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07-09张士杰
张士杰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郑州 450000)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人体感染嗜心性病毒引起的各种心肌炎症病变[1],病灶可表现为局限性,也可表现为弥漫性;病程可表现为急性,也可以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2]。最常见的感染病毒为引起上呼吸道和肠道感染的病毒[3],如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泻、恶心呕吐等较轻症状[4],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悸、水肿、头晕及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甚至Adams-Stokes综合征[5]。病毒性心肌炎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目前尚无根治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其治疗主要以对症(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治疗为主。多数患者可痊愈[6],少数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形成扩张型心肌病,甚至恶化死亡。引起患者死亡的原因主要为急性期的并发症,如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以及严重心律失常等[7]。基于此,本院于2016年3月—2017年2月开展了黄芪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166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2组,即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83例,男47例,女36例;年龄 19~63 岁,平均年龄(36.9±3.7)岁;病程5~18 d,平均8.7 d;就诊前3周患上呼吸道感染者57例,肠道感染者18例,无明显诱因者8例;心肌酶谱异常者53例,心电图检查异常者53例,室性期前缩者61例,伴随间歇性阵发室性心动过速,R波或 ST-T降低者16例,交界区与房性前收缩者12例,房室传导阻滞者10 例。对照组83例,男45例,女38例;年龄 18~62 岁,平均年龄(36.3±3.9)岁;病程5~19 d,平均8.8 d;就诊前3周患上呼吸道感染者58例,肠道感染者15例,无明显诱因者10例;心肌酶谱异常者51例,心电图检查异常者50例,室性期前缩者59例,伴随间歇性阵发室性心动过速,R波或 ST-T降低者15例,交界区与房性前收缩者13例,房室传导阻滞者9 例。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上述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8周岁以上,经本院血液生化检查、病毒学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综合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胸片及心脏彩超无明显异常;患者知情同意并积极配合。排除标准:原发性心功能异常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药源性心脏功能异常者;中毒性心肌炎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对本次研究使用药物或同类药物有过敏史者;资料不完整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给予肌苷0.2 g、维生素C 4.0 g、ATP 40 mg及辅酶A 100 U等药物,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溶解后静脉滴注,以抗病毒、营养心肌及镇静抗炎为主对症治疗,1次/d,并发心律失常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必要时吸氧,同时嘱咐患者饮食及活动注意事项。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20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溶解后静脉滴注,1次/d;磷酸肌酸钠1.0 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溶解后30~45 min内静脉滴注,1次/d。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
1.4临床疗效判定 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血液生化检查、病毒学检查及心电图检查均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液生化检查、病毒学检查及心电图检查均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血液生化检查、病毒学检查及心电图检查无显著改善。
1.5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指标恢复时间、心肌酶谱改善情况[包括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EF)。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5%,其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两组临床症状及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临床症状、心肌酶及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及指标恢复时间比较 d
2.3两组患者心肌酶谱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肌酶谱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心肌酶谱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显著(P<0.05)。见表3。
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F比较 治疗后,两组EF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同时,研究组EF较对照组改善情况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3 两组心肌酶谱改善情况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前后EF比较 %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人体感染嗜心性病毒引起的各种心肌炎症病变,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如上呼吸道感染、农药中毒、肠道感染、一氧化碳中毒、药物毒性反应等。其中最常见的感染病毒为引起上呼吸道和肠道感染的病毒,如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病毒性心肌炎无典型临床症状,病灶可表现为局限性,也可表现为弥漫性;病程可表现为急性,一般持续1~2周,也可以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持续数月,甚至1~2年。轻度患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因此检出率较低,误诊率较高。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腹泻、恶心呕吐等较轻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悸、水肿、头晕及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甚至Adams-Stokes综合征。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刻不容缓。
目前尚无根治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其治疗主要以对症(病毒感染和心肌炎症)治疗为主,以改善心肌代谢、保护心肌、防治心律失常,多数患者可痊愈。少数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形成扩张型心肌病,甚至恶化死亡,引起患者死亡的原因主要为急性期的并发症,如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以及严重心律失常等。黄芪注射液可益气养元、扶正祛邪、养心通脉、健脾利湿,磷酸肌酸钠对心肌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基于此,本院2016年3月—2017年2月开展了黄芪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症状、心肌酶及心电图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肌酶谱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心肌酶谱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EF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研究组治疗后EF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其差异均显著(P<0.05)。
综上所述,本院黄芪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效果显著,可明显缩短症状改善时间,并能够更有效降低心肌酶谱指标,改善心肌功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1 刘占超. 参麦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17):107-108
2 魏勇,徐凯丽. 黄芪注射液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4, 11(3):113-114
3 闫锋,许晓琦,景小军. 曲美他嗪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1):84-85
4 潘桂英. 小柴胡汤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 29(7):1079-1080
5 黄章豫. 益气活血方联合磷酸肌酸钠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的应用[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1):31-32
6 胡莹莹,刘奎,王俊红. 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2017,32(13):1891-1892
7 彭建. 黄芪珍珠母汤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及血清心肌酶谱指标的影响[J]. 四川中医,2017,35(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