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现实差距与实现路径
2018-07-07李衡任引
李衡 任引
摘 要:目前我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但还不是贸易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把我国建成贸易强国的宏伟目标,旨在提升我国的外贸竞争力,实现我国产业升级。中美贸易战,就说明了中国不能止步于贸易大国,必须要加快贸易强国的转型。本文从贸易强国的内涵与指标体系等方面概述了我国和贸易强国之间的差距,同时分析了我国和贸易强国存在差距的原因,并从健全对外贸易法律体系、构建全面系统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完善支撑外贸强国的财税金融政策等八方面提出了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途径。
关键词:贸易强国;指标体系;现实差距;实现路径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并进而提出了包括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文化强国等具体目标,在对外经济领域提出了“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的明确要求。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同时面对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目前,中国对外贸易间接或直接的提供了1亿多个就业岗位,税收比占全国的20%。因此,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实现我国产业升级、提升综合国力的坚实基础。
一、贸易强国的内涵与指标体系
(一)国际贸易强国模式的特点
贸易强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强、对外贸易质量效益好、在国际市场拥有重要产品定价、经贸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乃至主导权。通过对一些贸易强国的发展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出贸易强国基本具备以下8个特点:(1)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具备健康的营商环境,在资源配置中市场具有关键性作用。比如中国进口棉花,把它加工成衣服就按定单卖给美国了,但美国在卖出这个衣服时贴的是人家的牌子;同样的质量,中国的非名牌只能卖200元,美国的名牌就能卖800甚至1000元。(2)在对外贸易总量上遥遥领先,关税价格优势明显。2016年美国的货物贸易总额达到3.706万亿美元,中国为3.685万亿美元,但美国是世界第一进口国,其进口关税价格普遍低于其他国家的优势明显。如中国汽车进口的平均关税为20%,美国只有5%。(3)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在对外出口的产品中比重最大。2013年以来,中国每年需要进口超过2000亿美元的芯片,而且连续多年位居单品进口第一位,2017年更达到历史新高的2601亿美元。赛迪研究院数据统计,在2017年世界前20半导体企业中,美国企业占了13家,在中国市场销售额合计是667亿美元。其中,高通、博通、美光有一半以上的市场销售额是在中国实现的。(4)对外出口产品科技程度高,处于产业链的最顶端。例如日本的半导体产业、汽车产业及电子信息产业的对外出口,这些产业科技具有科技含量高、紧密程度高的特点。(5)对外贸易获取的利润值较大,出口产品的增值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例如,美国的苹果手机,据悉,苹果手机的净利润率达到了38%。(6)对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具有重要影响力,特别是在与自身有重大利益相关的规则、标准、大宗商品定价的决定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和参与决策权。美国在诸如黄金、白银及其它大宗商品上,具有充分话语权与定价权。(7)拥有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企业。2017年世界500強企业中,美国上榜的有132家公司,日本有51家,中国有115家。(8)贸易投资融合化发展,通过对外投资驱动贸易发展、获得更大贸易利益。美日等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的形式,核心技术保留在本国的做法,攫取了大量超额利润。此外,美国、日本、德国在成为贸易强国的同时,凭借经贸等综合实力,其货币也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硬通货”。
(二)国际贸易强国的指标体系
笔者对贸易强国指标体系进行了构建,包含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110个。一级指标包含经济基础、对外贸易、国际投资、创新、国际货币金融、营商环境和国际经贸规则七个部分。按照指标计算可以得出,2014年中国贸易强国指数为28.62,相较于贸易强国标准的贸易强国指数52.88依然存在明显的差距,相比于具有贸易强国指数75.76的美国、44.96的德国和36.58的日本都落后了比较大的距离。从贸易强国的一级指标测度值可以看出,中国在经济基础、对外贸易、国际投资、创新、国际货币金融、营商环境和国际经贸规则等7项一级指标的得分都比贸易强国标准要弱。根据贸易强国的二级指标测度值,可以看出中国在贸易规模、登记财产两个指标的测度值相较于贸易强国标准的测度值优势明显。和贸易强国标准的测度值比较持平的是中国在产业结构、研发投入等指标的测度值,而在贸易竞争力、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创新成果、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投票权、营商环境中的电力与信贷获取、国际经贸规则的参与度与主导权等方面,与贸易强国标准的测度值仍然有较大差距。
二、依照贸易强国标准中国尚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领域,中国在世界分别排名首位和第二位,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新的外贸发展格局。在外贸优势不断明显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独特的二元结构,同时存在着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外贸大国主要源于国内产业化结构不断调整,原因就是国际产业不断向中国转移,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增长,而国内本身的生产动力欠缺,质量效益没有提升。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差距:
(一)外贸发展的产业基础有待夯实
中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超过20%,居世界首位,但和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大却不强。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9.2%。仅拿汽车产业来说,2015年中国轿车出口平均单价仅是美、德的19.7%和15.1%;而轿车进口平均单价是美、德的1.85倍和2.22倍。与此同时,中国服务业生产率仅为美国的8%,服务贸易进出口仅为美国的57.5%,且逆差较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贸易条件指数为85,美国为100.3,德国为99.7,日本为88.3。因此必须夯实贸易的产业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二)贸易主体还需进一步壮大与优化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主体企业有110多万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分别为2.23万家和100.3万家,外资及我国港澳台资企业5.94万家。2015年中国国有企业、外资及我国港澳台资企业占对外贸易主体企业的7.3%,进出口总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2.8%;而美国对外贸易主体中占比约1.7%的大型贸易企业,货物出口占比67%,进口占比69%。二是从跨国公司数量来看,2014年中国大陆入围全球非金融领域跨国公司100强的企业数仅为3家,而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有23家、10家和10家。中国跨国公司盈利能力和跨国经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入围2015年度《财富》500强的94家中国大陆企业中16家出现亏损,占亏损企业总数的30%。全球前100家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为67%,中国前100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仅为13%左右。
(三)外贸内生创新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中国对研发投入资金比重较低,2014年投入占GDP比重为2.01%,相比于美国的2.81%、日本的3.51%、德国的2.81%要低。中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占全球比重仅为0.03%,而美国、日本、德国的比重分别为6.13%、1.73%和0.65%。中国许多出口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2015年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57.7%由外资企业生产,47.5%是加工贸易出口;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70.5%由外资企业生产,63.1%是加工贸易出口。
(四)外贸发展的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与贸易强国相比,中国关税和非关税措施水平仍然较高。来自WTO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最惠国平均关税水平达到7.6%,而美国为2.7%,德国为2.1%,日本为2.4%。从非关税措施看,中国除保留部分产品进口配额管理和进口许可证管理外,在政府采购中存在较多对进口产品的歧视政策。同时,通关手续的复杂和不便利以及进口税费的存在都拉高了中国进口产品价格。世界经济论坛《2014年全球贸易促进报告》中贸易便利化指数,从国内外市场准入、边境管理、交通运输设施、信息通讯技术使用以及运营环境等方面对全球138个经济体进行了排名,中国是第54位,而美国是第15位、德国是第10位、日本是第13位。中国与贸易强国差距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存在较高的非关税壁垒。2015年中国货物出口放行时间为21天,而美国仅为6天。
(五)外贸发展的金融支持有待加强
相较于主要贸易强国的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水平还有很大上升空间,要成为外贸定价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还有很多道路要走。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只有2.47,而美元、日元和欧元的国际化指数分别达到了55.24、3.82和25.32。2015年中国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为27.6%。2016年4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额中的比重为1.82%。外贸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人民币汇率避险工具少,削弱了企业对外出口的积极性。
(六)参与国际经贸制度性话语权有待提高
目前,发达国家掌握了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话语权与主导权。尽管中国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成员,但引领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角色与贸易大国地位并不相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与的国际经贸协议及规则制定以及主动设置规则谈判议题能力有待加強;二是以企业为主体参与的国际标准及规范制定的能力不足;三是尽管中国是大宗商品消费大国,如石油、铁矿石,但中国在国际上还未掌握大宗商品定价的话语权。同时,国际经济治理实践中积极谋划和主动运筹能力有待加强。除了这些有形的差距之外,中国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还存在一些困境乃至巨大挑战:作为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国际竞争力不足;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国家市场经济地位尚未被发达国家认同;作为后起贸易大国其崛起必然会受到现存贸易强国的阻滞;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时常受到意识形态等干扰,贸易问题经济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始终存在。
三、迈向贸易强国的路径
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推进,必须加快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把创新放在首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将自身优势不断提升,同时寻求多渠道发展,扩宽新优势,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在保证贸易大国地位的同时加快贸易强国进程。
(一)健全和创新对外贸易法律体系
认真学习国际法、国际协议、区域性贸易协议的含义与延伸,提高国内对外贸易法律体系与其联系的主动性、及时性和可预见性。修改完善《对外贸易法》,尽早制定《对外贸易促进法》《服务贸易进出口条例》。完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抓紧研究与贸易有关的环境与气候立法问题,为中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建立与《信息技术协定》《环境产品协定》《贸易便利化协定》等相配套的法律体系;完善现有对外贸易救济相关法律;适时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并修改中国《政府采购法》,建立农产品补贴、标准化等与贸易有关的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等。
(二)构建全面系统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外贸政策的创新
创造、培育、强化我国的贸易优势,进而提升我国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有效途径就是构建和贸易强国相匹配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应进一步发挥关税与非关税政策的战略调节作用。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总水平,通过税率结构调整,提高进口关税的有效保护程度。优化设计出口关税品种,尽量减少出口限制的产品类别;能以国内税和数量管理措施代替的商品尽量不再设置出口关税。制定总体的、积极的、长期的应对非关税措施的战略规划,为中国进出口贸易创造更便利、更宽松的环境,灵活运用许可证、配额、原产地规则、海关估价、国际认证认可、技术性贸易措施(TBT)、动植物检验检疫(SPS)等非关税措施,研究竞争政策、国有企业、数据流动等新兴贸易政策工具的运用,使对外贸易政策最终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三)完善对外贸易强国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撑
改革出口退税制度,对出口产品征多少、退多少,完善出口退税分担机制。完善金融支持外贸发展的政策,降低融资门槛,拓宽融资渠道。汇率调整既要考虑宏观经济形势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对进出口的影响,尽量稳定企业预期。扩大经常项目跨境使用,拓宽人民币跨境融资渠道,稳步开展双边货币互换,推动增加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规模。力争与贸易强国同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可自由兑换。
(四)实现“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双驱动的外贸创新发展
外贸发展创新主要是实现五化:商品服务结构高端化、贸易主体集中化、贸易方式自主化、市场结构多元化和规则标准主导化。着力提高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能力,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做强货物贸易的制造业基础,实现制造强国,抢占智能生产的制高点。推动传统制造业出口转型升级,积极扩大装备制造业出口,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能力,做强服务贸易的服务业基础。积极促进贸易平衡,适度扩大进口,适时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打造国际贸易开放合作新平 台。加强与科技、产业政策协调,实现与知识产权戰略、标准化战略、品牌战略和服务与营销网络战略的无缝对接。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贸易、数字贸易以及服务外包,加快提升价值链贸易,构建自我主导的全球贸易价值链。
(五)增强企业在贸易投资中的跨国经营能力
形成一批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布局市场网络的本土跨国公司是贸易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全面提升跨国经营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对外商签高水平的投资协定,推动制定多边投资规则。支持承接国际产能转移,鼓励外商设立地区性总部、研发中心等。制定差异化的支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政策,减缓产业向外转移速度。创新境外投资管理制度。提升“走出去”促进外贸发展水平。
(六)优化企业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营造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推进贸易便利化,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推动实施收费正面清单。加快贸易通关改革创新步伐。建立便利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的体制。
(七)建立健全对外贸易保障与安全机制
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加强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的衔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紧密关注基础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有竞争优势产业的发展动态,完善相关领域的贸易救济措施。加强贸易救济规则制度建设。深度参与世贸组织贸易救济规则谈判,发挥多边组织的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采取积极措施,全面维护国家利益和产业安全。
(八)全面提升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度性话语权
中国要成为贸易强国必须拥有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度性话语权。要主动顺应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演变与重构的趋势,全面提升多边经贸治理参与度,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环境产品、政府采购等领域谈判。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和自贸区建设,加快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不断提升与大国双边经贸规则博弈能力,全力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和规范制定。推动中国由国际经贸规则制定的旁观者、跟随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引领者,以期通过制度性安排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 王备 经济新常态下的贸易强国评价体系与战略实施路径文献综述[J] 对外经贸 2017(02):37-42.
[2] 张二震 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战略选择[J] 世界经济研究 2016(10):6-8.
[3] 张幼文 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的道路[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5(09):5-12.
[4] 李钢 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战略路径[J] 国际贸易 2018(02).
[5] 裴长洪 刘洪愧 中国怎样迈向贸易强国——一个新的分析思路[J] 经济研究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