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以人品论书品

2018-07-09金烁

卷宗 2018年17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王铎人品

金烁

摘 要: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时至今日,一直在文化、生活和社会等多方面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自古以来就有“人品即书品”的论述,本文对书品和人品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并用王铎举例说明笔者观点,在品析书法作品时,不应以其人品去评论书法作品。书法评论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我们应该保持客观态度,辩证地去分析问题。

关键词:书法艺术;中国传统;书法审美;书品;人品;王铎;魏晋风度

汉字是以“象形”、“指事”为本源,自汉字产生,书法艺术便开始萌芽。书法作为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历经了长期的临摹、创作和品评,开辟了一条独具审美的发展道路,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灿烂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义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1】书法作为流动的、富有生命力的线的艺术,恰恰符合了“有意味的形式”。在书法作品里,我们能够瞥见当时的历史环境、社会背景、书家性情以及其作品所表达的话语。

清代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提出,“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作品能给观者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书家的学识、才情和气质。书家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性格,抒发其内心情感。书品和人品一直是备受争论的话题,“人品即书品”、“心正则笔正”等论调也一直经久不衰。欣赏书法作品时,观者兴许会把书家作品与人品联系起来。书品与人品确实有着一定的关联,但两者之间的关系恐不能画上一个等号。虽然我们通过书法作品能够感受到书家当下的心绪感受以及其所表现出的性情,然却不能透过作品去了解书家的人品。私认为,欣赏作品时,不应该加上个人主观所了解到的书家的人品去鉴赏、分析作品。书法作品往往反映的是书家的文化修养、艺术审美和个人感情等方面,并非书家的人品。观者始终不应站在道德制高点探讨品评作品,而是应该抛却主观情感去赏析作品是否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

1 明清王铎人格与魏晋风度的契合

一个书家的人品好坏与否并不能决定其作品的高度。其中王铎就是这样一位代表。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河南孟津人。王铎作为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在临摹书法作品时,小心翼翼、一丝不苟。在《霜红龛集》【2】中,与其共处一个时代的书家傅山写道,“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能大家。”这表明傅山对王铎书法成就的极力肯定,四十岁之前的王铎便是“有意合拍”,极力地去接近古帖,甚至因此而泯没了自我性情的流露。临帖是学习书法艺术最为重要的途径,通过对书法作品的观察、模仿去掌握作品,熟知笔法、字法、章法的内在规律,之后,才能借助笔墨传达出书家的性情。学书伊始,王铎便宗二王,于十三岁开始研习《圣教序》,自言“《圣教》之断者,余年十五,钻精习之。”从早年临作中可以得知,王铎对于二王法帖理解深刻,并且对其烂熟于心。王铎尝自言:“予书独宗羲献”,而羲献所生活的魏晋是一个思想活跃、哲学重新解放、文艺发展的时期。在书法上,二王便是这一时期的显赫代表。魏晋书家潇洒自如、旷达的性格与其高雅、崇真的艺术情趣使他们在书法中不拘传统,大胆创新。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发出了生命无常、人生易老的咏叹,所表现出当时特定情况下对人生的觉醒,突出个人的存在意义和生命价值。王铎是如何去把握这短促而多苦的一生,使之更加具有意义、更为丰富和满足呢?与魏晋时期极其相似,晚明时期的新思想与封建传统意识在互相渗透和冲击。私以为,王铎对于《淳化阁帖》的临习,显现了其对魏晋风韵的热衷与尊崇,这是与其个人情感相契合的。正是因为处在相似的时代背景之下,王铎发出“余独宗羲献”的言论表明其对于二王的认同和崇尚。论及王铎人品,无法回避的是其入仕清廷一节。这三百多年里,“贰臣”二字已牢牢锁定王铎。王铎没有像同年好友倪元璐、黄道周那样为明王朝慷慨就义、殉节尽忠,终于成了众人口中的“人品颓丧”者。残酷的政治打击和名誉毁灭,使他的人生慨叹夹杂着无限的忧虑和哀伤,他对晚明黑暗的现实是不满的,虽外表似乎飘逸洒脱、无暇世事,其内心却会更深沉地执着于对美好人生的追求。这与魏晋文人风度所表现出的人生观如出一辙。醉心于书法的王铎并没有为自己的所为辩解,而是用书法作品表现出自己内心的情感。傅山的《作字示儿孙》诗,一开头就说:“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在这篇诗中傅山强调了人品的重要性,想要写好书法须先学会做人。这是否与其夸赞王铎的言论相悖呢?笔者以为,傅山对于王铎的书法偏爱有加,就算因为“贰臣”的名号也丝毫不会影响王铎在书法上的地位。所谓“贰臣”是从“忠臣不事二主”所来,此说法只是处在为了巩固封建王朝统治需要的背景之下,而在现当代社会,我们品评王铎书法作品时,不应拿“贰臣”再作说辞。因其特殊时代背景所造成的历史悲剧,不应为其书法作品抹灰。正因为此,“人品即书品”的理论便不成立,我们也不应把人格标准作为衡量书法作品高低的标杆。

2 古代书论对于现当代书法发展之启示

虽然我们不应带有主观认识去赏析书法作品,但是,作为书法家还是要坚守做人底线,恪守做事原则。清代书家杨守敬言之:“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佚等伦者也。”【3】想要在书法上开垦处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法,还应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许多现当代书家的创作水平并不亚于古人,然却很难表现出古人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意境。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由于现代文化的发展,书法失去了原有的优势,与古典文学背景所脱节,处于尴尬境地。其次,现代书家对于传统书学理论的理解、学习与研究还有待提高。现代书家的创作技巧和书学理论相互支撑、并行,才能在作品中表现出其艺术涵养与精神意境。专业的书法家应该区别于普通的书法爱好者,具备独到的艺术观、审美观,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作为书家更应该保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在继承与发展书法的漫长道路上,百折不挠,保持谦逊、平和的心态,不遗余力地在书法领域中去追求和探索。免不了要提及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利益驱使,不再只是单纯地学习书法、追求书法,一些书家心态浮躁,金钱至上。作为一名真真正正、实至名归的书法家,首先就应该明确自己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目的就是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毕竟,“钱财乃身外之物”,摒弃拜金主义思想,书家的精神气节才是立世根本。处在现实生活中各种诱惑的当下,书法家很难有古人宁淡泊名利、不问世事的心境,在书法创作中出现浮躁的心态难以避免。因此,当代书法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书法艺术的本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极力去克服种种浮躁的心态,保持平和的学习和创作心态。即便“人品即书品”、“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这些论述书品的决定因素未必完全合乎道理,但做人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把人品的修炼和提高作为提高书法艺术水平的重要前提,书法艺术才能显现出勃勃生机。在渐修中顿悟、厚积中薄发。对于书法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我们作为书法的传承者,应肩负起责任,潜心钻研书法艺术,創新书法风格。

注释

1.李泽厚《美的历程》27页

2.傅 山《霜红龛集》山西人民出版社

3.杨守敬《学书迩言》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王铎人品
“止哭神器”等十五则
吃饭见人品
分手最见人品
都买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