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熙业传奇

2018-07-08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8年22期
关键词:侵华日军西山根据地

医者仁心,救治一对中国母子

贝熙业,全名让·奥古斯坦·贝熙业,1872年7月9日出生于法国克鲁兹省夏尔市一个小山村的普通教师家庭。1895年,23岁的贝熙业就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如果留在法国,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过上富足的生活。但年轻的贝熙业更愿意去冒险

贝熙业于1913年4月抵达天津,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当时他没有想到,自己将在中国度过下一个四十一年。

1937年7月30日,贝熙业在宛平城救治了一对在侵华日军的炮火轰炸中不幸受伤的中国百姓母子,这对母子,只是贝熙业救治的中国百姓中最普通的一例,但却给贝熙业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在他来中国生活的最初一段时间,他生活的环境中像这对母子这样的人物并不常见,因为在那个时候,贝熙业应袁世凯的邀请在北平担任法国公使馆的医官,还兼任总统府的医疗顾问。他认识的更多的是那些北平的达官贵人、社会贤达和演艺名伶。贝熙业此时虽然已经年过60,但骨子里的那种法国人的浪漫劲儿丝毫不改,这一点,如果您去过北京西山的贝家花园,一定有所感触。

这个贝家花园的地理位置在北京西北的西山地区,当时贝熙业的女儿患有肺病,老贝他就选了这个地方给女儿养病,建了这处别院。日寇占领北京后,老贝很想为中国人做些事情,但作为一个医生,他除了更加拼命的救治病人,似乎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直到1939年,有一个叫黄浩的人,敲开了他在北平城里的住所大门。黄浩,有两层身份,一层公开的身份,叫“黄长老”,因为他是新街口中华基督教福音堂的长老、新街口教会小学的校长,他和贝大夫因为同样信天主教,就认识了,后来成了朋友。实际上他是一名党领导下的北平地下抗日情报人员。

1939年2月,黄长老接到白求恩大夫从冀中军分区开出的药单子,并且强调,这些医药物资,必须不折不扣,马上筹备,送到冀中军分区。这份远道而来的药单子,可把黄浩难住了。但他也明白,这个任务对于被日军封锁的晋察冀根据地,意味着什么!当时,西医在中国还没有普及,白求恩大夫所开出来的药单,只有北平、上海、香港这样的大城市才有可能搞到,距离晋察冀根据地最近的就是北平。中共地下工作者能想到的路线,侵华日军当然也能想到,所以当时在沦陷的北平,他们严密地控制着这些战略物资的流向,并设立了层层封锁线,搜查过往行人,如有夹带,很有可能就被当作嫌疑人抓起来,遭到严刑拷打,甚至丢掉性命。这样难如登天的任务,要怎么完成呢?黄浩想到了自己的一个老朋友,贝熙业。

悄悄利用自己的身份掩护给八路军运送药物

黄浩为什么会想到贝熙业?还得从贝家花园说起,贝家花园是建在妙峰山上的,翻过山不过十几里地,就是门头沟,过去就是平西抗日根据地,当年树林子比现在还密,所以只要把药送到贝家花园,夜里,地下党就能从这里把药连夜从林子那头送出去,之后,一路都是深山密林,都是根据地,就能比较顺利地将药品送到手术台上。

这药到了贝家花园之后的事儿容易,可是这药又怎么送到贝家花园,由谁来送呢?黄浩还是想到了贝熙业,一方面贝熙业是法国人,他的小汽车上挂着法国大使馆的通行证,日本人一般也不敢搜查他,就算搜查出药物,他是一个医生,携带药物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另一方面,贝大夫有两个家,一个家在北平城里的大甜水井胡同,另一个家就是西山这个贝家花园,所以他来往于这条路线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不容易引人怀疑。于是,一个凌晨,黄浩敲响了贝熙业家的大门。这一年,贝熙业67岁,但这两年来,他始终忘不掉1937年7月30日他救治的那对母子。两年间,类似的情景不断发生。贝熙业没有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这一天下午,北京城西直门城门,驶来了一辆雪铁龙小汽车,关卡中的侵华日军、伪警察都知道,这是东交民巷法国医院老院长贝大夫要回西山的贝家花园了,随即招手放行。

小汽车一路疾驰,到达贝家花园,此时,天已擦黑,贝家花园的管家王月川立即迎了出来,接过车里的包裹。王月川将包裹拿进屋里,转手交给了前来贝家花园等候的几个农夫打扮的人,他们接过包裹,立即套上驴车,渐渐消失在屋后的密林深处。贝熙业的帮助,给沦陷区与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打开了突破口,几个月之后,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就派人到妙峰山建立情报点,其中一个情报点就设立在贝家花园往上100米左右的山上。为了掩护情报点,贝熙业还悄悄地给情报点送了一面法国国旗,让情报员挂到了屋顶上,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行动,贝熙业与地下情报人员交接药品就更方便了,甚至有的时候,他还帮助根据地运送紧缺的枪支和通讯电台,西山脚下曾经名噪北平名流圈的贝家花园,悄无声息地,变成了一个中共北平地下联络点。

看上去,这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不过,在侵华日军的眼皮子底下运送抗日药品,一旦被人发现,那可是要掉脑袋的!就算是依仗着贝熙业的法国人和医生身份,真的毫无危险吗?

贝家花园这个位置很敏感,它建在山上,紧挨着平西革命根据地,所以日本人在温泉村那里曾经建了一个胄乃城,也就相当于一个碉堡,死死地守住进入西山这个关口,晚上都不许村里的老百姓点灯,过路搜查非常的严密,自然也会格外关注经常要往返于北平城和西山的贝熙业。如果让日军发现贝熙业帮助中共抗日的证据,任你是什么身份怕也是难逃一劫。除此之外,这不光是一段极其危险的旅途,也是一段充满艰辛的路程。

年逾七旬用自行车为根据地运送药品

自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虽然表面上日军依然猖狂,到处攻城略地,但实际上已在物资供应上捉襟见肘,因此,日军加紧对华北物资的掠夺。为了保住通往根据地的生命线,贝熙业开始骑自行车运送药品,这一年,贝熙业。已经年过七旬。

从城内到贝家花园有40多公里,需要骑上大半天,沿途还有多个日军关卡层层盘查。

北京的夏天温度高时像蒸笼,您别说骑自行车,出门待着都能一直流汗。冬天则寒风刺骨,吹得人脸疼。在西山夜色初上的星空下,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白色八字胡的外国老人风尘仆仆地骑行在蜿蜒的山路上。

6年多的时间里,贝熙业一直帮助根据地运送稀缺的医药物资,救治了一个个中国军人和百姓。对于在北平沦陷时期里,贝熙业骑自行车开辟的这条医药生命线,后人给它赋予了一个有趣的名字“自行车上的駝峰航线”。

贝熙业,一个古稀之年的法国医生,在侵华日军严密封锁的北平,用一辆自行车,骑行四十多公里,将医药物资运送给根据地,这一条自行车上的驼峰航线与真正的驼峰航线南北呼应,一同支援着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驼峰航线”,是二战中最为危险的空中运输航线。在这条航线上,一共损失飞机超过1500架,牺牲优秀飞行员近3000人,65万吨物资通过这条航线运到中国。而从北京东城区大甜水井胡同出发,一路往西北抵达贝家花园的这条山路上,只有一个老人,一辆自行车,几十斤的抗日物资。

法国人的身份也不是万能的保护伞,因为法国属于同盟国,到了1945年的时候,当时日本人把居住在中国的法国人都当作敌对国的俘虏,关进山海关国际俘虏营,当时72岁的贝大夫也被关了进去。

贝熙业从1939年2月开始送药,一直到1945年老贝被侵华日军抓进俘虏营,这期间,老贝的老搭档黄浩长老身份暴露,在贝熙业的掩护下辗转去了根据地,身边发生的危险,也没有吓倒老贝,他还是接着送药,送了整整6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1954年,贝熙业带着他的中国妻子吴似丹回到法国,1958年2月5日,贝熙业在法国去世。

2016年4月,重新修复的贝家花园正式开放。一批批游客来到妙峰山下这座中法合璧的宅院中,聆听这段历史。

猜你喜欢

侵华日军西山根据地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侵华日军第十八师团南京大屠杀罪责再考证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西山公园
窗台上的妈妈
睡仙亭
论中国抗战诗歌中的侵华日军形象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