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交民巷的历史沧桑
2018-07-09北京王建柱
文/北京·王建柱
旧时的东交民巷
北京的东交民巷是位于天安门广场东南侧的一条宁静而普通的小街,街内各种形状的西洋小楼比肩而立,与车流如织的长安街相比,显得悠闲而沧桑,淡定而从容。
经历了800多年风雨洗礼的东交民巷是中华民族那段耻辱历史的见证者;是毛泽东主席心中念念想在北平解放时,让进城的人民解放军部队必须经过的地方……在这条北京最长的街巷中,还能看到半殖民地印记的建筑遗址:残存的碉堡、“赫德路”路牌、部分界墙的残段、布满斑斑锈迹的英国兵营的拴马铁环、德国兵营的地下牢房……它还见证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烧杀掠抢的种种罪行,目睹了“五四运动”中北京爱国学生游行到此呼喊的口号和火烧赵家楼的壮举……
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入城时,经过东交民巷西口时的情景
从“江米巷”到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作为中国外交中心的历史早在元朝就开始了。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是元朝修建大都城时建造的一条很普通的街道,最初称为江米巷。
元世祖在1292年开凿的通惠河连接着南北大运河,当时由南方驶来的运粮船停泊在此就近卸货集散,于是这里便逐渐形成了一条自东向西的通巷。南方的糯米运到这里出售,在此地形成了米市,又因北方人管糯米叫江米,久而久之,这个地方便被人们称作了江米巷。
到了明代,在大致相当于现在天安门广场的位置修建了国家行政办公中心——棋盘街,将江米巷截断成为了东西两段。今天的东交民巷一带叫东江米巷,与之相对称的则叫西江米巷。一直到了清朝,当地居民才开始把东江米巷称为“东交民巷”。
“国中之国”的使馆区
东交民巷一带是明清时期中央机关较为集中的地方。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明朝时,这里有会同馆、上林苑监以及番育、嘉属、左典察、右典察、前典察、后典察等十署。清朝,这里有太医院等衙署、与蒙古贸易的“内馆”、户部银库和一些王府宅第。巷之中段,乾隆、嘉庆时期曾辟出一块地修建了“迎宾馆”,作为当时招待外国使臣的临时寓所。1860年以前,东交民巷还是分布着衙门、王府、庙宇和普通旗人的住宅。早在明永乐五年,在台基厂东建了四译馆,培养翻译人员。后来这个四译馆专门接待国外来使。
清朝实行的是闭关政策,但对邻国的友好往来尚能以礼相待,规定外国人在京居住的时间一般不得超过40天。据记载,最早与清朝联系的就是野心勃勃的帝俄。1694年,俄罗斯使者来京议谈,获准通商,建造了俄罗斯馆,首开了东江米巷变为使馆区的先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英、美、法、葡、德、日、意等列强国家,相继在东江米巷占地建立使馆,尤以俄、英使馆占地面积大,几乎占据了东江米巷以北、御河以西、翰林院以南的大片地方。此时江米巷的名称早已名不副实,于是,东、西江米巷就因其谐音改为东、西交民巷。
荷兰使馆旧址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了圆明园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英、法、俄、美、德、比、意、西、日、荷等国先后在东交民巷附近设立公使馆,形成了使馆与民居混杂的状况。外国人以不友好的姿态进入北京,从皇帝到市民自然抱着敌视的态度。住在东交民巷的清大学士徐桐曾经撰写对联贴其门首:“望洋兴叹,与鬼为邻。”他出门绕行,不从使馆门前走过。
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外国的侨民和公使以及教堂都成了义和团攻击的对象。这年的5月底,第一批八国联军约400人进驻东交民巷并修筑防卫工事。6月20日,德国公使向清兵挑衅被击毙,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中外冲突的升级。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开始攻打东交民巷各国使馆,先后攻下了奥、比、意、荷、法使馆。虽经浴血奋战,但由于敌我的武器悬殊、清军后期消极应战及与列强讨价还价等,致使义和团伤亡惨重,最终未能全部攻占东交民巷。
8月14日,八国联军两万余人攻入北京,清军匆忙撤退。侵略军奉命:“在作战中,只要碰到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幼,一概格杀勿论。”一位日本记者目睹并记录了当时的惨状:“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各国之兵士,恃威横行……惨风凄雨,流血斑地,尸骨委于鹰犬,万骨枯而何人凭吊。”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东交民巷太医院的稀世珍宝“针灸铜人”被抢走,御河西翰林院内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被毁劫殆尽。
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根据《条约》的规定,东起今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广场东侧路,南抵城墙,北至东长安街路南的大片土地,无论是民居,衙署,祠宇,均被划为外国使馆界。使馆界外设有铁栅栏,四周建起了高大的围墙和铁门,还筑起了碉堡,不许中国人随便进入。使馆界内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等国使馆分地而居,兵营亦各附使馆左右,东交民巷附近的东单公园一带就曾为各国练兵操场。使馆区内不仅一般民居被占,各家王府也未能幸免,安郡王府建起了奥国兵营;肃亲王府成为日本、意国兵营和日本使馆所在地;淳亲王府成为英国使馆;纯公府成为法国公使馆。
当年的比利时大使馆
由外国士兵把守的兵营,远处的城楼为前门,再往北就是天安门广场
就这样,外国列强一口吞下了整个东交民巷地区。他们任意改变中国原有街名,将东交民巷改名使馆大街、长安街改名为意大利街、台基厂头条胡同改名赫德路……使馆界内如同“国中之国”,各国还开设了银行,如“美国花旗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日本正金银行”等。外国人开的商店更是鳞次栉比。在东交民巷东口路北,建起了德国医院(后来的北京医院前身);东交民巷西口路北有法国医院;美国也在东交民巷东口路北处建起了后来著名的同仁医院。一时间,东交民巷变成了列强的专署区域,成为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长安门外御河桥,轿马纷纷事早朝;不料皇宫居冠地,炮台高筑欲凌霄。”清末一位诗人的这段关于东交民巷的描述,感叹了一个主权国家的悲哀。
东交民巷在沦为外国的兵营后,旧中国的历届政府均无力收回。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各帝国主义使馆相继迁往南京,而蒋介石却不敢触动帝国主义者的半根毫毛,任凭他们继续霸占东交民巷。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政权依然没能收回东交民巷的主权,东交民巷使馆界内,除日本使馆外,其他使馆依然如故。
东交民巷回到人民手中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参加北平入城式的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昂首通过东交民巷,宣告了帝国主义主宰中国的美梦彻底破灭,东交民巷重新回到人民的手中。当游行队伍通过这里时,美、英等国的使馆门窗紧闭,使馆人员躲在玻璃窗后向外窥探,有的还偷偷拍照……
1950年1月初,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庄严宣布在北京市内帝国主义兵营的占地一律收回,其建筑全部征用。一些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继续在东交民巷建立使馆。1959年开始,按照中国政府的安排,各国使馆先后迁往东郊建国门外。东交民巷建立使馆的历史从此便告结束。
如今,东交民巷那些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就像是一部打开来的近代史教科书,警示着我们牢记过去、奋发图强。宁静的东交民巷,把800多年的荣辱兴衰转交给了峥嵘的岁月;曾经不平凡的东交民巷,把强国振兴的希望托付给了它的后代子孙。
东交民巷天主教堂已有200年历史
民国时期的东交民巷,河水现已潜入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