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运用语言艺术
2018-07-09卢琼游
卢琼游
摘 要 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起伏,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小学教育儿童话必不可少,同时语言不但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而且要形象、风趣。同理要注意无声语言表达,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关键词 语言;准确规范;形象生动;朗读艺术;无声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4-0151-01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具有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及规范性的特点,枯燥、乏味的数字成为数学的主要特征,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也肯有这些特征。然而,小学生的思维主要还停留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意识形态上,语言表达也离不开现实实物对其的影响,学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还只是有朦胧的感觉。数学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去思考:如何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数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语言,吸引学生注意,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如何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语言呢?在课堂上运用语言艺术,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例谈一谈数学课堂如何运用语言艺术。
一、,运用形象性语言,提高学生理解的效果
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就是向学生施以较之一般数学信息更新异、更强烈的刺激,从而引起学生大脑皮质的优势兴奋中心,促使信息有效地存储于学生的长时记忆之中,所以教学语言的形象性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记忆,而且有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比如,低年级小朋友难以清楚认识并辨别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我把立体图形比喻为妈妈,平面图形比喻为宝宝。“长方体妈妈”可以生出“长方形宝宝”,“正方体妈妈”可以生出“正方形宝宝”,“圆柱体妈妈”可以生出“圆形宝宝”,“三角形体妈妈”可以生出“三角形宝宝”。之后,让每位学生分别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角形体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学生在亲手创造“立体图形妈妈”生出“平面图形宝宝”的整个过程中,感到非常愉悦。教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准确、鲜明、生动的重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形象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二、运用朗读艺术,突出重要的数学信息。
教师有效的数学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教师抑扬顿挫地朗读,主要用重音朗读突出关键性因素,让学生较快抓住一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在较短时间内理解数学知识。比如,我在执教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时,从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引入,之后,在黑板作画,接着让学生自己读一读互相平行的概念。要求学生用声音表示出重点。请学生朗读“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后,老师点评之后,示范朗读,再请学生说说老师读的重点是什么,学生清楚听出了同一个不相交两个词语读得比较重。让学生用同样的声调朗读这句话。因为重点突出,互相平行的概念立即在学生脑中建立起来。在课堂练习及作业中,相关概念的填空正确率非常高。又比如课堂练习题:“过A点画直线的垂线”,请学生读一读,让其余同学听出这道题目的重点词是什么。学生抓住了重点词“过”,并朗读出来,在完成题目时,学生懂得把垂线穿过A点了。
三、运用儿歌、顺口溜
我在教学实践中,抓住儿童心理特征,采用一些简短,内容浅显的,朗朗上口的儿歌、顺口溜帮助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而且能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学一年级第二册两位数减一位数,个位不够减时,一部分学生总是忘记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个十,十位要减去一个十。针对这种情况,我编了顺口溜:“个位不够减,十位带帽子”,并叙述:“冬天里,看到有的老爷爷戴一顶帽子,他们摘掉帽子后,我们有时会发现有的老爷爷少了头发,而我们在被减数的上面‘带帽子,相减之后,十位少了一个十。”听后,学生笑嘻嘻。我请学生边打节奏边读,再同桌读,之后,在相应的课堂练习中,引导学生若发现个位不够减,马上在被减数的十位的点上一点,提醒自己别忘了十位得减去个位借走的一个十。在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与以往教学班相比,正确率提高了很多。
四、运用无声语言
数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运用表情的人就不能做一个好教师, 珍贵教师只有在他学会在面部、姿势和声音各方面做出不同的表情时,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学生回答得很好,我们可以伸出大拇指表示赞许。学生回答对了,我们可以微笑地点点头。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就是说眼睛可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如高兴、默许、赞扬、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都是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
总之,在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艺术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努力,进行长期的经验积累,而丰富的教学实践恰恰就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源泉,因此,只有不断钻研,积极探索,才能使教学语言更具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自觉地驾驭这种主客体多變的语言交流活动,才能使课堂教学不断产生审美愉悦,使教学始终处于一种饱和交流的状态,营造出非常活跃而又和谐的氛围。一个有经验的教学教师,能够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充分发挥出色的语言艺术技巧,就能产生声音悦耳、色彩缤纷,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志勇.小学数学教育[J].辽宁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