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成年人这样管教“熊孩子”

2018-07-07蒋丰

幸福家庭 2018年7期
关键词:熊孩子管教雨伞

蒋丰

最近,中国有一个热门词──“熊孩子”(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熊孩子”所到之处,遍地狼藉。更可怕的是,熊孩子不仅仅是在家里“造反”,公共場合也少不了他们搞破坏的痕迹。每当有人试图要帮“熊孩子”的父母管教他们一番,就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出现:“他还是个孩子啊!”换言之,就是不要多管闲事。

日本有没有闹人的孩子呢?有,但是比较少见。这跟日本的家长注重家庭教育、礼仪教育以及孩子能在一个重视社会礼仪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地长大,有着紧密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日本人认为,儿童的礼仪教育是整个社会中所有大人的责任,而不只是孩子家长的责任。

日本某杂志曾经对422名读者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在别人家孩子违反礼仪规矩的时候,其他大人应该批评纠正吗?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86.5%的人认为“应该批评纠正”;而表示真正批评过别人家孩子的人,比例达到2.3%。这两个数字显示,绝大多数的日本成年人认为其他人可以合理地教训自己的孩子,而自己在看到别人家孩子有不合适的行为时也会提醒或者批评。

传达社会规则,教导养育孩子,不仅仅是孩子亲生父母的责任,更是全社会每一个大人的责任。如果达成了这个共识,在管教孩子方面的纠纷就会大大减少。

当然,管教“熊孩子”并不是指可以对其任意拳打脚踢、恶言相向。比如,要教育在公园里爬树的小孩,不是直接拽下来,对他大吼“这么危险,小心摔死你个兔崽子”,谩骂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而应该是陈述清楚利害关系,对其说“爬树很危险,快下来”,这种大人固有的威严加上能够让孩子明白的语言,才是为其着想的言辞,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而且,日本家庭教育的细致化也使得日本的孩子从小就十分懂礼貌。一个孩子从小到大要学习的礼仪数不胜数,有的也许是通过言传,有的则是身教。仅仅是拿雨伞这件小事,也会有许多礼仪规矩:不能横打着雨伞走路,拿着雨伞的时候不能一边甩一边走路,上电车或者公交车前要把雨伞折好。

在饭桌上的礼貌也有不少:在餐厅吃饭不可以随意到处走,不可以大声吵闹,不可以给别桌的客人添麻烦;在朋友家吃饭,必须要用“公用筷子”把菜夹到自己碗里,不能直接用自己的筷子夹;尽量把自己碗里的食物都吃干净,不拿超过自己食量的食物。

上面说的看起来是非常小的事情,却是非常基本却又重要的行为礼仪,如果每个人都做到了,就能避免给他人造成麻烦或伤害。

孩子的礼仪也体现了家长的素质。日本社会有这样的说法:“有礼貌的父母,就会有懂礼貌的孩子,看到孩子也就知道父母是怎样的人。”因此,日本父母都很注重礼仪教育,家长也不会因为“他还是个孩子”就放松对孩子在礼仪方面的要求。相反,正因为是孩子,才要认真地遵守规矩和礼貌,否则长大了就会在社会上吃更多的亏,也会有人替自己更狠地教训他们。

我曾经不止一次在电车上看到年轻女性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一旦婴儿啼哭而又哄不住,她就会在下一站带着孩子下车,等到哄好了再上下一趟车。不论对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还是已经四五岁的小朋友,妈妈们都是一样的做法:不哭了再上车。

没有天生的乖小孩,也没有天生的“熊孩子”。父母的惯纵只会让小朋友有恃无恐,如若在他们惹是生非的时候不加以制止,就等于认同他们的胡闹。如果要遏止“熊孩子”现象,首先要在全社会达成共识:礼仪教育非常有必要,且儿童礼仪教育的重担不是仅限于家长,更是社会中所有人的共同责任。

(摘自金羊网2018年4月14日)

猜你喜欢

熊孩子管教雨伞
坚持“五结合”,创新学校安全管教模式
本科课堂中的正面管教策略研究
雨伞树
管教权,让教育更有力
雨伞
雨伞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