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博物馆新文化运动从这里诞生

2018-07-09

旅游 2018年7期
关键词:鲁迅时代

自孙中山先生引导的辛亥革命之后,对中国影响深远的运动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它被称为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而鲁迅先生便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提起鲁迅先生,首先想到以前语文课本里先生的《祥林嫂》《孔乙己》《阿Q正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些文章中的情节画面曾经让我浮想联翩,那时对鲁迅先生的崇拜和敬仰之情至今还记忆犹新。

从宋庆龄故居出来向北,在阜成门内大街下车,就来到了阜成门内北街的鲁迅博物馆。跨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清静优雅的中式小院。在绿色的树荫下,鲁迅先生的雕塑坐落在那里,深邃的眼神目视着远方,敬佩之情瞬间涌满我的全身。雕塑前的一本打开着的石刻书上,密密麻麻镌刻着鲁迅先生的手稿,仿佛为我们敞开了文学的大门,使我们走进了鲁迅的内心。

繞过雕塑进入主展厅,紧随鲁迅先生的足迹,探寻他伟大的生命历程。馆中按时间顺序以手迹、照片、图片,形象地展现了鲁迅不朽的一生。鲁迅1898年到南京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在展柜中能看到那个时代的“青年读本”——简单素雅的封面,隶书书写着《侯官严几道先生述赫胥黎天演论》。这本书对中国一代精英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鲁迅在矿路学堂的日子里,想必也受到了《天演论》的启发,奠定了思想的基础。1905年,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时,看到中国人被日军屠杀而围观的国民表情麻木。鲁迅的人生道路,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次反转,他深刻地意识到,中国国民的疾病不仅仅是身体的,更是精神的,遂弃医从文。1918年,《狂人日记》发表,在这个时候,人们开始听到“铁屋中的呐喊”。鲁迅说:“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随后,他撰写了《阿Q正传》等作品,显示了“五四”新文学的成绩和力量。1926年3月18日,历史记住了一桩卑劣的事件,也记住了鲁迅的愤怒。《无花的蔷薇》《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篇篇犀利的文章历历在目。不久鲁迅结束了他在北平的生涯,从此南下。但是,这些历史记忆最终会停留在1936年10月19日。在这一日,斯人远游。由沈钧题写的“民族魂”白色锦旗,那几个大字的墨色之深,有直指人心的力量。终其一生,鲁迅先生那股希望的火焰都在和他的生命一起燃烧。

走出展厅,参观鲁迅先生的故居。他的卧房,只有简单的一张桌子、一张床,旁边的柜子里也少有东西。几本手迹,上依稀可见鲁迅先生当年奋笔疾书的痕迹,仿佛让人们看见了那个皱眉沉思良久,又俯首匆匆下笔的人。脑子里万千的思绪随着时光流逝一点点洒在纸上,在这小屋的每一天,都是人们思想前进的一大步。离得不远处是鲁迅母亲的卧房,家具还是精简的那么几件儿,感觉还是那种感觉。鲁迅笔耕一生,战斗一生,始终为人民,为民族,为真理而战,他是一面鲜艳的战斗旗帜,他是那个时代的“另类”、“叛逆”,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的人却拥有了不属于那个时代的思想。鲁迅,注定是孤独和寂寞的。他一反传统文人的形象,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吃人的本质。他终其一生不停地批判、论战、反击。对封建礼教旧传统的批判,对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批判,其批判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他始终洋溢着战斗的激情,他以犀利的笔锋揭示了中国传统理念卑污的一面,描写了中国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揭露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的精神创伤。祥林嫂,华老栓,孔乙己……鲁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形象对封建思想和社会制度进行批判,并通过这些警醒世人,号召人民去进行“绝望的反抗”,对社会更对人身禁锢反抗,对于这种反抗的结果鲁迅是有信心的,他相信“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这是鲁迅对人民和民族的希望。于是夏瑜的“坟”上有了花圈,在《故乡》的结尾出现了“一轮金黄的圆月”。

鲁迅先生为真理而战,他一生树敌无数,战斗不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像许多先行者一样,鲁迅在历史的时空中留下了他孤独奋战的身影。如今,时代正在改变,一切已经或正在或也将要改变,但我们坚信,历史中会有一些人或物将会永久地驻留,滚滚逝水不会将他淘去,茫茫时空不会使他的光芒黯淡。“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里,那就真真死掉了。”的确,鲁迅先生还活着,活在我们无数读者的心里。在鲁迅博物馆中,处处散发着书香,处处充满着文学的魅力,处处显示着鲁迅先生一生为祖国奉献的“民族魂”。

TIPS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

·开放时闻:每周二至周日(逢周一闭馆)9:00-16:00

·门票:凭有效证件登记后入内参观

猜你喜欢

鲁迅时代
鲁迅防窃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孔乙己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阿迅一族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