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微信作业布置初探

2018-07-07秦晶晶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布置微信作业

秦晶晶

(安庆师范大学 安徽 安庆 246133)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移动互联网技术中受众群体极广的APP,拥有独特的传播形式,将其与语文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有机结合是一种全新优化培养的模式,促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小学阶段教师要着重对字词句的把握,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来自于学生对语文教师的喜爱,更来自于对语文学科的探索意识。语文作业的布置是

整个教学环节的反馈,同时也是学生反应对语文情感的深浅。因此在布置语文作业时应慎重考虑作业内容,形式,时间等各种因素。才能使作业正向的促进语文学习的升华,让学生觉得作业不再是占用放学时间。

一、以微信为平台的小学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

针对在微信平台上布置作业本人对某小学语文老师做了一些采访调查,该校共有语文老师11人,采访及统计结果整理成表格如下(表1—表3):

表1 作业布置内容

1.作业内容质量低,作业目的不明确

从表格可以看出对于微信作业的布置集中在读课文和字词方面,还有些仅仅只是让家长录制学生在写作业的短视频,对于作业内容没有考究的设计,仅仅是让老师知道学生在家做了口头作业,让家长知道老师留了课后作业,而对于作业的效果和学生是否在作业中有所收获不予考察。这种没有质量的作业不仅老师得不到很好的反馈,学生同样也兴趣低下,没有积极性,只会把当做一个任务在完成。读课文和字词完全可以在课上就解决的问题,并且学生在课堂上与同学共同完成字词句的学习,学习氛围更好,吸收能力更强,以字词句为内容的作业仅仅只是起到了重复的作用,并没有在学生心理上得到接纳。

表2 作业完成情况

2.作业时效性不强,学生兴趣不高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已经意识到在微信上布置作业学生的反馈时间并不能按时,作业的完成也与家长的下班时间挂钩,学生对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作业形式转变,但对作业的完成态度仍然没变,教师的要求也无法现实完成,在学生家长现实问题的阻力下,教师只能选择等作业的状态。

3.作业评价笼统,学生受益不多

表3 教师对口头作业评价情况

教师在微信群里布置一个作业,笼统的说下要求,学生家长不同的理解,学生不同的认识,对作业的完成五花八门,结果没有达到作业效果,同时教师评价无从下手,作业的完成到教师的评价之间就没有很好的连接,教师面对群里没有明确要求下的各种各样的作业选择了挑几个进行点评,学生真正能从评价中知道问题所在的甚少。

4.负责身份转变,作业形式局限

在微信上布置作业后,教师通常都是等待结果,而在作业完成的这段时间教师的责任完全褪去,成了家长负责制,家长成了作业完成的监督者,根据不同家长的认识程度,作业的完成也就会出现各种偏离教师初衷的结果。对于作业形式也是单一的家长录学生配合表演,这种作业完成对学生能力的增长和教师掌握学生了解情况毫无作用。

二、以微信为平台的小学语文作业布置的建议

1.将“主观能动”设计到作业里

对于小学基础教育改革,其改革重点就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语文新课标中也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考虑个体差异性,在设计微信作业时应侧重布置个性化、层次化的家庭作业,在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认知、接受程度、兴趣爱好等来设计多样化、层次化的微信作业,给学生提供多项选项,激发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将“主观能动”设计在实际的作业布置中呢?分享一个具体教学案例:

案例1:在微信亲子阅读作业中,我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学生可选择在微信视频里讲一个自己喜欢的小故事,也可以选择和家长一起讲一个小故事。并为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阅读书籍。这对表1存在的问题有了很好的补充,丰富了微信布置作业的内容,并且教师也在视频中看到学生整体的对语文的把握能力,同样也增进了亲子关系,让学生很享受这种状态的语文学习。

2.将“生活实践”设计在作业中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植根于现实,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实践渗透于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小学阶段是学生心智发展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联系生活实践来设计语文微信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巩固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还能以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来锻炼他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等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将“生活实践”设计在微信作业中呢?分享一个具体教学案例:

案例1:一位老师在准备学习一年级《四季》一课前,正值秋

季,落叶缤纷,老师布置了一个动手作业,请小朋友去寻找、搜集各式各样的落叶,用这些落叶拼一幅落叶风景画。由家长录制学生在班级微信里介绍自己的作品。老师对每幅画进行表扬。大家交流完毕后,再来学习课文《四季》,小朋友兴趣高涨,注意力相较于平时,明显集中,一堂课在师生互动中快乐地结束了。

3.将“趣味性”设计在作业中

在设计微信作业时,应仔细研读小学语文新课标,其中提到的“语文课程应该是开 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 进取精神,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呢,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显然,他们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口头作业的布置应趋向童真、童趣,在遵循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在内容上贴近儿童生活,在形式上丰富多样有吸引力,成为孩子喜闻乐见的作业。那么,如 何将“趣味”设计在口头作业中呢?分享一个教学中的具体案例:

案例1:在学习小学语文《动物儿歌》时,我准备了很多与课文儿歌描述里一样的动物卡片,这些卡片可以简单的戴在头上,在课堂上分配给每个学习小组,带他们进入扮演一种动物的游戏情境,我在小朋友跃跃欲试的时候布置了回家的微信作业:“请小朋友根据自己扮演的动物回家和父母一起讨论这个动物的样子和特点,并录制口头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鼓励和点评。孩子在完成这极具趣味的口头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在和父母配合的同时把自己的创作能力充分展示在父母的面前,获得家庭的鼓励,从而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投入到作业中,形中促进其语文能力的提高。

4.多项作业选择,考虑学生不同接受程度

对于知识接受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分层对待,布置不同的作业,在他们的能力接受范围内布置作业,让其获得完成作业得到表扬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分享具体的教学案例:

案例1:召开主题班会“爸爸妈妈我爱你”,结束后布置的作业是夸夸自己的爸爸妈妈,学生可以在视频里说,表达对爸爸妈妈的爱,也可以在视频里做,可以给爸爸妈妈洗脚,在做的过程中体会亲情。

5.教师在微信作业布置时的自我要求

在布置作业之前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不要给学生或者家长一个模糊笼统的问题,这样完成的作业版本多且与教学目的背离。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布置的作业要讲究艺术性,不做无用功。在学生完成作业时要时时的关注,对微信群里随时提出的问题予以回答解决,不让学生和家长在完成的过程中就因为不清楚而放弃尽力做好的想法。在作业完成后发到群里要对每个作业进行点评,不要因为太多而选择典型点评,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家长的配合度。

猜你喜欢

布置微信作业
微信
作业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微信
微信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
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原则探讨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坦克的组成和总体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