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尖上的传承 针线里的中国

2018-07-06徐长杰

纺织服装周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夏布荣昌服饰

6月9日晚,为期6天的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在北京恭王府圆满闭幕。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副会长陈大鹏、杨兆华、孙淮滨,副秘书长杨峻、彭燕丽、李进才以及中纺联相关机构的领导出席锦绣中华非遗服饰闭幕秀。

6天来,艺针忆绣、白鹭为霜、白蛇惊变、布衣经纶、云想彝裳、木真湘韵、苗净千寻、挑绣之韵、采蓝之忆、流光溢彩、苎梦东方共计11场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服饰秀展演,选取非遗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实例,展现振兴中国传统工艺、非遗走进美好生活的盛况。

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国内知名设计师赵卉洲、张义超、郭瑞萍、杨洁、成昊等,联袂艺之卉、木真了、度兮、曦秀、DRita等多家服饰设计品牌团队,共同以设计的力量保护中国传统手工艺,为观众呈现了别开生面的“指尖上的传承、针线里的中国”。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作为锦绣中华非遗服饰秀活动的主办方之一,今年负责推荐和组织两场服饰秀和一场纺织非遗保护与传承学术研讨会。两场秀分别是艺之卉“艺针忆绣”开幕秀与荣昌夏布“苎梦东方”闭幕秀。

守护传承人手艺里蕴藏的是中国的文脉

一个好的设计师,是要有一份痴心和执念的。

他们不追逐流行,而是固执地坚守自己;而他们的消费者,也始终是这样一群人,能够读懂和走进每一件衣服的灵魂。

在参与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的设计师中,记者就发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化身“守护者”,在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言语间无不透露着自己对苗绣、蜡染等传统技艺的热爱与执念,特别是在讲到对传承人的保护时,他们眼含泪水,却又仰头咽下的场景,无不让人动容。

或许,就是这份执念,才使得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

关键在于保护传承人

在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產服饰秀”开幕式上,国家级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国家级非遗苗绣代表性传承人张桂英、国家级非遗黄梅挑花代表性传承人石九梅、国家级非遗苗族蜡染代表性传承人杨芳、国家级非遗荣昌夏布代表性传承人李俭康、国家级非遗湘西苗画代表性传承人梁德颂被邀请到了开幕现场,讲述如何保护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次,是苗绣传承人张桂英第二次来到北京,登台前,她和主持人建议不要让自己发言,因为站在台上,她还是有些紧张。不过通过主持人的引导,张桂英还是讲述了她与苗绣之间的故事。

记者了解到,张桂英出生在贵州省雷山县永乐镇岩寨村,长在苗乡让她学成一手刺绣的绝活。从小张桂英就喜欢穿苗装,对民族服饰上美丽的图案和花纹爱不释手。15岁时,张桂英把种菜养猪、上山采集土特产上市出售得来的钱全部用于购买布料、花线等针刺用品,开始从事苗绣。在当地,张桂英的刺绣慢慢地出了名,产品也供不应求。

目前,有不少学员到她的服饰店学习刺绣技艺。经过她的精心指导,学员基本学会了穿针绣朵,并且绣出大批苗家刺绣作品。

2010年,张桂英把自己绣制的苗族盛装、苗绣布鞋等作品随同省文化厅代表团到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家和地区展销,深受海外顾客的喜爱,产品一售而罄,作品得到了社会和市场的认可。2017年12月28日,她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绣代表性传承人”。

“我作为国家、省级‘非遗苗绣传承人,要培养一批新时代刺绣技艺人才,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挖掘、传承、保护、开发雷山刺绣行业,促进刺绣行业快速发展,把刺绣工艺代代传下去。”张桂英说。

匠人之心的非遗人生,往往既丰富多彩,又单调乏味。通过技艺,他们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但更多的时候,他们都是在埋头做着同一件事。“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咱不能丢!”传承人赋予他们的,不仅仅是光环簇拥下的荣誉,还有沉甸甸的责任。

保护非遗,关键在于保护传承人。因为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手段、方式上存在不同,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除了需要收集整理保存那些物质性的载体,更重要的是要对掌握其技艺的人进行保护,也就是说,正是传承人的存在和发展,才赋予了非遗鲜活而持久的生命力。

守护的是文脉更是自信

设计师赵卉洲作为一名纺织非遗的“守护者”坦言,感受苗族的文化,有一种被触动的感觉,它的DNA渗透到每个苗族绣娘的血液里、成长的过程中,她为了将来的出嫁,会精心去制作这样一件绣品,制作的过程中,她是带着情感和梦想,带着记忆、带着温度的,所以很容易被打动。“所以我就想,这些东西仅仅停留在那个时代,太可惜了,我们设计师应该去发现它,找到这些宝库,让它形成我们的设计力,然后让传统与现代进行碰撞。我希望我能够代表或带动这一批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去不断挖掘中国传统的手工艺,然后用工匠精神这样一个信念,去持续创新。除了我们这一代,我希望我们下一代和更多的中国人都去关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

设计师张义超也直言,作为一名设计师能够结缘于荣昌夏布,这是一个光荣的使命。“如何让现代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我认为这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将来要走的路和要做的研究。”

“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上设计师们所展示的二十四节气、苗绣、蜡染、亮布、挑花、手推绣、青瓷、京绣、荣昌夏布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现代服饰设计时尚融合,为观众呈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秀场。而秀的背后,则是一个个设计师、院校与机构的辛勤付出与执着守护。要知道,相对于现代服饰而言,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化的大环境中,面对的群体仍较为小众,但这些守护者们无不笃定地认为,非遗传承的不仅是技艺还有文脉,保护非遗不能仅仅看到它的经济利益,而是要把握其人文内涵。

前段时间,记者在采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肖文陵时,有这样一句话记忆犹新,他说,国际时尚体系的结构有着上下游之分。而所谓国际时尚之都正是以国际时尚体系为工具向全世界周期性地传播他们的文化,其结果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他们的文化垄断和殖民,导致下游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具有文化单性特征的“二手现实”。因此,下游国家和地区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创新自由,就必须粉碎流行体系。如何粉碎流行?显然,拥有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东西,才能粉碎这种流行体系。

而传承和创新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不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冲破这种上下游关系的重要手段,可以看到,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中国纺织服装创新发展的需要,更是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而守护传承人,就守住了中国的文脉。

“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作为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纺染织绣类非遗活动,将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服饰时尚融合,呈现传统工艺的精湛绝妙和创意设计的奇思妙想,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优秀实践成果中的一处缩影,也是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的纺织服装行业经验。

艺针忆绣再现时光里的心手相传

本次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遗服饰秀活动中,中国原创设计品牌HUI被邀请作为系列活动首秀品牌之一,于6月4日在北京恭王府银安殿举行了发布。

设计师赵卉洲以“艺针忆绣”为主题,将传承的热忱,以针为笔,以线为墨,行云流水间,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

“女子一生之中最期待的时刻,莫过于穿上嫁衣。承载了时光记忆的丝线化作细密的针脚,一针一线无数个朝夕和霞晚,以明快鲜丽的绣线使之有爽朗炽热之感。”HUI“艺针忆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沿用了以苗绣为主体,再现时光里的心手相传,独创了挑绣的精致工艺手法来描绘原始图腾,为停留在东西方之间的艺术找寻当代的表现形式。创新、摩登的裁剪经过精心的量身定制以和谐、延伸性的表现方式赋予了整个系列生命。纹样造型夸张生动,抽象、大胆地表现创造者的审美感受和理想。构图讲究对称和谐,形态自然。不同形态的物象自由组合,不受自然形态和时空的约束,而颇注重情趣的表现。

将苗绣做成产业,使其神秘的审美观念和趣味为人所知,方可不负其盛名。这一季,以苗绣的“并蒂莲花”开发工艺提花,“蝴蝶探花”做立体叠绣,马尾绣工艺琢以“百鸟朝凤”,是HUI 2018秋冬非物质文化系列的主基调,展现优容的气息,现代与过去的完全碰撞,美好寓意之下,一针一绣皆是期许,艺针忆绣皆是传承。

如此独特鲜明的品牌特质,离不开HUI的主理人、著名服装设计师赵卉洲。她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時尚产业相结合,并推崇中国原创设计品牌,把独特的东西方气质进行融会贯通,运用在HUI品牌的产品系列中,只为体现东方传统工艺与西方设计新潮理念的平衡,勾勒出属于HUI品牌优雅、永恒、极致的传承气质。

苎梦东方传奇中国草 苎梦恭王府

6月9日,恰值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作为2018“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苎梦东方——非遗服饰秀”在北京恭王府银安殿隆重举行。中国著名时装设计师张义超受邀,携58套“以文化塑根、非遗注魂、夏布为容、安陶作衬、海棠点睛、川剧晕染”的荣昌夏布创意作品,呈现当代时装设计师将传统与时尚有机结合的非遗活化继承成果。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张义超结缘荣昌夏布,从材料本源出发,对中国服饰生态体系进行着根本探索,谋求将传统与时尚结合,让文明的传承在时间的浩瀚里创新重生,为中华传统文化开启色彩纷呈的篇章。

“苎梦东方——非遗服饰秀”以美妙动人的川剧水袖开场。张义超以被誉为“中国草”的苎麻纺织而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夏布为创作基础,充分结合了重庆市荣昌区的海棠花、阶梯窑、安陶、折扇等同样原生态的文化因子,用时尚、艺术的创作手法融合创新。

质感较硬的荣昌夏布实现了建筑感强烈的造型设计,结合精美的蕾丝、丝织物和提花织锦为原生态的苎麻夏布赋予新的时尚容貌,重回“周礼”中两种材料的相辅相成;借鉴于非遗荣昌安陶著名的双色绞泥复合效果,多元色彩与色块形成视觉冲击;纯手工绘画、刺绣、贴绣、折纸等设计手法,在传统的荣昌夏布上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植物花卉、斑驳窑变、混色陶泥等自然气息;雍容的中国传统戏剧元素、丰富灵动的花鸟狗等天然纹样、设计师的绘画作品等辅以流行的织带、水印等时尚因子,揉捏休闲与唯美华贵风格于一体。自由不羁的创意手法,描述着生态、自然、环保的核心创意理念,让文明的厚重底蕴在未来主义风格中得以飞扬。

作为浸淫时尚圈二十余年的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张义超这朵“行走的花”一直致力于以“工匠精神”推动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信息时代的活化传承。她积极探索人类双手与自然万物的融合;尝试重新找回中国文化与人文、自然的寄托,追本溯源地传承非遗精髓后将其时尚创新,通过创新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此次呈现的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承载文明基因、融入当代创意思维的一件件霓裳华服,便是这位时尚从业者对文化传承的匠心凝聚。

非遗传承要见人、见物、见生活

2018中国非遗服饰秀振兴传统工艺论坛“荣昌夏布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举行

6月9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为弘扬非遗服饰文化,9日下午,2018中国非遗服饰秀振兴传统工艺论坛“荣昌夏布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恭王府举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副馆长陈晓文,恭王府博物馆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主任张家洲,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处长曹庭瑞,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春兴,重庆市纺织服装联合会会长马明媛,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赵宏,重庆市荣昌区文化委副主任张辉文,重庆市荣昌区经信委副主任陈杰;“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祁春英、专家委员会委员卢莹,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宏复,中国民族博物馆展览部主任、研究员覃代伦,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张义超以及院校、企业代表等参加了本次论坛。

陈晓文在致辞时谈到,“锦绣中华”非遗服饰秀无论是观众、参与品牌、设计师以及媒体都非常关注,有着良好的社会效应。回顾一年来,恭王府与中纺联以非遗为桥梁、协同创新为目标,共同搭建资源置换平台,充分利用传统纺织印染绣的丰富资源,吸收各方力量传播非遗,通过协作与配合水到渠成。相信未来双方能够共享学术资源、专家资源、教育资源等,实现优势互补,在非遗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同时,希望协同创新中心能够积极发挥作用,共同研究、协作,让非遗回归生活,并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与保护、为国家振兴传统工艺计划的实践贡献自己的力量。

孙淮滨在致辞中谈到,纺织类非遗的又一次隆重登场,说明传统工艺、传统纺织文化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仍然会引起人们对它的想念、期盼,契合社会、政府的要求和老百姓的眼光。

荣昌夏布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更多的利用各种各样的平台,来宣传、弘扬它们的魅力,从而让更多人了解它,甚至产生一种热爱,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我们的现代生活。孙淮滨说,把荣昌夏布作为一个大类进行全方位、各个层面的探讨研究,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希望能把“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贯穿到荣昌夏布的传承和发展中。

曹庭瑞对于非遗传承,谈到了以下几点:一是要用历史的视角去认识和保护纺织类非遗; 二是要用时尚的理念去发掘和利用纺织类的非遗; 三是要用科技的手段发扬和创新纺织类非遗;四是要用市场的力量去引导和发展纺织类非遗。

他指出,保护发展非遗,需要政府重视、政策扶持,但是这恐怕远远不够,因为非遗都是历经千百年的沧桑,积淀千百年历史的东西,光靠政府的支持不会走得太远,更要用市场的力量,让非遗活起来,让传统的、古老的工艺活下去,让非遗走进我们的现代生活。

重庆市纺织服装联合会会长 马明媛:

对于一个产业来说,很多人看到的是它的生产经营数据,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荣昌夏布具有独特的技艺和文化价值,使得这一产业具有深度挖掘、传承、融合创新发展的良好空间和价值潜力。

荣昌夏布的产量不是很大,但是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可以挖掘。与其他地区夏布产品相比较,荣昌夏布具有文化传承度高、制造工艺精、产品质量好的特点,有利于跨界融合开发出更加丰富多彩、高附加值的夏布产品。“荣耀中国草·昌盛巴渝根”,我们每年都用这十个字,把荣昌夏布的特点和川渝地区的地域特点传播出去。

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 张义超:

作为一名设计师能够结缘于荣昌夏布,这是一个光荣的使命,而能够在恭王府发布非遗服饰秀,无论对我还是荣昌夏布来说,都是新的起点。其实站在中国的最高舞台就是想表达,把中国最传统、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放在时尚和中国文化传承的平台上,发挥它的作用、传承它的时尚精神。

重庆市荣昌区文化委副主任 张辉文:

荣昌的文化底蕴很深厚,荣昌陶器、荣昌折扇、荣昌夏布先后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昌夏布号称天然纤维之王。荣昌陶器和荣昌夏布两项国家级非遗均成功注册了国家地理商标,在今年5月都入选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我们的成效主要从这些方面体现:一是利用了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积极探索非遗产业发展的路径;三是面对问题,积极寻找破解之道。

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 赵宏:

纺织非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它的传承与保护,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高等院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十年前开始探讨,要关注在校生潜在人群的培养,也要关注目前的从业人群,所以我们定位于“双主体”纳入培养体系,通过我们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实现“双目标”。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探索,实现在校生和非遗技艺的从业人群文化素养、理论水平、传承能力同时提高,同時来强调学校的成果,来实现传统文化向生产力的转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李宏复:

传承是特别重要的研究领域,它给我们看待多变的、文化共存的当代产业提供了新的维度,我们把传承作为文化概念来解读,就是在全球化文化现实中传播不同于他者的具体文化概念。对非遗文化传承需要有一种行为意识的保护理念,这种行为意识的保护是当代文化的再现。拿荣昌夏布来说,最好的夏布纺织材料是来自于荣昌,所以我们在材料使用上一定要注重生态的传承,还要有自然生态环境的传承。

恭王府博物馆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保护中心主任 孙冬宁:

我们对与中纺联共同成立的协同创新中心,有“五个一”的规划设想:

第一个“一”是有3~5年的科研规划;第二个“一”是要有重点科研课题的立项;第三个“一”是一展;第四个“一”是传统文化空间的打造;第五个“一”是品牌。

我主要讲“锦绣中华”这个品牌,目前它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最特色的国家传统文化技艺项目与大牌时尚设计师碰撞产生的最美好的项目作品;第二种是工作站。现在有10个国家级工作站,这10个国家级工作站以什么状态呈现项目元素,这是协同中心需要考虑的;第三种是中国传统工艺计划有几个抓手,其中重要的抓手,就是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社部在全国设了100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院校,研培院校推荐的作品在系列活动当中也有体现。

荣昌加合夏布副总经理 叶锡:

大家都觉得荣昌夏布轻如蝉翼,薄如宣纸,它的好处在哪里呢?一是它的原材料,荣昌纤维的韧性和舒适度好。第二,荣昌夏布有微量元素,具有抗菌抑菌作用,穿起来非常透气。

关于加合夏布的品牌故事,要追溯到康熙53年的时候,皇室夏布从四川来到荣昌,这一点在石碑上有历史记载。传至董事长黄秀英这代已经是第七代,所以我们有一首诗叫做《夏之源》。他们七代人祖祖辈辈都在经营夏布,第六代传承人创办了荣昌夏布第一家民营企业,当时被称为中国的夏布大王,因为我们最主要是出口日本和韩国。1997年恰逢金融风暴,黄秀英从她父亲手里接棒,就带领我们继续创新和创业。经过几十年的打造,目前加合夏布旗下已有三家公司。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红梅:

我要讲的是非遗的诗意之美和生态之美。

比如夏布的美就是诗意之美。历史记载中,上至皇家、下至平民百姓的服装都是麻布。夏布今天来说好像我们在振兴它,复原它,其实它一直都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自古到今一直都是我们生活当中穿衣、家具的很重要的原料。

第二,生态之美。生态美学涵盖了四个方面:一是生态哲学视野;二是生态科学原理;再就是艺术美;最后是生活美,这是非遗传承最重要的,见人、见物、见生活其实就是生活之美一个重要的表现。因为只有东西好用、实用才会在生活中流传,也只有在生活中流传才是对于非遗最好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会长 董春兴:

我认为行业跨界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纺织行业的快速发展。如今纺织业发展特别迅速,化纤加工量已经占到了83%,最大的天然纤维产业是棉花产业,麻纺织产业和丝绸、毛纺差不多,基本上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1%左右,量非常小,麻里面的夏布更是微乎其微了,所以夏布已经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夏布来讲,现在国内认识的似乎并不是很多,目前夏布主要以出口为主,利用到终端服装的比例不大,所以目前面临关注度非常低的状况。今后,希望在教育学者、夏布传承人以及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让夏布拥有更好的产品和设计,让它真正走到现实生活当中。

“锦绣中华”-非遗服饰秀系列活动组委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卢莹:

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一项移民文化,夏布承载了从古到今贯穿其中不曾断裂的传统文化的线,在不断迁徙过程中还让自己的文化得以保存。

近年来,恭王府承担了非遗的展演保护、展览展示的工作,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大量的非遗项目被民众认识,并逐步走进了人们生活。不过,现在仍然还有很多非遗项目处于濒临消失的边缘,这项工作刻不容缓。

让非遗走进生活,我认为首先是应该立足于走进国人的生活,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审美观、道德观都是根植于中国人心中,所以对中国文化高度认同和接受,而且中国经济发展领先于世界上很多国家,经济状态非常好,所以如何把传统的精神与当代的审美、时尚文化结合好,这样才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北京服装学院艺术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王子怡:

如今,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且达成了广泛的社会共识。

见人,一是传承人,二是广大的民众,还有研究者、设计师、传播者,包括各种各样的自媒体、大众媒体、官方媒体,宣传非遗的人事物和成果。

见物,就是原材料。中国江西、湖南都產苎麻,我们把苎麻大省联动起来,发挥联动效应一起把夏布、苎麻做好、做起来,同时每个地方又保持每个地方的特色。同时,现在我们的消费需求是新一代的消费寻求,他们需要新的消费和新的时尚,也是新的产业形态,这是我们在设计当中要考虑到的。

见生活,所有的非遗都要用到百姓日用上,不管高端还是中低端,其实这就是强调生活之用。只有见于生活才是活态传承,才是有责任和担当的传承。

关 注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揭牌

为全面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文件要求,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成立并共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推进双方在纺织非遗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论坛期间,该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

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孙旭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担任该中心名誉主任,恭王府博物馆综合发展部主任孙冬宁担任中心主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遗办公室主任张家洲担任中心副主任。

据悉,恭王府博物馆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自去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来,已开展多项实质性合作,成绩显著。该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是双方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的重要落地项目之一,今后将在纺织非遗传统工艺提升、标准研究、展览展示、文创研发等领域开展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深入合作,为推进和落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目标及任务发挥积极作用。(徐长杰)

猜你喜欢

夏布荣昌服饰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重庆荣昌: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研发中心8月建成
夏布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 守护和传承
夏布遇上扎染
猜朝代
夏布绣的传承与发展
荣昌夏布创意时装亮相北京
Wearing History
织夏布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