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的金融梦
2018-07-06石万佳
石万佳
每个企业都有一个金融梦,不想做金融的企业,也许能称得上是好企业,但一定称不上是最受关注的企业。
算上这次,京东金融至少是两年内第三次被传要上市了,而且,这次的“泡沫”来得比任何一次都更大。
5月28日,据彭博社报道,京东金融计划2019~2020年在A股实现上市,预计市值将达到4000~5000亿元人民币,是此前“千亿市值”说法的4倍。
彭博社还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京东金融目前正在进行一轮募资,计划募集规模9000万元人民币,将以换购现有股东持股的方式进行。该轮募资完成后,京东金融的估值为1000亿元人民币。
当天,京东金融几乎立即回应称,该信息不实,京东金融目前没有上市时间表《财经天下》周刊又针对估值对京东金融进行求证,其表示一切以上述回应为准,无更多信息可以透露。
但《财经天下》周刊获得的一份京东募资文件的内容,与彭博社报道一致,其中还提到京东金融拟申报IPO,并且会走专为独角兽公司设立的“即报即审”快车道。
目标明确,估值存疑
早存2015年,京东就已明确在国内上市的目标。
2015年12月,京东金融完成股东变更,由“北京京东叁佰陆拾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变更为“宿迁利贸东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将外資股权架构拆除,为境内IPO扫清一大障碍。
2016年1月,京东金融宣布完成A轮融资66.5亿元,投前估值400亿,投后估值466.5亿,均为人民币而非美元,印证其后续资本运作是在国内而非境外。而融资计划书显示,京东金融拟2017年于A股战略新兴板上市;若无法满足A股上市条件,不排除赴海外上市可能;若京东5年内未能完成合格IPO上市,最后的保底是大股东京东集团回购条款。
2016年11月,京东宣布拟将京东金融剥离,明确提出“此次重组的主要目的是将京东金融转型为只有中国投资者作为股东的企业,以便在中国开展某些需要政府许可的金融服务业务,并更好地利用中国资本市场的资金。”2017年6月30日,京东金融重组完成交割,估值约500亿人民币。
2018年4月,京东启动新一轮130亿元融资,其中中金、中粮两大国资机构出资100亿元,投后估值约1260亿人民币,接近两年前的3倍。
而在前述募资文件中,京东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募资将投后估值定为1000亿元,比上月下降近20%。某投资基金内部人士表示,这种换购现有股东持股的融资与外部融资不同,权利可能有瑕疵,也可能是老股东缺乏现金流而急需脱手,因此该估值参考意义不大。
另一位接近京东金融的人士也表示,京东金融的估值一直参照蚂蚁金服估值的七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之间,而蚂蚁金服的最新估值约为1500亿美金,所以京东金融1260亿人民币的估值是有可能的。这个数字比此前一些渠道释放出来的1900亿、1600亿人民币,都要小不少。
至于上市后的市值,或许还需参考蚂蚁金服上市后的市值进行判断。目前看来,可能存在泡沫。
贷款业务是主要收入来源
公开信息显示,京东金融集团于2013年10月开始独立运营,目前有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支付、财富管理、众筹、保险、证券、金融科技等十一大业务板块。
在此前媒体曝光的京东金融融资材料中,京东金融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三大业务网板块——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和支付业务。
其中供应链金融是京东金融的起家业务,也是一直以来都保持盈利的一个业务板块。官方数据显示,供应链金融早在2015年便已实现盈利,京东供应链金融业务服务京东体系外客户营收2017年增长超过300%。
此外,消费金融是京东金融的主要收入来源,其消费金融产品京东白条,更是京东金融的明星产品,凭借京东商城这一天然的巨大流量人口,自上线以来亦获得迅速发展。京东金融官方数据显示,消费金融业务在2017年收入录得近200%的同比增长,并实现盈利;京东体系内外的消费金融以及供应链金融资产累计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达450亿元。
从公开数据来看,消费金融和供应链金融这两部分贷款业务构成了京东金融总收入的66%,可以说是京东金融的支柱性收入。但究其收入构成,主要还是与传统金融和贷款机构类似的息差收入。
这样的收入构成也引来了一些业内分析人士的不同看法。有意见认为,从收入来看,京东金融在估值上对标蚂蚁金服、腾讯金融可比性较弱。蚂蚁金服和腾讯金融已经依托支付这一基础工具,成长为平台型公司,而京东金融的支付主要还是在体系内,并不是一个生态型公司;与此同时,蚂蚁金服和腾讯金融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技术收入,而非息差收入。以此来看,京东金融是一家比较地道的金融公司,服务于京东的电商场景产生的金融需求,按科技公司来估值是否合适,值得商榷。
支付、理财业务落后
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业务,尤其是理财业务的基础和起点,一直备受京东金融重视。2017年,京东金融与中国银联达成合作,欲从支付宝与微信支付手上抢夺市场份额,并且投入巨大成本在线上线下进行推广。
这当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京东钱包累计绑卡用户数超过1.8亿,累计交易额超3万亿,支付业务的外部活跃商户数单季同比增长40倍。
从京东钱包自身来看,截至2016年底已实现盈利;但从市场份额来看,京东金融的巨大投入可以说打了水漂。根据易观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3季度》,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在该季度的市场份额分别为超50%与近40%,另外有6家企业瓜分约8%,其中百度钱包占比0.21%,而京东钱包被列入最后的“其它”部分,与其它企业共同占据2.28%的市场份额,第四季度依然如此。
另一方面,在贷款端优势明显的京东金融,在理财端的财富管理、众筹、保险、证券四大板块目前则显得存在感较弱。
其中,京东众筹比较特殊,自2014年7月上线以来一度成为京东金融的明星产品之一,亦是业内佼佼者。但随着整个众筹行业的衰落与萎靡,京东众筹的声音也逐渐减弱,虽然目前网站还在运营,也有产品上线,但用户活跃度已经有较大幅度下降,审核上似乎也开始放松——《财经天下》周刊注意到,有一款名为“美人计智能男性功能按摩器”的产品已经筹集超272万元。
而财富管理、保险和证券业务更是发展缓慢。业内人士分析称,京東金融一直没有放弃理财业务的发展,甚至让奶茶妹妹亲自负责高端理财品牌东家财富,但无奈其相比蚂蚁金服与腾讯金融的劣势在于,没有强势的自产流量入口,这也是内部比较头痛的问题。
“因此,京东金融或许会比后两者更加重视P2P这一领域。”前述业内人士同时指出。
2013年至2017年间,京东金融曾公开招聘网贷相关岗位;2017年底,厦门市金融工作办公室官网披露了5家网贷机构备案,京东金融间接全资控股的京东旭航赫然在列;2018年5月10日,京东旗下P2P平台小金投被报道已投入内并上线3款产品。
“在BATJ四大巨头中,前三家都没有自己的P2P平台。所以京东如果做了,只要产品收益率不算太低,很有可能会吸引一大批投资人,如果效果好,甚至可以弥补京东在理财端的流量短板,成为一个很好的切人口,为其它理财业务导流。”前述业内人士分析称。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众筹和财富管理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而保险业务实现盈利。
牌照获取难,转型科技输出
在今年的博鳌论坛上,京东金融CRO陈生强高调宣布,未来京东金融将把资产和资金等一系列金融业务全部转移至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直接去做资产、资金以及用户运营,京东金融本身不再持有这些资产,转型为科技输出的角色,业务形态由“BBC”转变为“BBB2C”。
据了解,目前京东金融所连接的合作伙伴涵盖400多家银行,120多家保险公司,110家多基金公司,40多家证券、信托和评级机构。
这成为京东金融今年及此后最重要的战略重点及方向,由陈生强亲自带头。京东金融还为此进行了一次组织架构大调整,将To C业务和To B业务明确划分,从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两大方向组建事业群,前者由消费者金融部、财富管理部、证券业务部、众筹业务部、农村金融部农村渠道部、保险业务部与支付业务部等C端业务部门组成,组长由许凌担任;后者由供应链金融部、金融科技业务部、农村金融部农村信贷部、保险业务部与支付业务部等B端业务部门组成,组长由姚诚彰担任。两位组长直接向陈生强汇报,原各部门负责人均向事业群组组长汇报。
此次架构调整意味着直接向陈生强汇报的人数减少了,这是一种放权,也是一种减负,他本人则有更多精力去思考京东金融的战略方向;而整个京东金融的授权被前移,有助于减少沟通成本和决策周期,提升运营效率。
业内对京东金融这一转型普遍持正面评价,在金融监管趋严的当下,非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服务显然比直接从事金融业务更加安全合规。另一方面,这或许也是京东金融在谋求牌照方面一直不算顺利后的一种“妥协”。
目前,京东金融已获得的金融牌照有——第三方支付牌照、商业保理牌照、小额贷款牌照、保险经纪牌照等。此前据36氪报道,在京东金融去年上半年拆分完成后就打算继续谋求5张金融牌照——银行、保险、证券、消费金融和个人征信。目前来看,似乎依然没有进展。
但BAT的牌照配置都已比较齐全,仅以银行牌照为例,百度有百信银行,阿里巴巴有网商银行,腾讯有微众银行,甚至连小米和老冤家苏宁都有了自己的互联网银行,京东却迟迟没有消息。
对此,有京东金融离职员工对《财经天下》周刊分析称,京东金融获取牌照不顺利的原因“比较复杂”。首先企业开始重视牌照的时候已经比较晚了,比蚂蚁金服晚了2到3年,刚好赶上国内金融领域强监管的阶段。
36氪分析称,银行和消费金融两张牌照对京东金融尤其重要。一方面,京东金融能从银行获得的流动性资金贷款一直有限,而这两张牌照能够给京东金融带来更为丰富的资金渠道;另一方面,获得这两张牌照后,京东金融即可采用同业拆借以及联合放贷等方式,享受接近于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大幅提升利润空间。
因此,在宣布新的战略方向后,陈生强依然强调“不会放弃谋求金融牌照”。但目标何时能够实现,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何时能持续三年盈利
按照京东金融的规划,A股成为其上市的不二选择,然而在A股上市有一个硬性要求——持续三年盈利。
目前,京东金融距离持续三年盈利至少还有三年。数据显示,京东金融2015年、2016年及201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028亿元、44.65亿元、超100亿元;净亏损分别为12.56亿元、10.73亿元、约7亿元。从成立以来,京东金融已经连续四年亏损。
持续亏损也是京东金融从京东集团拆分出来的理由之一。在宣布拆分京东金融时,京东给出的另一个理由是集团受其财务拖累较大。2016年一季度,京东集团经营亏损8.65亿元,其中以京东金融等为代表的新业务亏损6亿元。因此,此消息公布之后,京东股价随后大涨11.39%。
不过,在2018年初的时候,《财经天下》周刊获悉,2017年第二季度京东金融实现单季盈利1200万元。另据36氪获得的京东金融内部测算的盈利模型显示,京东金融将在2018年实现扭亏为盈。
2014年,刘强东曾预计称,10年后京东70%的净利润来自金融业务板块,现在已经过去4年,京东金融或许刚刚实现盈利,而京东一季度净利润约为15亿,距离70%(10.5亿)的目标应该还有一段距离。
故事将如何书写?
京东金融这两年也在努力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力图赋能金融机构,自己转型去做一个科技公司。这也是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喊出“不做金融”的原因。
在陈生强看来,未来京东金融的收入,将来源于服务金融机构产生的服务性收入,而不是拥有资产所获得的收益。
整体而言,京东金融在国内规模仅次于蚂蚁金服、腾讯金融。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京东金融自成立以来在业务体系等方面一直在对标蚂蚁金服,而刘强东创业开始,也一直是一种转型+追赶者的姿态,战略眼光相对落后,哪怕是对战略方向的调整,也是晚了蚂蚁金服一年。
如果京东金融真的能如期上市的话,相关业务和财务数据都将不再神秘,我们也将终于有机会一探究竟。
金融梦还在继续,一切的结局,都让资本市场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