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国文化的近代危机

2018-07-09李向远

卷宗 2018年17期
关键词:危机文化

摘 要:在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对中国文化固有的沉疴旧疾来说虽然也是一剂良药,但也加重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危机。旧的社会关系正在发生着变化,中国文化也面临着没落或变革的抉择。

关键字:中国近代;传统文化;危机;变革;

从中国文化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中国文化总会在某个历史时期发生危机,不足以自身的活力和底蕴来解决社会问题。这时就需要外来新鲜文化的调和与补充,比如东汉佛学东来。在近代中国,随着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开始没落,中国文化再次遭遇了社会危机。

晚清以后,西方文化的从沿海向内陆辐射,同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对此,费正清认为,中国近代史“从根本上来说,是一场最广义的文化冲突”[1]。在这场文化冲突中,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没落了。对当时的国人来说,西方文化无比的新鲜、神秘,所有传统文化所赋予的枷锁,在其面前都可以被打破。学界讨论文化危机的成果丰硕,笔者希望以全新的视角从儒家观念里的“平天下”、“齐家”和“修身”三方面来进行解读。

1 “天下”的礼

儒家的礼,在两千年的时间里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成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逐渐成为束缚社会进步的桎梏。

首先,孔子的“礼”,逐渐被人情世故所沾染。送礼之风近代最盛,尤其是在晚清。时人盛传“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虽然其中的“清”字不一定指清朝一代,但这样的谚语流传足以说明当时送礼之风的严重。满人入关之后所建立的行政官僚体制,本来足以承担当时人口社会的运作。但随着人口的滋生,原有的社会架构和官僚体制就渐渐不支了。清中后期开始,农民起义不断且均以宗教相号召,儒家文化的控制力受到了不断的挑战。如同明末一样,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清朝国库损耗严重。卖官鬻爵的现象,也在这样的情况下变成了名正言顺的“捐纳”。清廷的官僚全体,也从良莠不齐变成了处处尸位素餐,更加不能应对比清初庞大几十倍的人口负荷。体制在崩溃,文化在衰落,而当权者则更加变本加厉成为“礼”文化的主角。被外人称为“中国唯一有能耐与世界列强争长短的人”的李鸿章,当时也被盛传“宰相合肥天下瘦”。

其次,中国文化的“礼”,在近代的另一种缺憾就在于“礼节”。在近代,繁琐的礼节和等级制度一起,变成了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阻碍。乾隆朝马嘎尔尼使团入京,本来可能是中国顺利融入资本主义文明的一次机会;但因天朝上国的威严,英国使团在跪拜问题上和清廷发生分歧,中国最终坐失良机。另外,也是因为天朝上国的威严,通商只能是朝贡贸易,并且只在广州。“礼”的高贵和傲慢遮住了国人的视野,阻碍了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并非一无是处,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场影响广泛的中西文化争论,其结果足以证明中国文化在近代遭遇了危机,“天下”的礼正在被“自由”和“平等”所冲击。

2 “家”的观念

“家”的观念,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并且国人一直引以为傲。因为对家的依恋,使他们产生凝聚力。千万个家庭相互抱团,就形成了越来越庞大的国家。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端,以“家”为核心的文化不断的向外扩展而将周围的地区和人民吸纳进其影响范围之内,并且形成向心力。

文化的辉煌,的确推动了帝国的繁荣昌盛;但同样的因为“家”的观念,在亚洲大陆几乎被中国文化完全征服之后,“故土难离”的中国人就失去了向海外宣扬教化的激情。于是,远离大陆的海岛就成了“化外之地”。比如台湾,直到中日战端将起,还被认为是“生番”。而东南亚诸岛长期孤悬于中国文化圈之外,就更难得到其认同和影响了,中国文化止步于中南半岛。

在海外,中国文化的发展遭遇滑铁卢;在大陆,家族观念同样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负担。因为对家族的认同,他们聚集在一起,但这也成了社会革命的障碍。比如夏斗寅的家族夏家,“既是‘望族,又积有‘隐德”[2]。在黄麻地区的革命烽火燃起时,夏斗寅对麻城的革命者进行了血洗,“整个麻城县土地革命的下级干部都已经被全部消灭”[3]。有人认为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政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夏斗寅的影响。当然,蒋本人也出身于江浙地区的大家族,他的家族情节也很深厚。抗战胜利后蒋经国到上海反腐,调查出孔令侃囤积居奇,蒋介石得知后也很无奈,但此案最终还是不了了之了。

3 “人”的挣扎

中国文化遭遇近代文明,最大的不适就是对“人”的定位。中国文化中的“人”被定位为忠臣良将、孝子贤孙、贤妻良母和贞妇烈女。中国人一出生就被放置在模子里,只能按照先人理想中的模样去生长。但从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传入,中国文化的“人”形陶范被打破了。人们不再满足于清一色的标准,开始追求文明,追求个性。

追求文明是从西式教育开始的,不但男子可以留洋、入洋学,女子也开始有女子学校可以读。男学生自不必说,女学生也终于可以剪去长发、解放小脚,走上街头呼喊着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虽然,随即而来的就是残酷的镇压,但这些学生都在挣扎。。。。。。

仅凭口号和抗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于是他们接受西方政治思想,开始组建或加入政治团体,为“自由”和“平等”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如同她的成员一样,她的确很年轻,但朝气蓬勃。北伐战争时期,青年学生踊跃参军,成为了革命队伍的重要成员。“党军进攻武汉时,各地学生纷纷南下,投笔从戎者络绎于途,冲锋陷阵,在所不惜。”[4]学生是那个时代最先接触外来文化的人,也是最懂得被束缚的痛苦。于是他们最先醒悟,他们拒绝旧式婚姻;他们拒绝继承家产成为剥削阶级,走向了他们父辈的对立面。

除了学生,革命的主力军还包括工人和农民。工人自不必说了,农民作为占中国人口最大比例的阶级,受压迫最为严重,生活最贫苦,反抗翻身的要求最强烈,所以被毛泽东认为是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人”的挣扎,期盼打破枷锁,想要挣脱束缚。呼吸过新鲜空气之后,才会更加无法忍受窒息的感觉。

4 小结

日本出兵台湾挑衅,让李鸿章认识到了当时正值“三千余年一大变局”。或许他看到的只是政治经济方面的,但更深层次的就是文化之大变局,大危机。

上文仅仅是从国到家再到人的角度进行观察,在近代西方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又何止这些简单的几个方面?从武器装备到衣食住行,从政治思想到学校教育,几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文化冲突中或保留或改变。现实本来就是这么残酷,只有优秀、先进和有价值的东西才能继续存在,落后、过时和腐朽的只能被淘汰。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不止一次遭遇这种危机,每次也都是自身的挣扎和同外来文化的生死博弈,但每次都能融合其他文化然后汲取活力,而变得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版,第256页;

[2]罗威廉:《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李里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第247页;

[3]《民国日报》(汉口),1927年7月28日;

[4]王日新:《南北局势剧变后中外人士之态度》,载《现代评论》第4卷第102期,1926年11月20日。

作者簡介

李向远(1992-),男,汉族,河南平顶山市人,历史学硕士,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方向:抗日战争、民国社会经济史。

猜你喜欢

危机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危机来临
中年你危机了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