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跳花节
——与春天一起浪漫

2018-07-06文/王

乡村地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花树芦笙苗寨

文/王 华

苗族跳花节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西部苗族古老传统节日之一。跳花节是认识苗族、了解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苗族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在贵州多地,苗族聚集区皆保留有跳花的传统,尤其安顺跳花节以其悠久的历史、宏大的场面而闻名于世,2008年,安顺苗族跳花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代诗人陆游曾在其《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苗人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贮缸于树荫,饥不复吃,惟就缸取酒姿饮,已而复歌,夜渡则野宿至二日。未厌,则五日至七日,方散归……”清康熙田端之所著的《黔南竹枝词》记载:“花树跳花花一族,月场跳月月三更;浓装只爱悬殊时,雾壳争如绘腊精”。这一活动之所以称为“跳花”(有些地方称“跳月),一说是因为花杆上缀有野花而得名。清乾隆时贵州巡抚爱必达在《黔南识略》写到:“花苗……孟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择平壤为月场,以冬青树一束植于地上,缀以野花,名曰花树。男女皆艳服,吹笙踏歌跳舞,绕树三匝曰跳花。跳花,女视所欢,或巾或带与相易,谓之换带。然后通媒约,议聘资,以妍媸为盈缩”;一说是因为有赛花背扇而命名。林林总总,莫衷一是。

关于跳花的由来,传说颇多。有的说是为纪念苗族首领杨鲁(亚鲁);有的说是杨鲁为感谢救女之恩,招贤纳婿而设立的。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苗族一直居住在长江和黄河边上。那里的田园一望无际,牛马成群,稻花飘香,鱼虾肥美,人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后来,接二连三的战争暴发,使苗族不得不在首领杨鲁的带领下离开故里。他们跋山涉水,穿林过涧,最终来到森林茂密、虎狼出没的阿桑都(贵阳)。杨鲁带领大家开荒劈草,畲山为田,建立阿桑都城,人们又重新过上了幸福安康的日子。

可是,好景不长,战争的阴云又一次笼罩这座城市,南面一个部族为了强占这座美丽城市,对阿桑都城发起猛力进攻,战争持续了七天七夜,非常惨烈。名将祝狄弄英勇战死嘉心坝(贵阳喷水池),城池失守,杨鲁带领族人突围,穿过层层封锁线,来到平坦的阿达(安顺)建筑了城池,开始新的生活。由于在阿桑都战役中不知何人救了杨鲁小女儿,杨鲁为了寻找救命恩人,招贤纳婿,决定在正月间举行跳花活动。消息一出,众苗寨便沸扬起来。

正月初四,杨鲁派人在安顺以北找到一处山坡,四周开阔,极目远眺,周围苗寨尽收眼底。他命众将在山巅之上祭祀祖先和山灵,并栽了一棵几围大的花树,把救命恩人失落的刀壳和鞋挂在花树上,并抬来几十坛陈年老酒,摆在花树底下。

欢快“跳花”。(王 华/摄)

正月初五,四面八方苗寨男女老幼空巷结队前往花坡,许多青年看到杨鲁美丽的小女,都上前试刀、试鞋,但无一人相配。第二天,一位翩翩青年在几个“多彩”(姑娘)的簇拥下,吹着芦笙,唱着山歌,走进人声鼎沸的花场。他那悠扬的芦笙调,嘹亮的歌喉和俊美的身材一下子吸引了花场上众人的目光,人们自觉地让出一条道来。他边吹边舞,众人随着他明快的芦笙节拍,跟随他忽儿左扬,忽儿右抑,忽儿腾挪,忽儿站立,整个花场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待他领舞围绕花树舞蹈三周之后,便纵身跃上花杆,取下刀壳和鞋子,一试,丝毫不差,顿时花坡上爆发出阵阵欢呼声:“要你、要你、要你”(是他、是他、是他)。为了使有情人终成眷属,杨鲁决定再跳一天,以示庆贺。从此,跳花节就这样延续下来。

跳花节前夕,未婚夫就会接到未婚妻通知跳花的信息。女方父母会邀请亲友聚在一起,整理女儿的金银首饰,共同审定蜡染刺绣背扇扇面。背扇扇面是该女子从小涂鸦到长大成人的全部作品。他们用针线牢固成层层叠叠的背扇,只露出每床背扇扇面顶端细密的刺绣图案和一床亲友认为可以代表该女子风格的扇面。

“跳花”坡场面壮观。

跳花期至,附近各寨苗民,无论贫富,男女老幼,空寨结队前往,鱼贯而入跳花坡,场面十分壮观。女青年肩背包袱,中裹衣饰,至花坡近处,盘麻发,绾银链,插梳子,戴手镯,上项圈,挂耳坠,穿短衣蜡彩上衣,系或麻或彩线腰带,著绣花百褶裙,盛装靓服;男子则着古鸟绘长衫,戴青、红、黄等色头帕,系芦笙腰带,插短笛,斜佩木箧刀(今已失传),缀以雉尾彩绸,足著革靴,手携芦笙,与未婚妻会合。暂时还未找到未婚夫的女子,可以请亲友乔装,汝束一番(男扮女装)。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就背上背扇,径直上花坡。花坡周围银铃晃晃,十分悦耳。当地各族群众也会从四面八方赶来祝贺,人数多时,达十余万之众。附近苗寨则提前酿好米酒,打好糍粑,等待远方宾客的到来。

跳花开始,铁炮九响,花主颂词,接着“男吹芦笙于前以为导,女振铃以应之(或吹口弦,或执帕)”。参加跳花的人群,跟随芦笙队伍围绕花树,忽而左扬,忽而右抑,忽而顿挫,忽而疾徐,蔚为壮观,使人无不想起公元995年牂牁使团入朝的盛况,当宋太宗问及牂牁地里风俗情况后,让使团作文艺表演。“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 ”。

对于跳花盛况,清人贝青乔有《跳月歌》描述,大意为:围绕着跳花场中的种花树,人们围了十丈路,方圆百里的苗族都吹着芦笙欢喜结队而来。男穿长袄,女穿短裙,男男女女互相呼唤自己的同伴一牵手搭臂来到场中央狂欢。两男作一对在场中跳舞,女人群伴围在场外,合围的苗女有上百圈,作队的苗男有上百对。当男方舞蹈跳得缓慢时,周围的苗女也矜持缓慢,当男方跳得欢快时,周围的苗女也跟着欢笑追逐起来。“……是时芦笙吹作驾鹅鸣,众跳应节谐其声。声中自有月老在,天作之合凭一笙。一笙声催众笙急,场心众笙陡焉息。婚礼十月告无忒,于是男中翔,女侧睨,男前往,女后拽,男女相就不相避,亲结其一巾系,绕场三匝牵而戏。选幽不知去何地,大体双双满山际。四山云雨皆为腻。谁家得佳妇,谁家得快婿,阿父阿母然后从旁议。牛角弯环作酒器,满场持贺饮如沸……”又《大定府志》有芦笙曲,其曰:“芦笙,苗乐也,其俗于正月中,男女携笙于山头竞吹,谓之跳月,相悦则以声通意云,”其词云:“新样制芦笙,吹来藉通语,脉脉明两心,对对小儿女,青林发新声,满山有明月,吹得群花开,不许群花歇”。如此种种,明清记载甚多,内容大同小异,不再一一枚举。

众人如醉如痴绕花树舞蹈三周之后,就开始分散表演著名的芦笙舞。有《上花坡》《鹞子翻身》《青蛙跳》《雄鸡斗》《金鸡拣米》《上前三步,退后三步》(疑为古代弓弩手操练之阵法)等等。场外或吹唢呐,或吹芦笙,或吹箫笛,或耍拳棒,或倒牛……各自为组,男欢女笑,笙歌如潮,舞姿似浪,整个一个节庆欢乐的场面。

夜幕降临,远到者带上糖果,就近寻一苗寨亲友借宿,附近苗寨热情款待远方宾客之后,“多讲”(小伙子)又吹奏笙笛,舞蹈起来,“多彩”(姑娘)随着节拍边歌边舞,老人却在一旁谈古叙旧,通宵达旦。

猜你喜欢

花树芦笙苗寨
岜沙芦笙节
西江千户苗寨
一只来自春天的鸟
你好,芦笙
谢雱绥宁少数民族村落油画写生作品选
神秘谷
西江苗寨
花树
苗寨小记
芦笙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