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国良说画
2018-07-08
BTV文艺每周一19:35准时播出由东煜文化独家冠名的《我爱书画》
上期节目中我们深度赏析了一代宗师蒋兆和不可不知的里程碑式巨制《流民图》,本期我和春妮、著名理论家于洋以及蒋兆和的儿子蒋代明将继续为大家解读一代宗师蒋兆和的艺术人生和经典画作。
《朱门酒肉臭》《卖小吃的老人》《卖子图》
蒋兆和画中描绘的对象多为穷苦大众,在战乱年代,他把街头巷尾当做画室,不仅绘制了长篇巨制《流民图》,还创作了《朱门酒肉臭》《卖小吃的老人》《卖子图》等一系列为民写真的作品。
《朱门酒肉臭》这幅作品现在在荣宝斋收藏,这是蒋兆和先生肖像画中少数的全身像。《朱门酒肉臭》中乞儿的双脚,已经成为画面的画眼,孩子的身体向双脚倾斜,目光悲凉地望着它,牵引着观者者障目同一个方向注视,他散乱的头发,下垂的手臂,要饭的碗、棍,都一同指向了那双踏尽荆棘的双脚。画面里阴郁的调子,暗处的脸部表隋,似乎都在突显那双脚的疲惫与酸楚。蒋先生敢画,而且也能画,从这幅作品的线条能看出蒋先生是先对景写生的,画面里线条那种机动的感觉能看出这幅画画得很陕,行笔速度陕也是蒋先生画画的一个特点,这幅画是他的水墨速写,看来一定是一气阿成的。这幅作品影响特别大,曾被美国人发现,把它印成贺年卡片,以此印贺年片,是在全美国号召美国人捐款,来同情中国和亚洲受灾的孩子,当时有这种功能。当然还有一个审美上的功能,因为那个年代的中国画都是挂在家里当中堂,小桥流水、诗隋画意来欣赏的,而这幅作品一下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变成了一种直接面对时代、面对社会的一种真实,它有深度、有真情,这种作品放到全世界任何地方也没有隔膜,它不像传统文人画,西方人理解起来会有一个跨越。现实主义的创作,加上有人道主义的内涵,当时在美国引起较强烈的反响,比如1939年,当时美国有一家《亚细亚杂志》就把蒋先生的这幅画做了封面,为的是展示人道主义。大家知道,母子题材的创作—般在全世界各个角落都能被接受,因为它体现了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这种作品没有局限陛,没有时间性,是永恒的。
《1939流浪的小子》这幅作品,可以说此作是一幅造型的典范,它表現了一个非常鲜明的主题,有一种控诉在里面。虽然者隄写生的,但它尺幅足够大,你看这个小孩几乎是等大了,而且孩子的头部画得非常精细,明暗关系刻画分明,身体底下放松了,带速度感的表现,我们可以揣测他们破烂的衣衫,一定是流浪的小孩。我们看蒋先生对三个孩子的面部表情刻画,特别生动、传神,很到位,有—种带入感和带下感,让你想去同情他们,给他们一点帮助,他们也可能走下来,有那种可以跟他直接交流的感觉。你看他们三个人的眼睛,眼神画得都不一样,但是一样把人的心抓住了。还有一个细节,你看他们三个人的耳朵都不一样,观察得非常精细,这都是细节。这样画的三个小孩性格都不一样,这者隄细节,整个画面我发现蒋先生不管画的是什么,他很注意形式感,你看三个孩子的高低,不是瞎摆的高低。包括黑白灰的变化安排,线条的疏密变化,画得特别到位。
这里画的是四川泸州,1904年蒋兆和先生在这里出生,从小就跟着父亲在私塾中学习,而他钟情于为贫苦百姓造像的原因,也正是深埋在他成长经历之中的乡土之恋。他的祖辈经商,但是到了他父亲这代败落下来,家业不兴,他下边还有两三个妹妹要他来带。所以他十六岁到了上海,从小就知道民间疾苦,从小也接触了哀哭号啕的老百姓、沿街乞讨的乞丐,所以他的思想是为大众,他的艺术是为民生,所以他作品的呼唤在他来讲是很自然而然的,那时候没有人号召他,他就意识到我应该这样做,也就坚持这样做。他始终以老百姓为中心,他曾说:知我者不多,爱我者尤少,识吾画者皆天下的穷人。在那个时代,蒋兆和是在生活中摸索,画了许许多多的受苦人,对他们是高度的同情,所以他对旧时代的那种批判精神,真是难能可贵。
《卖小吃的老人》这张画我在读研究生时临摹过,那时候对蒋先生的这些画特别感慨、特别敬佩,当时我们临他的画,只是在重复这画,只是模仿那些特点,但我们很难走近那些人物,像蒋先生那样去体味每个人物的感觉。记得我当时临这张作品的时候,感触特别多,比如看画中人物,这个老头,那种含辛茹苦、等着人家来买他小吃的心隋,似乎都能体会到,画面对这种人物淋漓尽致的表现,对底层人民生活的那种悲苦共鸣,可谓入木三分。这个老头对小吃的那种珍贵,用手捂着,生怕别人抢了,他这种内心的活动,你从画中就会看到。他的一个人物形象,能唤起我们心中那种埋藏在心里、都跟这老头有关系的很多很多情节和人物。南方多雨,地总是湿漉漉的,一看这个老头我们就感觉到那个气候。再看那老头的眼神,是呆滞的,没有希望的,茫然的,我觉得那种感觉永远在我脑海里磨灭不掉。这幅画一下让人物刺透了你的心。
《卖子图》是蒋先生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之一,通过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来揭示那个时代的悲凉与无奈,控诉病态社会的丑恶与不公。蒋兆和说:“我就是贫苦老百姓,我蹲茅坑,倚土墙,随处可画。”这是他的原话,他随地都可以写生,到处都是平民。《卖子图》表现的是要卖孩子的妈妈到北平流浪,在北平的大街上,母亲怀里抱着一个婴儿还是光着屁股,前边一个六七岁的男孩穿了—件新大褂,可能是母亲刚给他缝的,意思是说孩子要离开母亲了,之后到那个家里,也不比娘身边温暖,临行之前,娘有干言万语嘱咐这孩子。
齐白石看了此画写了四句诗,其中的两句是:“卖儿三尺画,压倒借山人。”借山人是齐白石的号,他是在赞美蒋兆和敢于这么画,敢于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这要有一定的勇气,要有一定的爱国心和正义感。他画这些东西不是为了挣钱,这种画没有人买,仅从这一点,所有艺术家都从内心非常敬佩他。蒋先生自己讲:“我那个时候想做官易如反掌,画两张歌颂汉奸、歌颂日本鬼子的画,不就得了吗?”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中国人的良心。蒋兆和那时立定一个心,要画劳苦大众,要站在大众这边,站在人民一边。旧中国时期和新中国时期莅蒋兆和先生的画里,我们能看到一个非常明显的转折,一个明显的画风的转变。用他的话说:旧时代我给老百姓奉献一杯苦茶,新社会我再贡献一杯美酒和大家一块儿喝。他的这个艺术现在他的作品里展现得非常明确。
蒋兆和一生给社会留下了那么多为人称道的经典之作,他又开创了影响后世、直到现在还在沿用的一个绘画的体系,包括他自己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一代后来的艺术家。但我觉得他更令人动容的是,他是以自己的一腔热情、以自己的才华,做了一辈子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生、对生命有益的事。无论是悲阀之隋,还是喜I兑之意,都融入在了他的绘画当中,给我们以力量。
蒋兆和先生个子很小很瘦弱,但是他在艺术上是个巨人。可以说蒋兆和是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史上改天换地的人物,用他的作品,用他的教育,用他的为人,证实了他是个诚实的艺术家,是个真正的人民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