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教学的技巧和艺术
2018-07-08徐勇
徐勇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专家的话给人以启迪,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英语有着巨大的影响。新课程也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因而我们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强化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探索出最适合、最易让学生接受的学习内容。故笔者结合十几年的课堂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课堂教学主旨:
一、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兴趣,这就是常说的“求知欲”。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受益。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潜在优势,把教师的善教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具体做法举例如下:
1.激将法。初中学生尚未脱离稚气,学习中由于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未知的领域乐于问津。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将激励机制引入课堂,点燃求知的火光。我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尽量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无穷的指责,而是采用含蓄迂回的手法去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在师生之间引起情感的共鸣沟通和转移。
2.设疑法。现代美学家认为,“和谐”作为标准是不够的。只有和谐与奇异相结合才是一条完备的美学原理。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就是说奇异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教师平淡无奇的講述,即使其内容无懈可击,也很难在学生思维的溪流中激起浪花。
3.竞技法。青少年普遍存在一种好胜心。好胜心有建设性的一面,也有破坏性的一面。教师要善于扬长避短,正确导向,使学生的好胜心转化为学习的一种推动力。我经常利用课外活动举办词汇、书写、演讲、作文等小型智力竞赛,建立英语教学的开放系统,让学生在大量信息交换的环境中扩大知识面,提高“四会”能力。
二、创造情景,加强刺激
用语言作为条件刺激物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以第一信号系统为基础,并得到第一信号系统的支持和校正。如果语言离开了当时的情景和实践,它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聋哑人的手势就是靠情景来表达思想的“无词语言”。任何一个小孩学会喊“叔叔”“阿姨”“奶奶”“爷爷”,都是在大人的指点下,看着不同年龄的男女对象,经过多次试验而成功的。作为一个英语教师,倘若仅满足于对课文和语法作概念化的解释与程序化的分析,而不求助于情景的感染和形象的描述,就会使课堂语言平淡,表情呆板,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
三、主攻句型,培养能力
句子是一个语言单位。它是由单词按语法规则构成的,表示一个独立完整的思想。
1.结构模式。由于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同,有些英语句型与汉语的表达方式截然相反,这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难点。如否定句型、强调句型、倒装句型等。汉语说:“玛丽昨天看见他。”英语不能说:Mary yesterday saw him.而应该说:Mary saw him yesterday.即使强调“昨天”这个时间状语,也必须说:It was yesterday that Mary saw him.
2.词不离句。词汇教学必须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我常用疑问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常用词的用法,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例如引导学生理解下列句子来辨别man和that的词义和功能:
We are sure that man will conquer nature.(man是“人类”,that是连词)
We are sure that man is dead.(man是指“具体一个人”,that是指示代词)
3.句型转换。句型转换有助于用各种不同的句型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形容词时,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句型表达同一个意思:“他是班上最年轻的。”这样使形容词的三个级都在下列句子中派上了用场。
He is the youngest student in the class.
He is younger than any other student in the class.
In the class no one is so young as he.
随着教材的加深,句型转换的难度可以逐渐增大,当学生开始尝到提高表达能力的甜头时,他们对这种练习会感到饶有兴趣。
4.指导提问。教师在采用直接教学法的尝试中,总是埋怨学生参与意识不强,表达欲望不高,学生习惯于回答问题,而不敢用英语提问,使课堂活动停留在单向交流的水平。譬如对这样的简单句He is tall,不少学生竟用How is he提问,而不知用What is he like这个句型。对She will be back in two hours却用How long提问,而不知用How soon。这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教特殊疑问句时,编了一套画线提问的练习题,指导学生使用各个疑问词提问,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项浩繁而细腻的系统工程,需要大批能工巧匠,晨耕暮耘,切磋琢磨,付出一生的心血。以上所谈到的不过是我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琐屑的体会,纯属雕虫小技,还不能登上教学艺术的大雅之堂。但愿以此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同行们的共鸣,共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的技巧,使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日新月异。
(作者单位:贵州省威宁县小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