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概念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 的意义与应用初探

2018-07-06段小霜

祖国 2018年9期
关键词:前概念科学教学小学

段小霜

摘要:本文通过翻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多年的基层科学教学经验,围绕前概念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意义与应用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文中所有观点的得出都是经过仔细分析得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就此问题对基层科学教师有所助益。

关键词:前概念 小学 科学教学 意义 应用

科学前概念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意义与常见问题,可以说是近几年来在中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较受观注的。但抛开观注度不谈,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情况却没并不理想,经过仔细分析我发现,这个问题的出现,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致力因素则包括基层教师对前学前概念的定义及其意义缺乏正确认识、对科学前概念的获取方式使用不当、前概念与概念本身的过渡工作不到位,下面我就围绕这几个常见问题展开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一、科学前概念的定义

科学概念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是构建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而科学前概念,又被称为迷思概念、另有概念或自发概念,是在学生进行相关科学概念学习之前,通过在生活中的观察与体会,形成对某种自然现象的主观认识。科学前概念的产生多源于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不同自然现象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并通过年龄的增长以及知识的累积,在其大脑中逐渐形成的一些与科学知识相似、相悖或不尽相同的认识与观念。通过多年的基层科学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科学前概念构建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某种科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并与教学活动收效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因果关系。

二、前概念应用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意义

(一)科学前概念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基础

構建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应该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素质教育也对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各科提出了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做为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的共同要求。但因我国学校教育在过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之前,长期受制于应试教育理念,导致咱们当前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仍旧无法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基层教师往往习惯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做为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唯一衡量标准。殊不知,在这种教学体制下走出来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将会成为学生将来发展最大的阻力。我个人认为,科学前概念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因为,当前,我们以科学前概念为基础的科学教学中,对于新概念的得出,一般建立在学生对自然现象已有认知(即前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前概念水平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加工、选择和修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自身原有认知对新概念进行验证并拓展,并最终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这一过程中我们强调了学生原有认知的重要性,并对学生原来认知进行了细节上的肯定,使之成为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最为基本的动力。

(二)学生前概念水平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

在科学前概念提出之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科学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习惯以学生“零基础”为前提,对某个科学概念直接进行细致的讲解,这样的教学模式可能确实比较适合一些认知水平较差的学生,但对于大部分对当前科学概念有着一定认知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形式除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学生想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的极大限制,同时也会使有一定认知基础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因此,这种教学模式的利弊是显而易见的。相反,以学生原有认知(即前概念)为基础的教学活动,是通过学生对原有认知的加工、选择、修正过程,完成对新概念的理解,同时,这也是一个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轻松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力等多个方面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基层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学生的前概念水平做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

三、科学前概念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一)端正教学态度,提高科学前概念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率

端正的教学态度,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应克服自身惰性,认真学习科学前概念的定义、积极意义,通过讨论法、问卷调查法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即前概念水平),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符合当前学生现状的教学设计,尽可能的将科学前概念的积极意义最大化。

(二)正确把握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1.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具有广泛性

学生自出生起就不断接触生活环境中形形色色的事物,特别是如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学生的认知来源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这也就导致其头脑中前概念的涉及面也越来越广,且较之以前更具复杂性。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大多还处在感观接触上,对抽象知识的认知程度就相对较少了。

2.学生的前概念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基层教师就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问题应该会有较深的体会,最常见的体现方式就是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现象及问题会有差异较大的认识与理解。这是由于学生之间由于先天条件、成长环境的不同,导致其在认知水平、感知能力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其前概念水平也不尽相同。如有的学生感知能力较差,那么其头脑中的前概念往往就不太稳定,而有些学生感知能力与思维能力比较好,那么其前概念的精确度相应也会更高,对新概念的理解与接受能力也更强。

(三)正确处理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大概步骤如下1.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现有认知(即前概念),以肯定、鼓励、引导做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基调,并善于发现学生前概念中的闪光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切忌武断的否定。2.对学生前概念进行梳理与归类,并根据梳理结果制定符合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学方式,并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有效完成前概念到概念的转变过程。3.围绕当前学生中所有类型前概念进行班级讨论,并对有争议及准确度不高的前概念进行相关实验,使学生通过这样一个互动过程轻松完成对新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石翡,丁邦平.科学前概念中西方研究进展追踪——文献计量学视角揭示的中西方差异[J].比较教育研究,2014,(06).

[2]任英杰.影响小学生概念理解的概念生态研究及个案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9,(03).

(作者单位:四川省什邡市双盛小学)

猜你喜欢

前概念科学教学小学
“前概念”的应用让化学平衡不再“高冷”
小组合作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讨
常见初中化学“前概念”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