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助力“蛟龙”书写深海探测奇迹

2018-07-06赵一诺

北方人 2018年12期
关键词:哈尔滨工程大学潜水器蛟龙

文/赵一诺

“看到屏幕上出现第一个潜器位置点时,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我们的努力和坚持,也终于见到了成效,这是认识问题、磨练意志、促人成长的过程。”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道德讲堂之工匠精神的讲台上,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研究生导师郑翠娥分享着自己的经历。

2012年6月30日14时33分,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缓缓浮出水面,这也意味着“蛟龙”号成功完成了7000米级海试的全部试验,这是当时人类已知载人潜水最深的记录。“蛟龙”号的成功,是我国近年来在海洋探索、资源开发领域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在鲜花与掌声的背后,依靠的是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勇于创新的科研工作者,郑翠娥便是其中的一员。

近日,记者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见到郑翠娥时,她刚从海上做完试验回来,正在处理试验数据。她梳着干净利落的短发,桌面上摆放着厚厚的资料和书籍,郑翠娥研究的方向是水声定位技术,“跟陆地上不同的是,在海水特别是深海中,几乎看不见光,水声定位技术能够定位潜水器在水下的位置,有点类似于我们在陆地上使用的GPS。”看似腼腆的她,解释起自己的专业来却滔滔不绝。

郑翠娥出生于湖北武汉,2000年-2008年,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完成了本硕博学业。一个武汉妹子为什么来到哈尔滨?郑翠娥笑着说:“高考报志愿时觉得自己长大了,该出去闯一闯了,就选择了哈尔滨。”

在将近20年的学习和工作中,郑翠娥始终坚持在科研一线,在茫茫太平洋上看过日出日落的宏伟壮阔,也顶过40℃的高温在甲板上工作,经历过8级海况下的绝望无助,更体验过在船舱里日夜颠倒地处理试验数据。郑翠娥说:“工作的时候基本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女孩子。”

面对工作、孩子这些必选项,身为女性的郑翠娥的选择是牺牲个人生活,“我可以不逛街、不旅行,关键还是看个人付出”。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郑翠娥和她的团队克服了深海声传播路径弯曲、多径干扰严重、多源传感器数据时空不统一等诸多国际性的难题,实现深海远距离条件下稳定可靠的高精度水声定位。她先后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还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课题。

科研之外,她还是一名教师,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专业课程《声呐技术》和研究生课程《水下定位与导航》的主讲人,她用专业的精神为学生传授知识,解疑答难。治学严谨的她懂教育,更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体现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影响学生一生的正确世界观、价值观,能够转变传统教育思路及模式,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她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郑翠娥说,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科研问题需要攻克,“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实现万米级的水声定位,让我们的国家拥有能够完成全部海域探测的能力。”

猜你喜欢

哈尔滨工程大学潜水器蛟龙
蛟龙出海
海底蛟龙093A畅想
Research on Real Meaning of American Dream in Great Gatsby
蛟龙突击
《无人潜水器检验指南》将于2019年7月1日生效
Research on Uranium Mining
云露山上锁“蛟龙”
An Analysis of Mood System of Narrative Rock Song Lyrics and Its Interpersonal Fun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