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2018-07-07黄加平
黄加平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了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探索出了“自主探究”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依据;收获;思维
当今社会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根本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要让学生得到各方面的发展,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如何让学生有真正自主探索和交流展示的机会呢?
一、理论依据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更为强烈。"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二、师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的學习,学习状态发生根本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此产生强烈的进取心,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心。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使其主动去研究学习面临的问题,探索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为搞好学习,学生会克服各种困难,不怕挫折,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将学生的潜能开发了出来。自主学习还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学生通过独立自学,摸索出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逐步提高独立学习能力。
(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
小组合作、组际合作、班级合作,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交流,彰显个性,而且能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合作学习不仅是有效学习的手段,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放手给学生必要的个人空间,为学生创造、发现、表现、合作、探讨、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客观条件,在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评估。长期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建立起相互尊重、理解、信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还是参与者和朋友,把握好角色定位,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愉快、健康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
三、提出问题,激活学生自主探究思维
自主探究是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任务去实践、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中的,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结构。这些已有的知识为他们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和条件。这种基于他们以往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形成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是学习的更高收益。因为,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便为其探究提供方向。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在学生都已描画出很多图形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画的图形用剪刀剪下来,比一比谁剪的好。然后引导学生:“面对这些图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果学生回答“可以给它们分类”时,教师给予鼓励:“同学们可以试一试,可分为几类。”学生只有自己提出了问题,并明确了探究的目标,探究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自身的数学活动,建构对数学知识理解,发展思维能力。开展数学教学创新,创设合情推理的教学平台,减少机械式的学习活动,更主动地引进实验观察、猜想与探究的活动内容,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数学教学每一环节中,要注重创设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数学活动的时空,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尝试解题,体验数学,领悟数学。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自主发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整合知识,反思探究,互相启迪,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
五、以评价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探究的主动性
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特征。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自主探究性教学主张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机会,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愉悦;学生一旦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很自然地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更为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总之,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探究能力和初步的创新精神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只要坚持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定能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竞争、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