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架上雕塑与当代中国小康都市家庭

2018-07-08张扬楼材刘移民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5期
关键词:消费文化审美

张扬楼材 刘移民

内容摘要:现代都市文化是一种商业消费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商业利益动机主宰着大众文化的命运。传统艺术如雕塑为延续自身生存,亦不得不转向商业的世俗功利诉求。世俗化的城市雕塑的勃兴便是一个明证。但现实中却存在一个悖论,艺术作为审美本身具有超功利、超世俗的价值诉求。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出现多样化和大众化趋势。城市雕塑的大量涌現,真正让雕塑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日常审美文化需要。而与城市雕塑相对应的,架上雕塑艺术则相对很少进入到大众家庭或人们的日常审美生活。而这恰恰期待一个有消费能力和欣赏能力的社会阶层的出现。近年都市小康之家的大量出现,已逐渐构成这一社会审美文化消费群落。架上雕塑走进小康家庭的消费结构,固然要有大众主义的,也要有精英主义的。

关键词:架上雕塑 消费文化 都市家庭 审美

通常所说的雕塑是一种视觉艺术,它是通过对较为硬质的物质性材料进行雕刻,或对柔软性质的材料进行雕塑的加工,从而完成的具有一定形式的三维空间造型。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原始人那精心琢磨的石刀,粗雕漫塑的动物形象开始,这种三维艺术就登上了人类文明的舞台。它承载着人类对神的崇敬,对力的渴望,还有人类灵魂深处对美的永恒向往与追求。

一.当代中国都市社会及其审美文化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条件及文化素质得到极大改善,在满足基本生活问题的同时,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多。特别是社会中先富起来的那些小康家庭,他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是越来越高,其艺术欣赏和消费品位也日益提升。

(一)都市小康阶层的出现

都市小康社会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基于人类进步的现代理念,社会的发展都是在向一个富裕、先进、完善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就会经过许多特点的经济发展阶段。而都市小康社会正是中国当代社会中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

小康社会(阶层)是改革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代表着国人生活水平发展走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的国情是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的一同发展。当代中国的小康之家主要集中在都市,正是他们的存在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都市社会并创构了现代中国都市文化。其文化与艺术消费观念引领着整个时代的潮流。

(二)都市商业消费审美文化的特征

现代都市文化是一种商业消费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商业利益动机主宰着大众文化的命运。艺术文化消费从私人客厅、沙龙中被剥离出来,无限化地纳入商业运作的框架中,成为典型的商业消费文化。

而另一方面,当代都市生活经验又告诉我们,随着商业消费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的兴起,以电视、网络为代表的高速高效高复制性的现代“软媒传播”正逐渐取代以纸张为代表的传统“硬媒传播”作为文化载体的主导地位,今天的审美活动、审美方式已越出纯艺术的边界。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再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艺术门类,而是新兴的泛审美/泛艺术门类或审美、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电视剧、Flash乃至城市规划、园艺设计、居室装修等。艺术已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

传统艺术如雕塑为延续自身生存,亦不得不转向商业的世俗功利诉求,谋求与现代都市社会合轨。世俗化的城市雕塑的勃兴便是一个明证。但现实中却存在一个悖论,艺术作为审美本身具有超功利、超世俗的价值诉求。

(三)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的现状及其特点

中国当代雕塑艺术主要是学习西方写实雕塑和观念雕塑,把这些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再接合中国文化和现状,发展出符合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品位及需求的雕塑艺术。随着商业消费时代的来临,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出现多样化和大众化趋势。多样化首先是指雕塑类型、质料、风格的多样化;大众化主要是指雕塑面向大众的品位普及与调整,及审美深度削平。

城市雕塑是大众化的一个典型雕塑门类,集中反映了现代都市对日常生活环境的审美要求。但这个雕塑门类作为大众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仍相当不成熟,“国内的城市雕塑还往往以主题性、纪念性雕塑、追求形式美感的小品为多,以反映上层建筑思想和艺术精英审美的模式为多,真正反映平民精神情感和文化体验的作品太少”。

二.当代都市商业消费文化中的架上雕塑艺术

(一)小康之家对雕塑艺术品的消费

雕塑艺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雕塑艺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每一步成长。随着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社会经济已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人们教育文化程度日益提升,人们的艺术欣赏越来越高,审美需求也不断扩张。而雕塑艺术在欣赏艺术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架上小型雕塑,伴随都市小康的实现,将越来越受到艺术消费者和收藏家的重视。而由于架上小型雕塑在家居装饰方面的特异之处,其作为艺术消费品的未来市场前景不可限量——小康社会的实现使都市家庭的艺术购买力增强。

雕塑艺术走进小康之家,首先涉及的便是当代中国的小康家庭怎样能得起消费雕塑艺术品。当下雕塑市场,一件普通的架上雕塑艺术品的售价往往都在数千乃至数万人民币以上,这远非普通低收入市民阶层可以消费得起的。这样一来,只有期待一个有同等消费能力和消费品位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我们所讲小康之家正是这样一种新兴的艺术消费力量。第一位考虑的就是其经济收入水平。严格讲,我们所定义的小康不是按80年代行政当局的概念,而是按发达国家中产阶级的经济收入水平为标准来界定的。虽然,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畸形的倒金字塔结构,表明这一阶层目前比例不大,但中国人口基数庞大无比,所以实际的雕塑艺术消费量仍是非常可观。

另外,雕塑界在不降低艺术欣赏价值的同时,也可以顺应商业社会的规律使雕塑艺术品创作(生产)规模化、市场化,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调节价格,使之更符合当前中国小康家庭的艺术消费水平。这样一来,架上雕塑艺术品就可以进入真正进入都市小康家庭的日常审美生活。

(二)雕塑艺术品在室内装饰中的作用和地位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宽裕,居住空间也越来越大,人们对家居摆设和装饰要求越来越高,而一件好的雕塑艺术在空间装饰和摆设中有着即其重要的作用。它代表着主人的艺术欣赏品位和层次,以及社会地位的象征。

雕塑艺术品,作为三维空间的立体艺术作品,其特性决定了雕塑在室内空间装饰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一特性,通过填补室内转角和过道以及家具的多余空间,把室内空间的空虚或丑陋直接转化为艺术,营造一种艺术化、精神化的生活空间。另一方面,通常架上雕塑的可触性、立体型,是作为一个完整形体提供给我们的感知的,其在室内装饰中提供给欣赏者的美感也是多层次、多维度的。这种空间的流动性或灵动性,可以开启无限丰富的艺术想象,从而为家居环境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

(三)架上雕塑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

架上雕塑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审美文化潮流中,何去何从?长久以来一种庸俗艺术社会学意识形态宣教观点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同时艺术也是服务于生活的,雕塑艺术的起源、发展都是来源于生活,并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在市场经济规律、商业利益驱动的社会中,其义正辞严的说教面孔已变得毫无用处。因为只有都市社会小康家庭的大量涌现及其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文化诉求,才有雕塑的“为人民服务”。架上雕塑是小康阶层艺术消费的主要构成之一,但是否其作为商业消费文化的现代定位,就注定它必须大众化、审美平民化、庸俗化?实际未必,架上雕塑走进小康家庭的消费结构,固然要大众化,但同时也必须多样化,不仅有大众主义的,也要有精英主义的。艺术是天才的事业,岂能一味迁就大众?而实际上一味大众化、平民化,也未必可以满足大众的鉴赏需求和消费需求。中产阶级往往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具备较高艺术鉴赏力的,他们对精英艺术的向往并不比对大众艺术的偏好少。

雕塑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异常复杂,当代中国小康社会的都市生活对雕塑艺术的大量需求,一面形塑着雕塑大众化的面向,另一面雕塑艺术本身又要求着精英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精神。二者看起来矛盾,但我们从架上雕塑与当代中国小康社会的都市家庭生活的关系入手,发现实际上可以在一定社会空间中找到并行不悖的道路。雕塑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文化潮流中会逐渐走向大众化,但有产阶级的艺术素养也同样要求着精英主义雕塑作品的创作实践。但总的看来,市场化不仅是城市雕塑的命运,同样也是架上雕塑乃至所有艺术的现代命运,这是时代、社会的呼声。然而正如一个学者所讲,“雕塑艺术将如何发展,还有待于艺术家们的实践来推动”。2

参考文献

[1]陶东风,《社会理论视野中的文学与文化》,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孙正荃,《大众美学99》,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3]王家斌,王鹤,《中国雕塑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4]李勇,《世界雕塑史话》,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5]陈惠芳.对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8).

[6]翁少滨,弓弼,马婧等.浅析福建省滨海城市园林景观及其特色[J].北方園艺, 2011,(16):127-129.

注 释

1.王家斌,王鹤,《中国雕塑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第241页。

2.李勇,《世界雕塑史话》,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第196页。

(作者单位:成都东软学院)

猜你喜欢

消费文化审美
审美·家国·想象:由沪上咖啡馆到知识分子的“恋地情结”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城市大众消费文化的狂欢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