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图景构建与描述的语文教学

2018-07-08王标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意沁园春湘江

王标

囿于应试,高中语文教学总难免模式化,而要摆脱模式化,最重要的出路恐怕在于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去设计教学。因为学生个体认知的差异性,他们在面对同样的设计时总有可能表现出异于他人的想法,于是课堂也就有了多样性。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对《沁园春·长沙》一课的教学进行了重新分析与设计。

一、先景,建表象

词者,诗之别体也,句数、字数、平仄等,皆有严格之规定,因此词之用语,必定会求言简而意蕴深厚之境。今高中学生学词,基本上都是直接接触词而学之,其实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直接接触意蕴深厚之词,然后通过解构而寻其义的教学思路,有时容易陷入技术化的境地,也容易对诗词之意过度解构,从而丧失了词的那种浑然天成的美感。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气势恢弘的词,词虽写秋却一扫古人悲秋的传统。从词的背景来看,长沙是伟人毛泽东人格形成的重要地方,同时也是毛泽东早期参加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他的足迹遍布长沙的每一个角落,其对长沙既有基于乡情的朴素情感,也有基于革命理想的大爱。在学生解读词之前,如果学生没有这种直观的认识,那很难让学生走入毛泽东作词时的内心。

于是,笔者设计先将长沙之景呈现给学生,呈现分为两步:一是宏观长沙之景,二是湘江、橘子洲。其中,關注山红、水绿、鹰飞、鱼游等细节,并可通过视频等来呈现。这些景致的直接呈现,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给学生造成一个视觉效果,待学生的思维中表象生成之时,再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用文字来描述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并想像你就在这一景色之中,又或者你就是长于斯的求学者、创业者,你会如何构造文意、运用文字呢?

在此问题的驱动之下,学生的学习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后文,构文意

今天学生所能运用的文字当然是白话文,但这与后面所要进行的《沁园春·长沙》的学习并无冲突,相反还可以为后者奠定一个认知基础。在引导学生著文的时候,可以分成两个步骤:

第一步,让学生写景。就写刚才多媒体中呈现的景色,不出意外,学生肯定会用文字去直观地描述所看到的红山、绿水、飞鹰、游鱼。这里笔者特别强调一点,即必须将自己(学生)置身于情境当中,要给自己一个完整的视角以同时看到上述景致。有了这个要求,学生就将自己与文意融合了起来,自然,学生通过满山皆红(学生用语)而猜测这是一个秋天;于是有学生写到:站在湘江边的山头上,眼看着满山红色,不禁感觉秋意甚浓。而看着湘江河水向北流去,亦觉时光流逝真如流水。天空的飞鹰,水底的鱼儿,还有站立在江边山头的我,这也是一幅醉人的画面……

这样的写作在笔者意料当中,文中虽然有“人”(学生自己),但并没有将人在景中真正凸显出来,因而人与景不够交融。而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需要的不只是教师的引导,更应当是问题的驱动,于是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

第二步,给出文章背景。在给出背景之时,强调一个因素,即文章的作者毛泽东。提及毛泽东,学生就会立即想到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在已经学过的《沁园春·雪》一文中的豪情壮志,他们立马意识到如果是风华正茂的毛泽东身处当时的长沙,一定不会是缠绵绯侧的文风。待学生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再向学生介绍毛泽东在长沙的学习、生活与革命经历,同时强调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已经在革命的熏陶之下,理想非常宏大,志向非常高远,有着浓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着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

于是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彼时的毛泽东,面对这样的长沙秋景,你又会如何描述这个景色?你又会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怀?

有了这两个问题的驱动,学生的心境就不同了。虽然他们不可能有那个历史时代毛泽东的心境,但以往的认知加上即时的介绍,还是可以让学生对写长沙秋景与心中豪情壮志有着深度的构思的。于是他们的文字也就有所不同了:长沙的深秋秋高气爽,被枫叶染得通红的群山,与那碧水北流的湘江,这才是我可爱的祖国。看到天上、水里自由的雄鹰与鱼儿,想到曾经与少年同学们畅游长沙,心中的信念欲加坚定:天下英雄出我辈,国家兴亡志待酬……

三、再词,入词境

有了前面的认知作为基础,那《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呈现就水到渠成了。笔者特别注意了一个顺序:先给学生呈现一段配景朗诵,让学生在声音的冲击之下,感受词的意境高远。然后,再向学生呈现全词的文字。

结果不出笔者意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被该词打动了,很多学生都眼含热泪一字一词地琢磨词中的词句:读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时候,学生感觉到的那个独立寒秋的分明就是自己;读到“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时候,又惊讶于诗人何以有这样的视角;而读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时,学生又会油然而生一种豪迈之感;读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时,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意气奋发的书生;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何尝又不是学生内心的一种渴望……

再后,笔者让学生一起一起朗诵《沁园春·长沙》,这个时候笔者惊异地发现,很多以往需要指导的断句、语气等,却不再需要作过多的强调了。学生心中自然流淌出来的那种感情告诉笔者:学生们已经走入了诗境!

如此,在层层铺垫中,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其过程更自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有兴趣于此思路者,不妨一试。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市港口学校]

猜你喜欢

文意沁园春湘江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湘江渡
沁园春·赞中原
悠然湘江上
沁园春
沁园春 ·春朝送暖
工筆文意之大化——关于田禾虎画风格元素特征的分析
表达准确,文意清晰
读毛主席《沁园春》感怀
借你一双明亮眼,力拨迷雾见阳光——破解文言文文意理解常见设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