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2018-07-07焦一帆
焦一帆
新世纪,新时代呼唤新人才。新世纪的人才,必须是有创造力的人才,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必须靠创新教育。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教育观念的创新主要是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在我们的教育中,究竟什么样的学生才能算是“好学生”?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面对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显然,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应是学校的追求目标。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改变过去灌输式教育模式和学生消极被动的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创造性的接受知识的导学互动的教育模式。
二、改革课堂教学,发展学生创新思想
课堂是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着力点和主渠道,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校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们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一)优化课堂氛围
教师从课堂的“主演”变成“导演”,即由传统的“教师演,学生看”转变为“教师导,学生演”,以讲台为中心的变成流动教育,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创建一个学习共同体,提倡学生不唯师唯书,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大胆质疑,采取延缓评价,交互评价,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问题一一让学生发现,疑難——让学生解答,学法——让学生归纳,评价——让学生参与,意见——让学生发表,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这样的课堂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学要实现“六大解放”:
1.解放学生的眼睛:使学生学会眼观六路,看事实;2.解放学生的头脑:使学生学会思考;3.解放学生的双手:使学生学会创造世界;4.解放学生的嘴巴:使学生充分享受言论自由,读出真理;5.解放学生的空间:使学生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生活食粮;6.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
(二)发展学生多元思维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创造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开始,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学习好的学生,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能使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要力争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鼓励他们自己独立思考,有创见。另外,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对于他们提出的独创性简介,只要能“自圆其说”,有其合理性,就要加以鼓励,例如《鸟的天堂》一文,对学生提问:“当你看到这个课题,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学生会提出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鸟的天堂说的是哪儿?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称它为鸟的天堂等。再如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当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观看后,问学生看见的小艇像什么?学生彗星多元角度回答,像新月、像香蕉、像镰刀、像扁豆等,这样在平时学习中学生会自觉形成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等等创新思维。
三、发展学生个性,挖掘创造潜能
知识经济时代是个性化时代,它为每个人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机遇。个性的发展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就要发展学生的个性,过去,我们往往只重视共性,用统一的规定要求学生,结果导致了个性的泯灭和灵性的丧失,今后,我们还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个性、培养个性、发展个性,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目标。教师必须把发展学生的个性列为重要的工作方向,善于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给孩子更多成功的体验和机会。
社会发展需要依靠各级各类人才的合力才能前进,我们无法比较比尔·盖茨和乔丹谁更优秀,因为他们同样优秀,学生本来就是存在差异性的,都拥有自己的心智优势,譬如:武汉的弱智儿童周周在音乐方面表现出来的才能就超出很多正常人,老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尊重学生的想象力,相信他们有创造的潜质。
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能力,进行实践创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提出来,足以证明它的重要性,创新型人才必须文理兼通,综合素质高,因此,教师必须通过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全面伊始和综合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再局限于传授课本知识,要深刻领会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和渗透,注重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在获取学生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参与性,使他们成为具有适应新情况,应变能力强等综合素质的人。
让我们乐观期待,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努力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