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间地头绽放“芳华”
2018-07-09许幼飞
许幼飞
2018年4月13日,丰都县兴龙镇十字口村。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雄浑的国歌声在村党员活动室回荡。
这间可容纳一百多人的活动室里座无虚席,大家神情严肃,眼神中饱含自豪感。
“各位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今天我们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主题是‘颂祖国作奉献。刚才虽然有不少人唱跑调了,但听得出来,大家的歌声中饱含着深情……”村党支部书记湛常琼坐在主席台上,操着一口纯正的丰都方言说。
像这样别开生面的党组织活动,经常在十字口村上演。作为千千万万基层党务工作者中的一员,湛常琼在抓党建、促发展方面有“三把刷子”,是村民们无不信服的“主心骨”。
也正是如此,湛常琼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带领全村乡亲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将昔日的“后进村”变成了全县的“先进村”,在田间地头抒写了她的无悔“芳华”。
第一把“刷子”:问需于民强组织
十字口村与涪陵区交界,属于丘陵地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不适合种植蔬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块贫瘠的土地不仅给予了湛常琼丰富的农业从业经验,也赋予了她坚忍不拔的性格。
17岁那年,湛常琼背上行囊,踏上外出打工的旅途,很快就在外地站稳了脚跟。
这时,村里有人劝她:“现在农村就是缺人才,你这么能干,干脆回家带领我们发展,而且你丈夫也在这边。”
思索一番后,2001年,湛常琼辞去外省的工作,返回十字口村担任村干部,后来又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
这时的十字口村还是兴龙镇出了名的“后进村”。走马上任第一天,湛常琼就开始挨家挨户跑田坎、作调研,从此开始了奔波忙碌的村干部生涯。
“她天天在村里跑,一刻也闲不住”,“湛书记每天八小时外,还是在工作”……在大家的印象中,湛常琼总是“泡”在田间地头和村民家中。
通过与村民拉家常,湛常琼发现村里之所以发展不起来,是因为村民们心不齐,劲不往一处使。“原来我们村里开会,会议室都没有,就把高板凳搬到公路边上坐着开会,很多人都不愿意来”。为此,湛常琼四处筹集资金,在村里建起第一个党员活动室,给党员提供活动阵地,同时严格党组织生活纪律,建立党员考核标准,细化组织规矩和纪律,激发了党员队伍活力。
渐渐地,村党组织凝聚力与日俱增,村民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和谐融洽。
火候到了自然成。湛常琼开始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为解决村民出行难和饮水难等问题来回奔波。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农村公路硬化18公里,农村公路整修7.2公里,修建人行便道4公里,干净的白色公路,就像蜘蛛网一样把十字口村各个村民小组连接起来。村里还修建了一口蓄水量十余万立方米的人饮水库。此外,十字口村是全镇第一个用上天然气的村子。
这些年,湛常琼已经成了村民家中的“常客”,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湛常客”。“想融入农村、融入群众,就要真正地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多为群众办实事,增加他们的收入,多听群众意见才能当好村干部”。
第二把“刷子”:聚人才,壮大核心产业
2018年4月19日,晴空万里。
“代老师,柚树剪枝要注意‘顶上重、下方轻,这样才有助于丰产。”正在自家红肉蜜柚苗田地里忙碌的代超,身后突然传来一阵爽朗的呼唤。
代超一回头,看到湛常琼已经站在自己身后。
“当时劝你回来,你还不愿意,现在科学发达了,又有政策支持,怕什么嘛?而且你还有白血病,在外面打工好辛苦嘛。”
“还不是多亏了湛书记你们提供幼苗和种植技术,不然我真没信心搞好产业发展,现在我好歹也是一个老板了。”代超笑道。
早在2004年,湛常琼就认识到村里缺乏人才,很多事情都推不开。于是她开始对村里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摸排,有创业思想意识、有能力的人,湛常琼会通过电话劝说他们回村发展,但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大部分人觉得回老家没有多大发展空间,从而拒绝了湛常琼的请求。
湛常瓊并没有放弃,一天到晚“扭”着他们打电话。
“那个时候我每个月补助只有560元,话费都要花费200元。”湛常琼回忆道,“当时,我还不会充话费,每次都拜托别人帮我充,别人都很惊讶,‘一个月还不到,你怎么都充了4个‘50了?”
在湛常琼的努力下,二三十户人家已经选择返乡创业。凭借着丰富的农业经验,湛常琼带领他们选择适合种植的粮经作物。丰都素有种植柚树的传统,但十字口村村民种的柚树产量小,果实口感差,一般只留作自家食用。湛常琼决定先对村里的柚树进行嫁接换种,再大规模种植,同时种植花椒、青菜头等农作物。
51岁的老党员陈周全也是返村产业大户之一。6年前,他还在福州化工厂打工,“当时叫我回来的时候,我还是半信半疑,毕竟我们当地40多个人都出来了”。
根据地形和土质,湛常琼建议陈周全种植花椒和红心柚,让他觉得“湛书记比农村人还农村人”。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陈周全流转了50亩土地发展农业项目,如今一年能挣40多万元,这让村民们羡慕不已,纷纷向他讨经验。他也毫不吝啬,从肥料配比到修枝剪枝,毫无保留地向村民们传授技术。
有了技术的保障,村民们种植积极性很高,如今,红心柚、青菜头、花椒等已成为十字口村主要经济增长点。贫困发生率由11.47%降低到1.37%,全村90%的人不愿外出务工,都跟着她在村里发展特色产业。
第三把“刷子”:幼吾幼,撑起一片蓝天
对村民笑脸相迎的湛常琼,也有严厉的一面。
在湛博扬一岁半的时候,爸爸因为打架斗殴致人死亡被判无期徒刑,妈妈忍受不了贫穷的生活不辞而别,留下湛博扬和年迈的奶奶在破旧的房子里相依为命。
房子由木头搭建起来,没有窗户,即便屋外阳光明媚,也不能让屋内亮堂起来,家里常年堆满柴草。
由于缺乏文化,奶奶习惯把脏话挂在嘴边,湛博扬一不听话,奶奶的脏话便脱口而出。在这种成长环境中,年幼的湛博扬养成了说脏话的习惯,在学校打架斗殴更是家常便饭,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
2013年,湛常琼在走访村民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情况,决定对湛博扬进行帮扶。这一年,湛博扬刚上小学二年级。
“看嘛,这娃儿光想着耍,读个啥子书哟。”面对上门拜访的湛常琼,奶奶这样抱怨道。
“书还是要读的,有文化才能找到好工作。”安抚好奶奶后,湛常琼注意到湛博扬用塑料袋装课本,便自掏腰包给他买了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并且每天下班后步行10分钟到他家辅导功课。
“湛博扬,出来玩作业做完没有?”“跟奶奶说没有?”在湛博扬的记忆中,湛常琼是比奶奶更“凶”的存在,只要她眉头一皱、两眼一瞪,自己就得乖乖回家写作业。
“最开始我帮扶他也快没信心了。”湛常琼显得有些无奈,“确实太不听话了。不过现在好多了,晓得主动帮奶奶洗衣服、做家务。”
2016年,湛常琼和村干部在丰都县仁沙镇考察时发现当地“爱心妈妈”做得很好,“爱心妈妈”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考虑到自己一个人能力有限,经妇联开会,湛常琼决定在村里培养一批“爱心妈妈”,组织一批思想好、文化素质较高、有爱心的人,照料村里的留守儿童。
“你们村干部没事干了吗?”
“吃多了,我自己的娃儿我不晓得关心吗?”
面对各种质疑声,湛常琼并没有气馁,她开始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我们‘爱心妈妈没收一分钱,没喝你一杯水,我们是无偿免费为你们服务,难道还不可以吗?”
现在十字口村共有10名“爱心妈妈”,陈小兰就是“爱心妈妈”中的一员。她每周至少要去留守儿童家一次,免费提供手机让他们同自己的父母视频聊天,“我们主要做的就是生活上的照顾,学习上的辅导,心理上的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