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茅盾的早期现实主义理论
2018-07-09任玉琦
任玉琦
摘 要:茅盾现实主义文学观的理性化,要求作家以先进的社会科学理论做指导,分析社会现象,从而达到对社会现象的“立体”认识。但是他也指出,文学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描写政治和社会表层的现象上,更有价值的是要在作品中为民众指引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茅盾善于把握时代的大背景,在社会政治革命中深入观察、细致体验发生在周身的一切,并能抓住精髓、升华体验、客观冷静分析和理解,把生活的直接经验与生活的内在本质加以结合,才是理想的创造姿态。
关键词:茅盾 现实主义 客观
茅盾早期的创作观所接受的影响是多元的,是彼此联系不相分离的,他着重借鉴和汲取了左拉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也受到俄罗斯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和以法国罗曼·罗兰为代表的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影响,同时还不自觉的浸染了我国古代创作理论的影响。《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是茅盾看到中国现代小说存在的弊病以及在创作中应注意的要求,这篇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茅盾早期创作观形成的标志。
茅盾把左拉自然主义文学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以适应并解决中国现代小说所存在的问题,要研究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要学习先进的社会科学,对文学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并形成与之对应的深厚理论基础进行创作。这样,他就有了反对“文以载道”“游戏”这些现代小说弊端的理论基础。茅盾强调的纯客观心理,始终不曾为表现人生而描写人生,用完全冷静客观的头脑,丝毫不掺入主观情怀,即使是对性欲的描写,不论在作者写作的过程还是读者汲取的过程,都不会使人感到污秽的色彩。正是作者有深厚思想内涵所对应的人生价值观,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剖析了看起来肮脏不堪的社会现实,因此能使读者看到存在于污秽现实之下的社会问题。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正是自然主义的独到之处。我认为,小说的独特魅力就在于此时无声胜有声,使人慢慢徜徉与沉浸在作者所给的留白空间里,使想象张开朦胧虚幻的翅膀,才能真正让读者细细回味、独自琢磨。“记账式”的叙述似流水浸过,蒸发了也就了无痕迹,不仅使读者失去了“品”的趣味,也使作者的作品没了价值。过于琐碎和简单易懂的读物反倒没了阅读的价值和必要,事无巨细的记叙剥夺了作为人最基本的存在价值——思考。
茅盾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谈到的三种旧派小说所共同存在的问题中,一方面即思想方面,作者们非天才,没有深厚文化积累而形成的坚实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堡垒,也没有尖锐的洞察力和冷静客观的心理素质作尖矛,也就没有挖掘中国现代社会深层弊症的能力,只能主观臆断。另一方面又或多或少的受到旧式章回体形式的限制,却想迎合社会心理,就不可避免的陷入了“拜金主义”的圈套,然而依然呆板乏味。同时,茅盾也看到了旧小说的两个弊端:一是“文以载道”的观念。茅盾认为,对社会诸问题加以解决、客观的观察和描写是中国现代小说所缺失的,是对它的不足提出的解决方法。主观的虚构情节缺少客观存在的真是依托,专凭想象的人事对社会现实的作用微乎其微,只是为了与作者所提倡的“道、义、德”靠拢,这是一种浮在空中的写作。二是“游戏”的观念。茅盾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提倡的是立足于社会现实、对文学坚持严正的态度,不是游戏的消遣的和专供娱乐的、没有深刻警醒与教育意义的语言的拼凑。他所提倡的客观真实正是解决此类主观臆造、虚幻主义的工具。
但是茅盾对于“客观性”的认识并不很全面,过分夸大了客观的地位,忽视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徐学在《茅盾早期创作与左拉自然主义文学理论》中谈到:“作家在构思阶段应如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通过想象、虚构、缀合把印象、生活实感转化为生动鲜明的意象这点几乎没有展开论述。”茅盾把文学视为人生的镜子般的反映,“事事必先实地观察”,过于强调了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所有的文学来源只来自于亲力亲为之事,对于好作品的衡量尺度也只是是否客观写实,过于极端就有失偏颇了。
鲁迅的现实主义观,是强调以社会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对现实关系如实描写表现现实生活的客观本质真实。他把实事的描写提高到典型概括的境地并深入揭示人物内在精神。在艺术表现的客观与主观的侧重上,鲁迅所称赞的是艺术的客观现实性,过于主观而写出的人物不是真的人物,他的创作观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他正视社会现实,去除掉一切社会中弊端的粉饰,深入社会实际、改良人生,并把现实主义与改革陈腐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在这一点上,鲁迅和茅盾有相同之处。
茅盾的现实主义小说始终有一个政治性的主题,是在社会政治革命的大背景下的创作,同时也表现出了人物在这个大背景下的思想历程和心理历程,但是对人物的衡量是以革命为标准的,是抽象的。而鲁迅的现实主义小说几乎没有连贯性的政治性主题,重点在反封建斗争中人性的发现与发掘,小说中的人物是以人的精神解放来表现革命的,他笔下的人物是具象的。鲁迅更加注重的是内部思想意义的深邃性,倾向于人的精神疾病的疗救;茅盾着重的是外部社会历史变迁的深刻性,所倾向的是展现社会历史生活的广阔,他所追求的是写出社会史诗。茅盾对鲁迅的《阿Q正传》的赞扬,就是针对鲁迅对于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真实和时代性的把握与再现。在文章中,王富仁也明确指出:“鲁迅的现实主义有一个弱点,即容易忽略中国近代历史外部变动的描写及外部变动带来的社会思想意识的微细变化,但茅盾小说的现实主义往往容易用外部世界的巨大变化掩盖了中国社会思想意识发展变化的缓慢性。”
陈独秀提倡民主和科学,并把这两个问题转化成了文化建设问题,他的文化启蒙针对的也是封建愚昧和封建专制下对人的压抑。文学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前提,给予民众以文学层面的新思想的灌输来完成社会政治道德新秩序的建立与完善。陈独秀对平民的关注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茅盾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对社会现实问题加以冷静剖析解决的态度类似,也与茅盾作品對大背景下政治社会革命的注重相一致,对文学的社会性要求很高,并对社会问题加以深切关注。但是陈独秀倡导“人的解放”、“民主自由”、“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这就显示出了与茅盾纯粹客观的自然主义的不同,“抒情的”表现出陈独秀对人的主观感情的不干预,没有摒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特点。陈独秀在新诗中歌颂劳动与创造,体现了他的社会性意识额追求光明的愿望。而这些带有主观色彩的不纯粹客观的抒情描写在茅盾的小说作品中是难以见到的。
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学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秉持开放宽容的态度,坚持原则并广为吸收,不被传统所拘束也绝不自我封闭,做茅盾精神上的最好的继承者。
参考文献
[1]茅盾.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2]徐学.茅盾早期创作与左拉自然主义文学理论[J].文学评论,1986.
[3]王富仁.北师大学报增刊[J],学术之声,1988.
[4]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0.
[5]吕效平、武锁宁.茅盾与自然主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
[6]王向峰.鲁迅的现实主义文艺观[J].社会科学辑刊,1982.
注释
1.徐学:《茅盾早期创作与左拉自然主义文学理论》
2.王富仁:北师大学报增刊《学术之声》一九八八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