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时代下的环境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2018-07-07罗亦鸣胡珊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理论课程交互环境设计

罗亦鸣 胡珊

【摘 要】文章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通过交互式教学构建“乐教乐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高度重视教学各要素的系统化及各教学要素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并严格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具体教学原则,使构成教学活动的各要素都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动状态。就环境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构成的特征、影响要素、功能、评价方法与原则以及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控制方法等方面,寻求新型的环境设计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环境设计;理论课程;交互;教学;创新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承认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数据获取方面的平等性,但是强调教师对于信息数据的整合能力与责任。以“问题导向”作为切入点,通过交互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感受,建立教与学的交互式沟通, 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主体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及提出、分析和解决设计实践问题的能力。

一、大数据背景下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二战后在欧美逐渐受到重视的,它是二十世纪工业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科学、经济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它一步到位地把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

我国的设计院校将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个专业的名称,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仿效日本,将院系名称由“室内设计”改成“环境艺术设计”。一时间,国内众多设计院校纷纷效法。

在国家学科目录中环境艺术设计属于艺术设计下的专业,其专业内容包含室内设计和外部环境设计,即以研究和设定室内空间、光色、家具、陈设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室内设计,和以研究和设定建筑、绿化、公共艺术、公共空间和设施诸要素关系为目标的环境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立以来的十多年中,环境景观设计借助于室内设计专业的母体迅速成长壮大,加之风景、园林、景观、建筑等专业学术内涵的渗透与融合,“室内”与“室外”由“环境艺术设计”建立之初的两个专业方向逐渐走向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也逐渐从单一专业成长为以“环境艺术设计”为名称、由众多相关而又不同的专业组成的专业群。环境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包括中外建筑史、中外工艺美术史、设计概论、艺术概论、室内设计学、景观设计学以及环境心理学等等课程。

理论课程教学历来是环境设计专业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有中外建筑史、中外工艺美术史、设计概论、艺术概论、室内设计学、景观设计学以及环境心理学等等课程。由于构成了大学本科时期设计理论的核心框架,因此设计理论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设计观和相应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其作用是作为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引导学生从设计理论走向设计实践。然而,在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今天,日渐成熟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让我们对世界上的一切信息都可以进行采集、传输、存储。这些大量、在线、可随时调用的信息大数据,为新的应用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各学科领域传授知识的内容和形式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由于跨学科范畴的特点而首当其冲。当前存在着的问题:一、学生对理论课缺乏兴趣,认识不足。兴趣是人们追求事物的最大潜动力。学生一旦丧失对理论课的兴趣,学习毫无目的、方向、结果可言。二、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不清晰。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学生学习有急于求成,无功不做之势。而理论课程的教授的不是具体的设计方法和技巧,对于设计水准不会有立竿见影的突破。受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学生对艺术设计领域的认识首先是设计带来的金钱效益,根本没有认识其内涵。三、教师授课处于“任务式”状态。学生对理论课程的认识以及兴趣的提升都取決于教师对这门课的授课方式和态度。师生互动,教与学的穿插少了点。所谓的理论和实践纯粹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划分,还要看老师设计和引领。这也考验老师的教学艺术和素养。

早在2009年,美国特拉华大学的教授尼斯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了巴黎圣母院的独特魅力。可视化的体验式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应用,能够增强学生对建筑空间、时间和体验方面的理解。因此,有专家预言运用的信息技术教学将成为建筑史教学的新趋势。2015年在同济大学召开的中外建筑史教学研讨会以“挑战与机遇——探索网络时代的建筑历史教学之路”为题。探讨全球化网络时代,知识生产、传播和交流的方式发生质的改变背景下建筑历史教学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

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化挑战为机遇,在已有理论课程成熟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拓展和深化,探索课程教学的创新,以适应未来高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已成为我国设计类院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体验教学法在环境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及设计

建筑创作与建筑教育已经今非昔比,那种仅仅从课堂上,从书本中了解古代建筑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建筑新作琳琅满目的时代,一个建筑资讯呈爆炸性增长的时代,也是一个可以通过实地考察,通过书籍、杂志、报纸、电视、网络、多媒体等手段同步吸纳世界建筑最新、最丰富信息的时代。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数据获取方面的平等性,但是教师对于信息数据的整合能力与责任。以“问题导向”作为切入点,通过交互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感受,建立教与学的交互式沟通, 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其主体意识, 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及提出、分析和解决设计实践问题的能力。在这样一个蓬勃的时代背景下,体验式教学在环境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提升认识的教学方式。

人的学习过程分成两类:一是左脑式学习,另一类是右脑式学习。左脑式学习就是我们过去很多年学校教育的特点,就是老师传授很多现成的理论和知识,让同学们记熟会背 ;而右脑式学习则是强调身体历行的“体验”,就是从你亲身的感受中去学习及领悟。左脑式学习重理论,而右脑式学习重实践。所以,体验式学习也可以被看作是“右脑式学习”。

我们的身体是极有智慧的,当一些经验通过我们的身体发生作用之后,它就开始在身体里储存起来,并在需要的时候为我们所用。大学生都已是成年人,成年人教学的特点是“少说多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更多的让当事人亲身参与的主题活动,才会让当事人得到收获。因为领悟力不是老师或培训师教给你的,而是你自己从亲身经验中体会出来的。

体验式教学在建筑史教学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虚拟体验,一为现实体验。

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很多建筑不可能实地体验。美国德拉华大学的教授尼斯则通过体验式计算机模拟技术,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了巴黎圣母院的独特魅力。可视化的体验式计算机模拟技术(又称三维技术)的应用,能够增强学生对建筑空间、时间和体验方面的理解。因此,有专家预言它将成为建筑史教学的新趋势。

“建筑是一种时空艺术,必须全身心去体验才能把握建筑的精髓。当我给学生讲述外国建筑史的时候,总担心被问到自己是否去过的问题。其实,这也是中国内地很多建筑史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因此,我会不辞辛苦地历时20多年考察各国建筑,积累关于世界著名建筑的第一手信息。”台湾成功大学建筑系教授傅朝卿说。他说,因为大多数学生无法现场观摩西方建筑,所以,他们学校尝试将台湾的西洋历史式样建筑作为西洋建筑史替代性教学对象,要求学生现场体验这些建筑,并撰写相关报告。

三、体验教学的交互式体现和实施效果

笔者在给学生上中国建筑史课程时,经常会带学生去武汉的晴川阁现场体验。位于汉阳的晴川阁建筑群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 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大主体建筑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荆楚雄风碑、禹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楼、临江驳岸、曲径回廊等十几处附属建筑组成。晴川阁景区的整体建设从1984年开始,分前后二期,历时5年多时间完成。复建后的晴川阁,以南方建筑风格为主,融合南北建筑风格之长,使楼阁的雄奇、行宫的古朴、园林的秀美浑为一体。带学生到这里,面对古建筑,不但可以从建筑结构上,让学生对中国古建筑有详细的了解,还可以切实的体会到中国古建筑中人与环境的关系,心境与环境的影响。《岳阳楼记》中有段精彩的描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种情境,在教室里有如何能体会得到呢。把课堂搬进了博物馆,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边学习边参观边感受,和老师积极互动,在斗拱前、屋架边,教师对着每个细小的部件耐心细致的进行讲解,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在几十年工作中积淀的丰富的古建知识结合现场实物深入浅出地讲授给现场的学生,并不时地回答着同学们的提问。通过现场实地参观讲解和学习,老师们讲得生动详细,同学们听得专注、踊跃提问,还不时的进行记录和拍照,不仅了解了专业古建知识,而且得到了一次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艺术的熏陶。

诱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形成教学互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比起全盘灌输史料知识的方法更有效果。

四、构建环境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互动模式的新思路

在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首先要明确三点:一、学生不仅想学到更多知识,而且想运用这些知识做更多事情;二、应当构建令学生喜欢的学习过程,并且让学生边学边动手,而不是呆坐在那里;三、尊重你的学生,因为他们不是你。还要高度重视教学各要素的系统化及各教学要素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各自所发挥的作用,并严格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具体教学原则,使构成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即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 都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动状态,一种要素的运动和变化必须有多个要素的回应或者相应变化的支持。

通常情况下研究将课堂教学、实地考察与课程作业分三个层次进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进行有关理论知识点的讲解;现场实地对于环境、建筑的研究工作;学生撰写考察报告、测绘图纸的绘制以及建筑模型的制作。即从客观接受到主观再现的层次。

课程教学中需要提出的问题有:

(1)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什么?(这个知识点,对学生起什么作用?解决他的什么问题?)

(2)讲述的内容,是不是学生当前必须知道的、最核心的内容?

(3)有没有为学生搭”架子“?(全局观、框架结构、流程等)

(4)文字和图片,是否容易阅读和理解?(讲故事、把信息模块化、分组、列举要点、案例必须用学生平时可以接触到的真实任务)

(5)提供的建议和方法,是否可以令学生无需加工就立刻直接使用?操作是否容易?是否可以直接在学生真实的学习工作环境中使用?

(6)有没有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方法?(做练习时的目标,要与初学者真实工作中目标一致)。

通过创新,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发出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积极地由被动到主动、有依赖到自主、有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理论课学习过程进行体验,并在體验中充分感受教学活动中的愉悦,一旦学生具备获取信息的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就可以自主地控制和掌握所需信息,学会怎样获取信息、怎样分析信息、怎样综合评价和使用信息,进而成立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结构,变成可再生的资源,具备审视判断和创新的能力。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快乐的教与学。

2015年湖北工业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编号:校2015079。

参考文献:

[1]安东尼·汤森.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2

[2]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3]钟启旸.体验式课程的教学知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1

[4]斯米克莱斯.项婷婷,张东宁译.图灵交互设计丛书:视不可当·信息图与可视化传播[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5.

[5]杨纯红.世界建筑史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渐成主流[N].北京:中华建筑报,2009

[6]http://www.arch.tsinghua.edu.cn/istrah3/

猜你喜欢

理论课程交互环境设计
论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未来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高职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研究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多点触控交互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