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品味送别诗的情绪之后
2018-07-08叶美丽
叶美丽
【引 言】
不知从何时起,我被诗歌所吸引,徜徉于诗词的海洋,我能感受到诗人的气息,体会出诗人的情感,常常身临其境,与之共鸣。我惊讶于祖国文字如此神奇,自豪于中华文化如此厚重,钦佩于文人墨客洋洋洒洒书写万丈豪情,方寸之间创千古佳作……
【背 景】
成为语文老师是一种幸运,我有一种情怀,与学生共吟诗歌,共品诗作,共同传承祖国语言文字。这是美的体验,由此生成的作业设计与课堂浑然一体,一脉相承,有诗歌的味道,在实践中自然体现“创新”。
【问 题】
我校历来有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的传统,我所带的四年级四班,学生《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人手一册,几年来,孩子们常常朗读背诵,在为他们充实的积累而欣慰之余,又深感知识的积累如蜻蜓点水,经不起考验,更别提置身其间了。这些积累星星点点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尚且不成体系……之所以出现如此现状,一是因为之前孩子们年龄所限,重在吟诵而不在理解;二是因为孩子们处在积累的过程中,达不到知识的积累数量。现在,是到了该系统归类学习的时候了,先从哪方面开始着手归类学习?归类后要引导学生发现什么?是否需要继而感知其中的异处?如何再回到这类诗歌共有的情感上来?
【问题的解决】
四年级上册20课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借此契机,我创新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水到渠成实践了创新型作业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雄奇多姿黄鹤楼
看图了解四大名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西鹳雀楼和湖北黄鹤楼),落脚在今日古诗发生地黄鹤楼,师生交流了解此楼为“天下绝景”,吸引天下游客流连聚会,令文人雅士题诗咏句,也是李白送别好友的地方。
(二)自古离别总伤情
1.从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初读这首诗:读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和诗味——读出诗的“情绪”。第三个层次是重点,也是难点,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完这首诗的感觉,借助地图了解“西辞”后,学生读出了“孤独、留恋、不舍、伤感……”,因为,离别是一种人生常态,自古离别总伤情。
2.归类出示以下送别诗中的诗句,抓住其中的“满别情”“楚山孤”“宦游人”感受“伤感”之情。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三)离情别绪自有异
1.再次走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探究同样是送别诗的不同情感。先了解李白孟浩然二人的相识背景,用圈点标注的方法,着眼于“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烟花”“下”大有文章,引导学生想象怎样的情景才配得上“烟花”二字?可见不仅有伤感,也充满诗意、浪漫。“下”字有顺流而下的意思,轻松愉快可见一斑。繁华的盛世,繁华的季节,去繁华的都会,这送别诗中别样的味道也透过这“千古丽句”一览无余。
2.寻找其他送别诗伤感之外的情绪。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 适《别董大》,孩子们读出了“劝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孩子们读出了“信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王 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孩子们读出了“旷达”。
至此,学生真正体会到——送别无一例外会伤感,但又各有各的不同情绪在其中。
3.由诗句后两句想象李白久久伫立江边的离别是不舍、留恋的离别。
(四)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中四处景物“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看似处处写景,实则句句藏情,这种把情藏在景中的方法就是“借景抒情”,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会慢慢体会到。
【创新型作业的设计】
1.腹有诗书气自华——背诵出你心中的送别诗。
目的:考察学生的古诗归类意识,对送别诗的理解性记忆。
2.别出心裁品古诗——当小老师给爸爸妈妈讲讲送别诗情感的同异。
目的: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感受力和欣赏力。
3.不拘一格现古诗——个人或集体合作,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充分地发挥想象,换一种艺术样式(朗诵、绘画、音乐、书法、舞蹈等)来表现这首诗的内容、情感和意境。
目的:懂得表现美,创造美。
【反思与讨论】
反思此次教育教学活动,仍存在着诸多不足:起初,学生感悟到離情别绪各自有异处之后没有再次回到离别上。问题语言较碎,讲得较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较少。今后要把学习的权利教给学生,尝试着放一放手,多这样问一问:你是怎样学习古诗的,有什么好方法?这是更加多元的学习方式,学生间以合作为主,从不会到会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
值得继续发扬的是:我关注了古诗中中华文化所特有的特点,努力走进了文化的精髓。三个层次“自古离别总伤情——离情别绪自有异——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浅入深,在教给学生阅读古诗的同时,还在提高孩子的阅读品味。将千言万语的情绪最终回到“离别”上来。所有的作业设计建立在课堂的深度感知基础上,与课堂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