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独特价值 走出教学困境
2018-07-08叶地凤
叶地凤
文学理论对小说的定义:小说是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的一个故事。作家王安忆说:“小说是心灵的历史。”小说的价值在于,它说用虚构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然后让读者通过这个虚拟的世界去感受一种别样的人生,受到心灵的冲荡。因为小说种类纷纭,王荣生老师认为,小说的解读方式要随小说的文本体式而变化。具体到教学中,不同类型的小说,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按照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四要素进行模式设计,以类析篇,非常类型化,忽略了每一篇小说都是“不同的小说”,都有区别于其它类型的“这一篇”个体的独特地方和价值。而它的独特价值正是教师要带着学生挖掘的重点,如果每一篇小说都在教同样的东西,是教学行为的重复和时间的耗费,学生会读的还是“这一篇”。
从2003年开始,我国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几个实验版本陆续选编了一些科幻小说作为阅读文本。科幻小说走进中学语文教材,是课程更新的重大举措,同时也对我们的小说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初中生喜欢标新立异,喜欢新奇刺激的身心特点,使得他们非常喜欢科幻小说这种文学类型。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科幻理论知识,他们对科幻小说的阅读还只能停留在夸张的幻想的外在形式上,还不能深入了解科幻小说真正的独特性内涵。对于科幻小说的学习,他们仍旧是采用学习其他类文学小说的那种阅读方法和思维方式,不能旨由课内的科幻小说的阅读带动自己独立地阅读科幻小说的能力。所以,面对科幻小说这样的新面孔,教师自身应该尽快转变观念,依据科幻小说的文类特点,重新定位科幻类小说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从而发挥出科幻小说的阅读功能,使小说阅读获得新的生命力。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选入2016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第23篇课文。《带上她的眼睛》,作为荣获1999年第十一届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的作品,以其生动奇幻的内容、浓烈深重的情感、朴实简晰的笔法,在科幻小说中熠熠生辉。作者将自己的思考寓于奇思妙想的科幻,情节生动,运用巧合、对比、照应等写作手法,与精炼的语言表达一起,显示出极强的可读性。如何在教学中既避免人物情节环境主题内容写法等面面俱到的一锅烩,又能体现《带上她的眼睛》科幻的特点,感受到科幻小说“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的文本构造方式下,科学和幻想的文字建构的巨大魅力,笔者的教学设计也经历了一些思考,有了一些改变。
一开始笔者设定的重难点是探究人物描写的语句,把握小女孩的人物形象,解读本文的主题意义。教学过程中,带着学生从人物形象、语言赏析、写法探究和作品主题四个方面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一个小组选一个探究角度,进行发言。尽管学生的回答面面俱到、赏析细致入微,但上完后,笔者却怅然若失:说好的科幻呢?文本“这一篇”的独特价值和独特方式呢?学生第一次在教材里接触科幻小说,依然在自己已经会的小说要素里摸爬纠缠。然而,打开《带上她的眼睛》,科幻的分量如此之重,它明明是文章最难懂的部分,最有魅力的部分,学生最陌生的部分!特級教师邓彤认为:“教小说的最好的境界是让学生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怦然心动、潸然泪下、而又说不出来。”而这节课,关于科幻的魅力,学生无所思,无所悟,什么也不能说出来。
不见天涯路,沉思,再用新鲜的角度重新解读小说。笔者调整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赏析文中科幻想象的语句,概括科幻小说的写作特色;通过探究科幻小说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题与去掉科幻内容后的阅读差异,感受科幻小说的独特魅力。在设计了从课文叙述的顺序和故事发生的顺序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本悬念和伏笔的技巧带给文本的魅力后,接下来先找出科幻的内容,笔者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去掉文章里这些科幻的内容,把“她”困于地心船的处境改成另外一种现实情境,如航船的迷失方向、登山的风雪困境,我们看看人物形象有没有不同,学生感受到人物形象虽然没有不同。人物还是能展示出“她”不惊恐、不慌乱、勇敢、乐观、坚韧的品质,不怕牺牲、坚持进行科学考察的探索未知世界的悲壮精神,但,小说里“她”作为地心引航员的角色,将人物置身于现实中看起来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惨烈的极端环境中,更有一种悲壮的英雄主义色彩,动人心魄的大勇和大义,让我们感受到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崇高情怀。而这些,正是科幻内容部分带来的魅力。接着探究:没有科幻的文字部分,主题、环境等有什么改变吗?或是没有改变?有学生认为环境一样,因为观光的风景——借由她的眼睛看到的风景,与寻常无异。就像我们平日里去草原,看高山,也是这样。如:“这世界能给人多少感觉啊!谁要能说清这些感觉,就如同说清大雷雨有多少雨点一样。看天边那大团的白云,银白银白的,我这时觉得它们好像是固态的,象发光玉石构成的高山。下面的草原,这时倒象是气态的,好像所有的绿草都飞离了大地,成了一片绿色的云海。看!当那片云遮住太阳又飘开时,草原上光和影的变幻是多么气势磅薄啊!”也有学生感觉环境不一样,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她”独特的生存境况,使人物对现实情境加倍珍惜,一切感官加倍细腻地投入、敏锐地感受:“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不,别动,这就是天国的风呀!”“这是今天的第一声鸟叫,雨中也有鸟呢!”把读者也带入到美丽的风光中。“她陶醉于其中,没完没了地进行下去,忘记了一切。”也激起了读者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最后我们达成一致:一样的景色,因为人物遭遇的永沉地心的极致处境,使得“她”对地面的一切格外眷念,敏锐细腻的观察、对自然深沉热烈的痴爱使环境变得充满了魅力,使学生进一步慨叹科幻的魅力!考虑到文本的长度和科幻内容加入的难度,教师提供三种主题,让学生结合文章谈自己的选择:主题一,赞美“她”于孤单封闭中接受事实、坚定工作,令人敬佩的人性的光辉和魅力。主题二,神圣的宇宙,诱惑不会永存,当人类把触角伸到地底,离悲剧更近。主题三,牺牲对自然的欣赏、滥用自以为是的科技的后果,便是绝望和黑暗。一番探究对话争辩后,学生更倾向于第一种主题理解。教师投影刘慈欣在一次采访中说的话:小说关注现实问题、人类的困境和人性的极限,唤起对欣赏美的欲望,展现出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思考。辅助学生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是在科幻的内容下,主题仍是现实的人文关怀。他的科幻是慈悲的,不仅满足于内容想象的恢弘,笔法写作的讲究,真正打动人心的更多的是小说透露出的作者的思考,悲天悯人的情怀。至此,对文本的一系列探究,虽然围绕的还是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但一切从“科幻的魅力”这个小切口进入,围绕科幻小说的魅力展开探究,既依附于学生原有的小说知识,不至于一下子跳太高够不着,又有自己的认识的提升,有所得有所思。最后教师投影两则理论加深学生对科幻小说特点的认识。一是鲁迅认为科幻小说应该具有“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的文本构造方式。另一段是吴岩对刘慈欣作品内容和风格的论述:刘慈欣作为一个工程师,很好地利用……工程技术原理……将所有美学方式融合起来,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复杂性……形成奇妙的张力,给读者制造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至此,学生强烈感受到《带上她的眼睛》这篇小说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拥有了科学的诗意,人物和情感更为浓墨重彩的奇幻魅力。整个设计通过师生对话,共同感受科幻小说在强调生活的真实性同时,塑造的科学技术的某种强大的力量,赋予文本不同于现实小说的独特性,给读者带来的强大冲击。从而使学生从中汲取养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后布置作业,展开合理想象,续写《喂——出来》。或根据自己已学习的科学知识,展开想象,创作一篇科幻小说。课外阅读刘慈欣的《三体》系列、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作业布置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加深学生对课业的理解,使课前、课堂和课后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
《带上她的眼睛》的教学设计,试着走出小说教学的困境,打破传统,从科幻的角度切入,满足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幻小说教学的探究,帮助学生燃起探究科幻文学的热情,为学生打开一扇开拓视野的心灵之窗。整个流程中,教师找到学生的盲点,把握学生已有经验(生活经验、语文经验)水平与理解、感受其与文本紧要处、关键点之间的落差状况。挖掘确定文本“这一篇”的独特价值和独特方式,用新鲜的角度重新解读小说,教会学生读懂原来读不懂的地方,传递给学生新的文本解读的方式。学会解读这一篇,以后遇到同类小说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来解读。课外自主选择阅读一些长篇科幻作品,记录自己的阅读收获;并尝试模仿、创作。激发兴趣,解读文章,拓展阅读,鼓励创作。打通课内课外,带领学生重新定位科幻类小说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从而探究科幻小说的风格,发挥出科幻小说的阅读功能,使小说阅读获得新的生命力。
[作者通联:北京市第八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