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成长和伙伴为视角实现《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

2018-07-08刘竹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朝花夕拾伙伴鲁迅

刘竹君

“上次读的时候,从中挑选了许多描写和议论的片段做了赏析,并对鲁迅先生的语言做了整体的分析和评价;现在重读的时候,发现这种读法不对。”

“很小的时候家里就有这本书,当时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很美,就拿出来翻看,什么鬼不鬼的,大概是《无常》,就把书塞进书架,一塞就是好几年。再一次拿出来的时候,是以《必读书目》的名义在手中,就找故事看,还高明地画出三篇,考试中容易考的。”

文字无声的挑战和召唤会让小阅读者们既紧张又兴奋,既现实又茫然。仔细分析学生阅读《朝花夕拾》的现状:其一是多了语言零碎的格式化赏析,卖力地用修辞等有限的语言知识来体悟语言的内容和意义,不免隔靴搔痒甚至与原义大相径庭,削弱了鲁迅语言的价值;其二是以有限的人生阅历来阅读甚至放大无限意义理解的阅读建构,最终与书中文字与作家思考渐行渐远,也自觉捉襟见肘,自动放弃。这本书对学生还是没有意义。《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回忆性散文。鲁迅对青少年时代人事的记录,成长的思考贯穿在整本书中,虽然是一篇篇文章组成的;但是它具有内涵上的关联性,具有鲁迅主体独立性和生命独特性的特质。对于初中生来说,最容易理解的切入点,应该是他们最熟识的成长世界。相信“不懂”的召唤恰恰是阅读的原始初力,由此笔者主张“以成长和伙伴为视角来读《朝花夕拾》”。

一、以“成长”为视角,在“不懂”中阅读人和事,探寻个性化阐释

在全书阅读中,梳理鲁迅回忆的人和事,关注语言本身中的意味,关注每篇散文记叙的基本内容,体会抒发的强烈感情,品读精妙的笔法,是必须要的,这是基础的阅读阶段。但是这个阅读的目标可以设计为贴合学生阅读实际的阅读作业来完成。

作业设计:仔细阅读《朝花夕拾》,关注书中你能够读懂的人和事。参考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相关写法,选取文中你最感兴趣的几个生活片段,尝试为鲁迅先生写一篇小传。

因为有了具体的任务,还有了语言和叙事的模仿对象,学生的读和写有了很好的带动。初读鲁迅,乐写鲁迅变得不是那么困难。例如:

在那时,迎神赛会很受孩子们的喜欢。但是因为家住得偏僻,等赛会经过时,往往只是十几个人抬着一个神像匆匆地跑过去。到东关去看五猖会,对那时的鲁迅来说,是一件罕逢的盛事。在大家全在开心又兴奋地准备时,父亲却突然教鲁迅读书——《鉴略》。“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父亲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鲁迅的头上,浇灭了他心中的兴奋。他强记着,对着那一字不懂的《鉴略》,鲁迅的声音在发抖,脑中却还要奋力记住那些不懂的句子,做梦似的。随时间流逝,这些句子乖乖跑进鲁迅的脑中,让他一气背完了,可以去看五猖会了,可是他心里却依旧开心不起来。

后来,他的父亲患了肺水,鲁迅成天与“神医”打交道,按药方去寻那些与众不同的药引,但是两年多,也没有效果。这位“神医”便说:“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在一个早晨,父亲快不行了,衍太太便让鲁迅叫他的父亲,使父亲走得不平静,他觉得那是自己对父亲最大的错处。

二、以“成长”为视角,联通文本和自我生活,建立话题群

“成长”视角,根据《朝花夕拾》的叙事内容,分为“成长的世界”“成长世界中的障碍”“这些障碍其他文学作品中有嗎”“这种障碍你有吗”“为什么还会有?”六个话题作为细读选题。同学们自选话题进行选择性细读。话题认同度较高的同学组成一个阅读小组,合作完成阅读任务。具体过程:其一,每个同学写话题交流稿,联系文本,写出对所选话题理解,在班级限时交流,在此基础上寻找合作伙伴;其二,组成阅读小组进行读书陈述书写作(包括陈述小组读书成员的阅读状态、阅读过程、阅读结论)。

在阅读话题交流中,选择关于“成长的世界”最多,占到一半以上。因此我们首先进行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分组分享。主要由话题负责人研读与此话题相关的交流稿。进行陈述书写作和表达。

《“成长的世界”话题阅读陈述书》(部分)

我们小组关于这个话题上交的陈述稿一共是10份,分别是……同学,谢谢大家!

我们做了归纳,我们小组认为鲁迅的成长世界有自然世界——百草园、三味书屋、绍兴、南京、东京……;有动物世界——家里的隐鼠,百草园的蟋蟀斑蝥……;有民俗世界——山海经,五猖会,无常,佛经……;有家庭世界——父亲,家人……;有他人世界——长妈妈,衍太太,医生,老师,同学……;我们小组认为这些世界是异常丰富的,正是这些丰富的世界让童年和少年鲁迅体会到了许多生活的滋味,……这些世界涌动着自然人情社会的方方面面,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意义的世界,构成了鲁迅成长的框架。

在这种丰富性构成的体认中,同学们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框架和鲁迅先生有着好多的相同,基于成长的世界的体悟,即时布置写了作文《我的新世界》的写作,题目如下:

《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的成长有丰富的世界:动物世界,植物世界,民俗世界,家庭世界,人情世界;每一个阶段都异彩纷呈,又五味杂陈。进入初中,新的世界开始了,生活中的诸多方面悄然发生着变化:家里、学校、同学、教室、课余活动……你的世界怎样的变化呢?你的新世界是怎样的?你将如何面对这个新世界呢?

关于成长世界的障碍,有八个同学谈到。由此在小组活动中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每个人列出自己初中以来学习生活中最大的困惑,学生们的困惑很集中:长大意味失去,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与自己的天性隔离,成长中对一切考试对未来的恐惧…… 然后回到《朝花夕拾》,找出相似的困境,放在一起,分析原因,沿着鲁迅的思考引导自己的思考。

《“成长的障碍”话题阅读陈述书》(部分)

我们小组只有八位同学,分别是……

我们认为《朝花夕拾》写了许多个人成长的自我困境:孩子的得到与失去之间的不可控性,比如《五猖会》;孩子的成长经验和经书不相容,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孩子的成长世界中传统与生活隔离(比如美女蛇,比如无常);孩子成长世界中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恐惧感(比如父亲的病)……

还有在父母关系中,有许多障碍,尤其是在《五猖会》中“父亲逼我背书”这件事,父亲是好心办了坏事;父亲的行为在我的心里留下的阴影;父亲不理解孩子,不尊重孩子;对父亲的无理、专制,我感到无比的伤感和无奈;

在学生和学校关系中,《琐忆》中其实也写了困惑,二班的同学趾高气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可一世的虚伪的新人。学校所谓的先进的设施——桅杆只是摆设而已,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技能成长。学校是新式学校,但是还烧香拜佛,思想和做法上仍是落后愚昧的。

关于成长障碍,我们认为在自己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

某某说,望着课下的操场,吵杂的走廊,我能玩些什么?可以跑步?可以下楼玩吗?……我不停地问自己一堆又一堆问题,但只能得到更多问号。某某说,我的家也换了地方,到了一个离学校1.2公里的地方,是曾经上学路的一倍多一点,但这回只有我一人去走。虽然心怀激动与斗志,但望着桥下轰鸣驶过的卡车,我又感到一丝不安。

“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 ,就是当时‘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至于打手心……”读到这里,某某想到了,前两天在操场踢足球被写检讨:“虽然出台了振兴足球的计划,但是有一些学校,制定了一些荒唐的规矩,比如踢球容易受伤,太危险等。我就笑着站在球场上,看着丝丝颤抖的塑胶,想想激烈冲撞的球场…… ”

于是我们分析这种障碍为什么还有:是我们自己不了解自己作为儿童的成长价值,是许多人不愿意了解儿童成长的价值,是许多人对后代的成长没有正确的引导,……怎么办呢?适时接受这些“障碍”呢?还是抗拒呢?还是逃避呢?还是大人们能够为子女后代化解这种障碍呢?……这些问题和思考,是明白成长的困境的理性过程,恰恰可以更好地反思成长的意义和价值,这也许就是阅读的意义价值。

三、以“伙伴”为视角,构建成长世界外延理解,注意阅读话题的收和放

学生在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表现出了对“成长”这个话题的强烈兴趣,而“成长”的话题,是《朝花夕拾》中的一个话题,“伙伴”是成长话题中衍生的一个子话题。以“伙伴”为视角,分为“伙伴的狭义和广义”“孩子希望的伙伴关系”“怎么建设伙伴关系”“建设中的困境”四个话题,同样可以在文本閱读和自我生命经验中获得新的理解。这些都关乎鲁迅所言“人是生物,生命是第一义”。

作业:以“鲁迅的伙伴是?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给了鲁迅?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这个目的主要是促进学生深读作品,精读作品,特别是仔细读自己可以细读的,有所体悟的部分,让学生能够静下来沉浸到作品中去,艰苦努力地读懂一部分,靠着一点点懂的积累来扩大和提高。

在这个阅读环节中,出现了这样一些理解:

鲁迅的伙伴是 自然,给了鲁迅童趣、孤独、安静、思考……

鲁迅的伙伴是图画书,给了鲁迅神奇的世界、与众不同的爱好……

鲁迅的伙伴是无常,给了鲁迅公正、冷、神秘……

鲁迅的伙伴是 庙会,给了鲁迅轻松、快乐……

鲁迅的伙伴是 游戏,给了鲁迅童趣、认识世界的机会……

鲁迅的伙伴是矛盾,给了鲁迅与稚嫩的渐行渐远……

鲁迅的伙伴是 别人的不理解,给了鲁迅完整的生命体验……

鲁迅的伙伴是 困惑,给了鲁迅独特的思考……

鲁迅的伙伴是 那些善良的引路人,给了鲁迅温情、嫉恶如仇……

这些理解是基于文本,源于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的理解和认识。是真实而具体的。

但是如何将关于“伙伴”的认识推延到学生的生命个体,打通阅读和自我的联系呢。

笔者引导学生阅读了绘本《图书馆里的狮子》,一个狮子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自己生活的世界,它是如何建立联系的。以最简单的阅读讨论,指向核心问题的思考。

1.伙伴是广义的,在成长中,社会的联系就是伙伴关系的一种外化。每个人希望自己和这个社会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有时候建立了,有时候没建立起来。和阿长,和同学,和先生,和父母,和街坊邻居这些社会关系都是可以的。鲁迅和寿镜吾就没建立起来,和许多清国留学生没有建立起来,和衍太太没有建立起来,但和藤野建立起来了,和阿长建立起来了,为什么?

2.你打算和怎样的人结为友谊?这个话题应该就在伙伴的深一层关系里。而这个话题对于当下的学生来说,非常有现实意义。在独生子女的时代,伙伴关系的缺失感和紧张感导致了这一代人的焦虑和矛盾和孤独。作为有着这种气质的童年鲁迅,他是如何建立的呢?在自然世界中、在个人兴趣世界中、在一个孩子的不失纯真的独立思考的世界中,在对有限的人际交往的理解和真爱中都可以建立。

3.就个体伙伴而言,范爱农是真正的伙伴,是建立在“知己”这个特殊的伙伴关系上的,鲁迅对倔强、激进、执拗的范爱农抱着很深的好感,为什么呢?一个人先要思考社会,才能改革社会,如果他刚开始就与社会趋同,那他就不是鲁迅先生的伙伴。由此可以延伸为许多问题的思考:诸如,作为正在成长的初中学生,正在走向社会的初中生,应该如何建立呢?一个有志向和使命的青年,和社会成员之间需要建立的最紧密关系。因为使命不是一个人独立的事情。诸如,一个善良热情自尊自爱的青年,成长之后作为社会人需要建立起怎样的社会关系?鲁迅先生自己的选择,是更倾向于成长之后承担社会责任。所以到了南京,所以到了日本。 当你和社会建立不起来这个联系或者异常脆弱( 刚者易折范爱农,南京的鲁迅……)怎么办?自救的能力在鲁迅看来更为重要,鲁迅先生两次转变自己的人生使命;否则他就只能寄托在“无常”那里;现在的时代,年青人仍然需要这种能力。

四、以“成长和伙伴”为视角,关注阅读思维的递进,建立意义

小组阅读活动分享之后,笔者针对小组中提出的一些话题和学生进一步深入讨论交流,这种联动的话题讨论,并没有削弱阅读动力,反而在开放的讨论中,我们得到一些比较认可的阅读结论。

成长的困惑,伙伴之间的分歧,在鲁迅看来,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所有孩子的生活过程里。当然也存在鲁迅曾经的儿童和成长世界里。鲁迅先生为什么更喜欢百草园,为什么喜欢长妈妈,为什么讨厌猫,为什么喜欢隐鼠和墨猴,还喜欢无常,为什么在三味书屋里有很复杂的情绪,为什么在南京有理想和失望的交织,为什么面对父亲的死我会异常冷漠,为什么……

成长的过程是思维的递进深入,对猫的厌恶,对长妈妈的情感,对藤野先生,对范爱农,这些往事值得思考很久,很多年一辈子,这样的的思考无疑是成长的首要体现。而许多问题,直到现在,还在思考。法是无常的,在成长过程中,——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但人生的成长有规律可循的。我们需要的成长价值和成长格局,应该是和百年前的鲁迅是一样的。

要求同学们选择《朝花夕拾》中的一句话,以一个自己理解的“成长核心词”加上这句话,在自己阅读的书的扉页上题写,献给鲁迅,也献给自己。同学们所题写如下:

善良——“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

热情——“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

自尊——“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不过早地屈服于流俗——对庸医的愤怒,并没有诞生“我也要像两位先生一样拿很多钱”的周树人……

循序渐进地开拓自己的认知世界——“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

《朝花夕拾》中关于成长需要的独特精神风貌对于引导和建构学生的成长世界是极有价值的:这些美好的价值实际上就是“人”的价值:冷峻的刺痛人心背后的温情热爱和悲天悯人的情怀,這是成长中的精神发育。 “我认为鲁迅坚强起来像战士,回忆往事却也和常人一样沉浸——他从头到脚都是战士,只不过回忆中的他的战意被些许泡软了,在《朝花夕拾》中,从猫到庸医,我愿意相信鲁迅就是一个纯净的战士,不需要什么平易近人的元素加入柔软的元素,因为战士的仁悯之心是不需要刻意显露的。虽不及《野草》《彷徨》之天崩地裂,也看到了现代斯巴达、冉闵式的人物。”

《朝花夕拾》有着永恒的召唤的力量,它能够引导学生去理解关于成长的一切,不会因为时代变化而有所变更,基于这个价值,初中生读它,能找到原点也能找到归宿。

[作者通联:南京师大附中树人学校]

猜你喜欢

朝花夕拾伙伴鲁迅
萌宠和它的伙伴们
伙伴
新伙伴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朝花夕拾》的生命解读初探
《朝花夕拾》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