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勤礼碑》名迹赏析(六)
2018-07-06王海军
□王海军
8.《颜勤礼碑》笔法规律总结
(1)中锋:笔在画中,篆籀遗意
中锋,是书法用笔的基础性笔法之一。运笔时,使笔毫的最尖端保持在笔画的正中间,写小篆需熟谙此法。孙过庭所说的“篆尚婉而通”,意谓行笔不疾不徐、笔画停匀,这必须以中锋笔法才能达到。颜体楷书颇多篆籀之气,尤以其晚年作品更为明显。《颜勤礼碑》即是典型。即便是较细的横画,亦能以中锋出之,笔到力到势到,绝无一丝颓弱气。这正是中锋用笔的优点所在。中锋用笔既能表现一种从容的力感,又能表达一种威仪的正大气象。
(2)铺锋:万毫齐力,入纸三分
铺锋,可以理解为中锋的一种,在颜体书法中运用较多,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颜体风貌,故在此单独提出来,加以解释说明。顾名思义,铺锋是把笔毫完全铺开书写,笔画立体饱满、厚重有力。“二王”一路书风用笔多以中锋为主,铺锋表现得不多。颜真卿书法气势壮美,充分利用铺锋以达到万毫齐力的效果。如《颜勤礼碑》中部分竖画及捺画收笔的写法,皆浑厚苍茫,正是充分利用铺锋笔法的结果。
(3)藏锋:气蕴字中,筋骨内含
笔法由风格决定。《颜勤礼碑》字形较大,且刻于碑板,内容记录其曾祖事迹,更增添了其庄严、神圣的格调,托朴茂庄重之气才能较好地实现这一效果。具体到笔法上,就不能太过刻露,而须在含蓄凝练中表现一种谦恭的敬仰和低调的张扬。这种笔法在魏晋时期并不常见,或者说表现很不明显。原因也在于魏晋时期多尺牍和小幅作品,风格以妍美为主,以精巧、雅致、空灵、流畅为主要风格基调,如果用藏锋表现,则无法做到率意从容,甚至可能会平添累赘之感。当然,篆隶除外。
《颜勤礼碑》在用笔上,较严格地遵循“无垂不收,无往不缩”的藏锋用笔技巧,使笔画更加含蓄蕴藉,力量内藏,正如绵里裹针,骨肉相合,毫无懈怠之感,自有苍茫之气。藏锋用于表现笔画的“筋”,似柔实刚,气息内敛,显示出笔画弹性、韧性与骨力的完美统一。
(4)露锋:欲扬先抑,蓄势出之
露锋与藏锋相对,用于笔画的起笔和收笔。起笔处,一般笔锋斜切而入,形成方笔,果断有力;收笔时需蓄势,或者短促“弹出”,如出锋点的写法,或者舒缓提起,如撇、捺的收笔。露锋笔法可以写出爽利洒脱的效果,容易表现骨力和气势。《颜勤礼碑》以藏锋用笔为主,以露锋用笔为辅,相得益彰,变化丰富。
(5)提按:空中之舞,收放自如
提按,也是基础性的用笔方法。书写时,要根据笔画形态的需要,利用毛笔特有的弹性,控制笔锋与纸张的接触面,并能自由地进行连续性的转换,从而形成节奏感与粗细变化。《颜勤礼碑》中,粗细变化是比较明显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同一笔画内的粗细变化。如多数情况下,撇画由粗到细,捺画由细到粗。也有更复杂的情况,如一波三折的书写效果。这都有赖于用笔提按动作的连续表现。还有一种情况是,在一个字当中往往要表现出不同笔画的粗细变化,使之形成自然且丰富的对比关系。
(6)转折:方圆有致,从容安定
转折的笔法用于笔画与笔画的衔接处,包含了两种基本技法。转是提笔“暗过”,形成“圆笔”,平滑、圆润、自然;折是按笔回压形成方形“折肩”,这是唐楷的标志性笔法,果断、方整、有力。《颜勤礼碑》中这两种笔法经常交替使用,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二)字法:外拓之法与内松外紧
从结体上看,颜体楷书并不像欧体楷书、柳体楷书那样法度森严、精美绝伦,而是不事雕琢,不刻意营造美观漂亮的外形,以避免谨毛失貌的弊端,在貌似不经意间显出匠心。不拘于法而法自在,尽力表现出宏阔、挺拔、舒展、开张、庄重、大气的结字风貌,强调自然,强调力量,强调气势。《颜勤礼碑》结构的主要特色,可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点。
1.稳定结实——支撑有力,稳如泰山
唐楷的书写,最起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结构的稳定,或者说重心的平稳。在《颜勤礼碑》中,每一个字都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城池,给人以稳定结实之感。那么,如何表现这种稳定性呢?一是横画要托得住,如“监(監)”字下部的长横,好比地基一样支撑着整个字。二是竖画要撑得起,如果一个字中以竖画做主笔,那么竖画往往要比横画粗壮有力,以保持整个字的稳定性,如“拜”字。此外,大多数字都有一条较明显的中轴线,以确保中轴线左右的笔画分布相对均衡,如“当(當)”“参(參)”二字。
颜体
欧体
2.字形宽松——内松外紧,气息流动
《颜勤礼碑》笔画多向四周分布,呈现出“外拓”型结构特点,开阔舒展、雍容大度。这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以下简称《九成宫》)的结构特点有着明显的不同。欧体内紧外松,笔画向字的中心聚拢。颜体则外紧内松,笔画向四周发散。两种不同的结构方法形成两种不同的书风。因为笔画可以带动结构。《九成宫》笔画瘦硬,笔画间隙不宜太大,以免松散而收不住气,因此需中宫收紧。比较而言,《颜勤礼碑》的笔画较为粗壮,需外拓以张其气,若中宫收紧,则字形必局促而气塞力闭,难以表现出雄浑之风。因此,若用欧体的笔画写颜体的结构,或用颜体的笔画写欧体的结构,都是行不通的。试比较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