标排放制度,对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进行相应的税收罚款,督促其提升自身工业技术,降低污染物的生成量;在生活污染治理上,建立覆盖全省的污水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提高人们对垃圾分类的水平,增强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创新科学技术,争取在产业效益达到最大化的同时将污染、浪费降到最小;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做好各市县的环保机构监测工作,建立全省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二是着力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在居民交通工具方面,推进国家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省建设,优化公共交通车辆结构,鼓励城市公共交通向周边延伸;在工业生产方面,综合运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等多种手段,提高排放控制水平。三是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构建皖北及沿淮平原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皖江绿色生态廊道,推进江淮丘陵区造林绿化,构建皖江城市带和合肥经济圈绿色生态屏障。四是打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空间样板。统筹生态廊道构建、绿色产业发展、绿色村镇建设,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样板。构建绿色工业、绿色建筑和生态农业体系,发展安全稳定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3],让生态优势真正成为安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统.沧海桑田三十载江淮巨变铸辉煌[J].江淮,2018(12):14-16.

[2]余华银,张焕明.安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2017)[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7.

[3]安徽2018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8-04-10]. http://www.ah.gov.cn/UserData/DocHtml/1/2018/1/28/2592710178982.html.

[4]安徽2017年國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EB/OL].[2018-04-10]. http://ah.ifeng.com/a/20180308/

6417487_0.shtml.

[5]朱吉玉.从“微笑曲线”理论谈安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重庆三峡学院2013(2):29-32.

(责任编辑 郑承志)

Review and Outlook on Anhui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ast Fo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ZHU Ji-yu1, JIANG Hong2, ZHU Dan1

(1. Department of Business Management,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2.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 The past fo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seen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Anhuis economy. Anhuis economic aggregate and people's income level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the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scale of industrial economy has expanded significantly.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complet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mperfect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nd so 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tabl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huis economy, the government should focus on works in terms of innovation driv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quality brand building, green Anhui construc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hui economy; innovation driv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