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南海守护灯塔的汉子

2018-07-09郑蔚

大江南北 2018年7期
关键词:登岛航标小艇

□ 本刊特约记者 郑蔚

茫茫大海中的灯塔,居高照远,是航海者的守护神。现在,又是谁在守护南中国海的灯塔?

南海航海保障中心今年的首次西沙海域助航设施建设现场调研和航标巡检,选在3月下旬出发,记者提前预约,争取到上船随行。于是,有机会见到那些长年出没在南中国海的浪花和礁石上的汉子们,他们的故事在碧海蓝天中徐徐展开了。

本次西沙海域助航设施建设现场调研和航标巡检,范围几乎覆盖西沙群岛所有主要的岛礁。西沙群岛分布在5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包括宣德、永乐两个群岛,大小岛屿共有22个,还有7个沙洲和8个环礁,以及众多暗礁海滩、台礁等。

西沙南沙航标处处长林显科说,偌大个西沙群岛,目前仅有两座灯塔:一座位于永乐群岛的最北面,是北礁灯塔,距海口约200多海里。北礁地处我国大陆及海南的船只往返西沙南沙的重要航道;另一座位于宣德群岛的最南端,是浪花礁灯塔,紧邻西沙群岛与中沙群岛之间繁忙的国际航道。

“海巡172”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了十多个小时,北礁灯塔才渐渐出现在前方的海平线上。船长王社强点开驾驶室里的电子海图,显示北礁是个东北/西南走向的近乎椭圆形礁盘,东西向长约6.17海里,南北宽约2.67海里,北礁灯塔位于其最南面的礁盘潟湖口门处。记者从驾驶台上用望远镜瞭望,几乎难以发现位于海平面下的礁盘,灯塔附近仅有零星几块礁石露出海面,还有几艘靠泊的中国渔船。

水手林亚弟驾驶着“海巡172”船放下的小艇,向北礁灯塔驶去。北礁灯塔在视线中渐渐高大起来,它呈圆柱形,外观白色,塔高22.5米,顶端有简易的“灯笼”。此“灯笼”非我们日常在城乡常见的红灯笼,而是由“钢结构+钢化玻璃”建成的灯室,灯器就安装其间。西沙南沙航标处副处长陈在强告诉记者,北礁灯塔属A类灯塔,它的灯质是“闪白10秒”,即每10秒钟为一个明灭周期,每亮一次0.5秒,再灭9.5秒。灯光射程为22海里,约40公里左右。

登上塔基,才发现其状况不容乐观。灯塔最下一层没有门,内有6层,巡检人员顺着塔内的铁梯往上爬。该灯塔建于上世纪80年代,距今已30多年,西沙常年高盐高温高湿的环境,让灯塔内的水泥板不同程度地受损,多处呈长长的裂缝。越往上爬,就发现灯塔内的死鸟越多。

海鸟为什么会死在灯塔里呢?正在检查灯器的西沙南沙航标处高工隋永举解释道,因为灯塔最下层没有装门,海鸟在大风天就会飞进灯塔避风。飞进灯塔后,海鸟发现灯塔上面是透亮的,它就一层一层往上飞,但灯塔最高处的灯室是透光而封闭的,海鸟再也无法飞出灯塔,结果就只能永久留在了灯塔里。这些状况,与3天后登上浪花礁灯塔所见,基本相仿。

北礁灯塔安装的是新型LED灯器,如何检查灯质呢?隋永举先捂住灯器的“日光阀”,启动“夜间模式”,灯器果然亮起。同事张添中则用秒表监测灯质是否“闪白10秒”,确认灯质正常;然后,隋永举再断开电路,模拟“主灯故障”,看主副灯的转换是否正常,副灯是否及时亮起,再测副灯的灯质是否正常。确认主副灯均正常后,他俩还检查了电池,测电压是否符合规定。如果达不到13伏,还要更换供电电池。最后的任务是擦拭太阳能电池板,以及打扫卫生。

灯塔上还安装了海南省气象部门用于测风、测雨、测湿度、测温度、测气压和测能见度的多种气象设备。来自省气象探测中心的李伟等巡检人员发现,用于测雨量的设备导线断了,所用蓄电池也出现了老化,都必须在年内尽早进行维修和更换。陈在强和他们商讨:“如果将部分气象设备移到灯室内,是不是能保障得更好?”

负责两座灯塔灯笼维护的南京航宁航标公司工程师曾利军,正忙着丈量灯塔平台铁门的尺寸。“两座灯塔的铁门都锈蚀得很严重,必须重做;航保中心还要求在灯塔底层安装水密门;两座灯笼都要重做防腐处理,今后必须每年保养一次。”他说。

西沙群岛一南一北两座灯塔,展示了它在海天波涛中每天都要经受怎样的严峻考验!

值得庆幸的是,这次西沙巡检,不仅确定了北礁、浪花礁这两座灯塔的维护方案,还与三沙市政府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双方初步确定在赵述岛上建设一座新灯塔。南海航保中心主任洪四雄告诉记者,初步设想是,赵述岛新灯塔将以400年前建于海南文昌市七星岭最高处的斗柄塔为原型。斗柄塔呈八角形,共七层,高约20米。虽然那时塔顶尚未使用灯火,但它遥对琼州海峡,是白天可靠的目视助航设施,为商旅渔船的往返指示航向,选择斗柄塔的造型,是希望它能成为西沙新的标志性建筑,体现“慈光渡航”的文化传承。

我们期待着,西沙海域早日亮起第三座灯塔的光芒。

南海航保中心在三沙设有西沙南沙航标处,航保人常年出没在西沙南沙的浪尖上,风浪是他们最大的对手。

在“海巡172”出发的次日一早,指导船长王函文在给全体随船人员上安全课时就强调:“登艇时,船和艇都在摇,因此必须注意摇晃的节奏。下艇时,不要急着跳,先看它上下几个回合,看清了摇的节奏再跳。看到小艇往下时,千万不要跳;等到小艇被浪推着往上时,你再跳。一旦决定跳,就必须干脆利落,不要犹豫。”可见涌浪的厉害和航保人的勇敢。

勇士战风斗浪,维护祖国南海航标。(郑蔚摄)

3月28日,记者首次下小艇时,被格外关照地安排在最后一个登艇。既是新手,还穿上了救生衣、挎上相机、戴上安全帽,自然笨拙了许多。下艇时,大船上有无数只手拉着记者的胳膊,而小艇上很快伸出好多只手将记者接住。一下艇,机工长王照东一边连声嘱咐“蹲下蹲下”,一边眼明手快地探身从海面上抢回了被记者不慎碰掉的相机镜头盖。

3月30日,“海巡172”船在完成了东岛上的AIS(船舶自动应答系统)基站主机更换后,前往东岛西南约7海里处的高尖石。

“海巡172”在距离高尖石0.3海里外抛锚,放下小艇,准备登岛。高尖石是南海唯一的一座火山角砾岩岛屿,也是西沙群岛唯一的露出水面的火山岛。曾有地质专家考证说,它是西沙群岛最古老的岛屿之一。此行目的,是三沙市政府曾向南海航保中心提出,希望能在此建立一座灯桩。

船长王社强提醒说:“现在风力6级,浪高1.5~2米,小艇登岛可能有危险。”

林显科和南海航保中心的几位领导商量后一致决定:安全第一,如果现场风浪不大,有条件就上岛;如果风浪太大,不强行登岛。

高尖石在波涛中越来越大。这个三角形的小岛虽然高出海面不过六七米,但四周已被常年的波涛拍打、侵蚀成了海崖。小艇绕行高尖石多圈,没有找到可以靠泊的地方。记者问驾驶小艇的林亚弟:“小艇能靠岸吗?”

林亚弟双眼紧盯着砸碎在海崖上的浪花,摇头说:“涌浪这么大,小艇靠上去就可能直接被拍到崖石上了!”登岛无望。

这让人想起去年交通部前往南沙群岛验收新建灯塔时的情景。当南海航保人从顶到浪尖的小艇上“飞身”上岛时,目睹这惊险一幕的交通部安全总监成平感慨道:“这哪是你们的口号‘用心照亮南海’啊,这简直是‘用生命照亮南海’!”

对讲机里连声传来林显科让小艇“不要冒险登岛”的指令。虽然没有登岛,但在陈在强的指挥下,李威、白明轩等人还是用无人机拍下了高尖石的全貌,这对将来的施工作业非常必要。

正是西沙瞬息万变的海况,增添了航海保障设施建设的难度。本次巡检,原计划更换赵述岛已经使用了一年多的2红1绿总共3个灯浮标,但抵达现场后,经专家组现场勘查,宣布“计划变更”。在外人眼里阳光明媚、天蓝水清,景色堪比马尔代夫的西沙海域,海上施工却有那么多风险和意想不到的制约因素!

“今天,你看到的是我们真实的工作状况。”南海航保中心副处长许舜若的话点醒了记者:这就是南海航保人工作的本真状态:风、浪、涌、潮位、暗礁,使命、责任和风险,都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航程900多海里的西沙巡检基本完成,在返回海口的途中,记者请教唐云贵,高尖石究竟能否建灯桩?

“我这几天也一直在琢磨,这样的海况,人都不容易上去,该怎么建?”他边思考边回答,“这风高浪急滩又浅的,确实是一对矛盾。高尖石不适合搞大面积浇筑,看来上部应当安个铝合金灯桩,主体部分在陆地上先做好,下部的基础结构采用预制块拼装的方式,最后到现场‘植筋’。”他见记者不明白“植筋”这行话,就解释道,“就是把基础部分的钢筋插进岩石里固定住,最后拼装完成。估计将来最大的成本还不是建设,而是维护。这里从海口开船过来有好几百海里啊。”

这让记者想起洪四雄的话,“在西沙、南沙建一座灯塔的成本,是在大陆上建的5至10倍。”此前,在书本上看到灯塔,只知其巍峨和光明;到了海上,方知其建设和维护有多难,要付出多少辛苦!

南海航保人,都是浪花上的好汉!

猜你喜欢

登岛航标小艇
新《海上交通安全法》下专用航标管理的探讨
池上
威尼斯小艇的“秘密”
关于航标社会化养护模式相关问题的探讨
巧妙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