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018-07-07张洁
张洁
数学是一门谨慎性、逻辑性、思维性很强的学科。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空间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对于数学他们多半来自于学前教育以及生活上面的简单接触。入学以后,孩子们在数学课堂上不会用完整的数学化语言表达。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语言表达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若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训练就非常重要。低年级教材大多图文并茂,这一特点在解决问题教学更显得格外突出。因此,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我在教学中研究的重点。
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書中包括这样的几类解决问题:加减法的含义——大括号和问好的解决问题——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数数策略的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收集信息解决问题——逆向“求原来”的解决问题。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解决问题,都是建立在加减法含义的基础上,都是要学会有序看图,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学会用简单精准的数学语言来完整表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理解题意上面思维乱而无序,在表达计算过程上面毫无章法可言。学生回答问题是断章取义,有的用简单的一个字或几个字回答,还有的直说算是或者直说得数,缺乏连贯性,完全忽略题目的存在,会计算得数不会完整表达题意。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的培养策略是:
一、培养学生学会有序的观察图,学会用数学化语言表述图意
在教授加法解决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先有序的观察并表达图上分成了几部分,每部分是多少,再表达求总数的问题。刚开始学生还不能连贯的去叙述,可以给学生一些简单文字的作为提示:左边、右边、问题是,等词语写在黑板上,以便给学生们一个模版,让他们根据给定的模板完成叙述。对于这样的形式孩子们并不是很熟悉,还是会丢着说,漏着说,这时不要着急的替他去说,可以让他坐下再想想,听听其他人是怎么说的。这样也有效的杜绝了自己愿意说,但不愿意听别人去说,自己愿意回答问题,却不愿意听别人回答问题的现象,倾听其实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自己说还是他人讲,认真的听都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强化。重复或模仿着其他说的完整的人去说,这样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不管是哪个学生回答问题后,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多给孩子一些赏识与鼓励,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得到有被认可的成就感,让学生深受鼓舞,觉得自己一定能行,从而树立上想表达、愿意表达的自信心。慢慢的再接触解决问题时就能做到“多听、多思、多讲、多说”了。
二、再“眼、手、嘴”的结合中,多种感官参与,经历分析和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最后落脚点再“说”上下功夫
认真的理解数学信息后,就该学会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即解题思路了。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实物演示、学具操作(摆小棒、圆片等)、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辅助手段来分析题意,使数量关系更直观地显示出来,减缓思维坡度,逆向思维即从最后问题想起:“要求出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通过一步步的逆推析,把未知量变成两个已知量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正向思维即从已知条件出发,由两个已知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导出一个必然结果,在基本数量关系的支配下一步一步前进,直至最后求出问题。在“眼、手、嘴”的结合中,分析和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即“说图意、说想法、说关系、说过程、说算理”。
三、通过编题训练,构建数学模型,促进学生数学化语言的形成
通过编题的方法训练,可仿照例题编题,可看着实物编题,也可以根据生活实际编题,形式多样的构建数学模型,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给思维以广阔的驰骋空间。
四、家校合作,变“写作业”为“说作业”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后该怎样让学生能继续感受数学,体会数学。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作业形式,家校合力,淡化“写作业”,强化“说作业”。学习解决问题的每节课后,我们会根据当天教学的内容,录制一个简短的微视频,让学生大声的读题,说出题意和解题思路。先开始会挑一些班级里面表达能力稍强一点的学生做示范,其他学生模仿着来说,练习了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学生都争先恐后的想当小老师,孩子们的积极性也高涨起来了。但班级仍然有一些学生有想法却不自信,还有一些胆子小怕说错,经常展示一些有进步的学生,哪怕他的进步很微小,都要及时关注,这样在给与学生鼓励的同时,也让他感受了数学的魅力所在!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善于发现条件和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中用完整的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我深深知道,培养孩子用数学的语言去完整的叙述解决问题这类型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重视孩子们的思维空间和问题之间的联系,给他们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进行有计划、有迷笛、有层次的训练,才能逐步完善和发展孩子们的语言叙述和思维逻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