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内涵、着力点与行动路径
2018-07-05徐玉成贾少华
徐玉成 贾少华
[摘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既是对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拓展和升华,也是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必须以构建卓越的师资队伍、明确专业發展特色、创新办学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国际化办学水平为着力点。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以专业建设为主线,打造一大批高水平的优质专业;围绕“双师”特色,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优质师资队伍;深化产教融合,加快高职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突出内涵建设,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对接,拓展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优质高职院校 内涵建设 专业 师资
[作者简介]徐玉成(1986- ),男,安徽安庆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贾少华(1960- ),男,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浙江 义乌 32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就业创业专项)“高职创业型大学建设探究——基于创业学院视角”(课题编号:Y201738105)和2018年度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转型升级策略研究——基于十周年建设经验”(课题编号:201800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6-0030-07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设200所左右的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近三年的行动计划取得了可喜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高职院校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优质高职院校的内涵理解不一致,出现了建设工作着力点、行动路径、工作步调难以协调统一的问题。为此,深入研究分析不同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优质高职院校内涵,在此基础上梳理各方主体都较为关注的高职院校建设着力点,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路径,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一、多视角下的优质高职院校内涵解析
高职院校办学的利益相关者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利益诉求,评价高职院校办学的视角和标准也不尽一致,因此,优质高职院校的内涵具有多重性和丰富性,优质高职院校评价标准理应多元化、多样化。只有在办学过程中满足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才算从整体上达到了“优质”的水平。
1.政府视角下的“优质高职院校”。政府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者,承担着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宏观管理的职能。就高职教育领域而言,政府最为关切的是高职院校办学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水平,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015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对“优质高职院校”的内涵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解读。通过对国家高职教育政策文件的梳理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办学是否适应了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否能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政府评价高职院校办学是否“优质”的首要标准。二是促进社会就业,为劳动者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政府开展的高职院校办学评估工作已持续了10多年,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印发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强作为高职院校办学优质的重要标准。可见,是否促进了社会就业,是政府评估高职院校办学是否优质的第二大标准。三是有利于国家政策贯彻落实,为国家战略服务。《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可见,高职院校是否能够为国家战略服务,也是政府评估高职院校办学是否优质的重要标准。
2.市场(行业、企业)视角下的优质高职院校。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以就业为导向”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原则,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随之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实际上,人力资源市场本是与高职院校办学联系最为紧密的社会领域,人力资源市场中的核心主体——行业企业则是与高职院校联系最为紧密的利益相关者。从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来看,前者是后者的发展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教育成果输出市场。尽管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能为企业创造巨大的价值,但其教育功能的发挥是有前提条件的,即只有在高职院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劳动者的工作水平时,高职教育才算有效;只有高职院校毕业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顺利转化成工作成果时,才能说行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源于高职教育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市场主体的行业企业关注的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是否与自身的用人需求相适应,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是否与企业的岗位工作要求相适应。总之,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是行业企业评价其办学是否优质的核心因素。
3.院校管理者视角下的“优质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管理者通常是耕耘于职教领域多年的资深专家和学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主体相比,高职院校管理者们往往对职业教育有着更为系统和专业的认知,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是高职院校管理者的工作追求。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持续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是院校管理者的重要使命。在这个意义上说,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高职院校就成为院校管理者的目标,也是他们评价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是否优质的最重要指标。所谓“国内一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认可度高,即高职院校拥有一个或者多个受到人力资源市场广泛认可和肯定的专业群,这些专业群的软硬件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都拥有较强的优势,足以形成高职院校的教育品牌。二是具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力。职业教育是一种实用型教育,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以外,还应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正是高职院校特别需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原因。只有一所高职院校拥有很强的专业技术研发应用能力以及教育能力,才能引领专业、行业的发展,具备强大的行业影响力。三是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可以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其所培养的人才在人力资源市场竞争中占有明显的优势。所谓“国际领先”,是指高职院校办学除在上述几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外,还应具有较高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4.师生视角下的“优质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是高职院校发展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教师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也是高职院校实现优质办学的受益者;学生既是高职院校存续的基础,也是高职教育成果的享受者。因此,高职院校办学是否达到了优质水平,也要看本校师生是否对学校各项办学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教师在评价高职院校办学工作时,往往更关注学校是否提供了优越的生活保障和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具体而言,教师眼中的“优质”高职院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给予了教师良好的专业发展机会和条件。优质高职院校应当贯彻践行终身教育理念,为教师创造职业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机会,并提供相应的条件,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二是高职院校给予了教师较为宽松的自主发展空间。每位高职院校教师基于自身的特质、兴趣、特长和意愿,所选择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晋升路径不尽相同。优质高职院校需要根据不同教师个体的具体情况,给予其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三是高职院校给予了教师具有行业竞争力的薪资待遇。优质高职院校应当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能够依据教师的教育贡献度给予其相匹配的薪资待遇。
高职院校学生最关心的通常是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和职业发展,因此在评价高职院校教育工作时,主要关注学校的教育質量。高质量的高职教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掌握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优质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应当得到人力资源市场的认可,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毕业后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获得良好的职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获得持久的职业成长。
二、推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着力点
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涵盖的工作内容也十分多样。推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院校管理者和师生等各方主体统一认识、共同努力,从总体上讲,建设优质高职院校有五大着力点:
1.明确专业特色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专业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载体,优质高职院校要提高办学水平,就必须把建设特色专业和办出专业特色作为高职院校办学工作的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和办出专业特色是专业建设的一体两面,其本质是根据院校自身的发展实际,通过差异化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导向来形成高职院校的教育品牌,其中又要以“办出专业特色”为专业建设的核心。专业建设要办出特色,必须明确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充分考虑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需求。市场需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动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工作理应围绕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展开,根据市场对特定人才以及紧缺人才的需求状况,来确定专业建设的前进方向。当前不少地方的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没有深入调研人力资源市场的现实需求,在专业设置上一味跟风模仿,导致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同质化问题突出。二是要深入研判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趋势。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从专业建设工作计划的制订到取得教育成效往往相隔数年,如果高职院校在部署专业建设工作前没有深入研究分析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结构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专业建设的靶向就会失准。因此,优质高职院校要办出专业特色,就必须深入研判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趋势,并依此指导特色专业的建设工作。三是充分关照到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历史传承。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其独特的建校背景、历史沿革和现实办学条件,这正是高职院校办出专业特色的现实基础。优质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应当立足于本校的办学实际,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校的办学优势,避免专业设置和建设的同质化,并在此基础上彰显专业特色。
2.构建卓越的师资队伍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石。作为优质高职院校,拥有一支卓越的师资队伍是基本条件。因此,推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就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卓越的师资队伍应当具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教师数量充足。尽管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已经对高职院校的师生比提出了明确要求,但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录取人数不断增加,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数量未能与招生规模保持同步,导致不少教师因为教学压力过大而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发展。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必须在师生比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教师数量,走精品化教学路线,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工作环境。二是教师结构合理。教师结构合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年龄结构合理,优质高职院校中教师群体应当是老、中、青相结合,形成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比例合理的完整人才梯队。二是专兼职结构合理,优质高职院校的教师群体应当既有数量充足的专职教师,也有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通过引进企业优秀技师、社会能工巧匠兼任院校的专业教师,能补足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短板。三是专业突出。专业突出是优秀师资的基本素质,优质高职院校的教师群体应当都具备较为突出的专业能力。高职教师的专业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水平高。教师应当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娴熟的教学技巧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二是专业知识深厚。教师应当具有精深且广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掌握专业发展的学术动态和前沿资讯。三是较强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是一种实用型教育,专业教师理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直接依靠自身的专业能力为社会提供服务,并且能够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
3.创新办学管理体制机制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教育取得跨越式大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高职教育领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步凸显,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新兴产业加速发展都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高职办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却没有完全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导致我国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因此,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必须把创新办学管理体制机制摆在突出位置,使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行业的实践发展相一致。创新高职院校的办学管理体制机制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第一,在宏观层面,要大力推进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改革。近年来,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头戏”。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全国高职教育的产教融合做出了具体的工作部署,可见国家推进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决心和力度。第二,在中观层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能动性,调整优化院校治理结构,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制度建设,通过建立现代化的院校治理体系和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突破传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瓶颈,适应职业教育现代化对办学体制机制提出的新要求。第三,在微观层面,高职院校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积极寻求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机会,创造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条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育人,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根本是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其主要内容包括人才服务、培训服务、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除了高职院校的基本社会服务职能以外,优质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还应当包括院校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科研水平,以各种形式和途径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经常性、具体性、服务性活动。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内涵丰富、覆盖面广、类型多样。凡是优质的高职院校,往往拥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质高职院校,也必须把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作为工作重点。
概括而言,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服务。高职院校除了常规的人才培养以外,还承担着向社会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的职能,这既是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其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二是技术服务。高职教育作为以实用型技术技能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类型,拥有较强的技术力量是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基本特征。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要促进高职院校技术成果的转化,为行业企业的技术升级注入动能,让高职院校的技术资源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既是高职院校實现优质办学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5.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是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为高职教育办学的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则为高职教育办学的国际化创造了优越的政策环境。在这样的形势下,高职院校建设更应当把握历史机遇,勇于探索创新,建立良好适应我国国情、高度契合行业发展、有效提升院校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化办学模式,以支撑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提高院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有其内在的逻辑和价值,其对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支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适应了国家经济战略转型的现实要求。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更加频繁,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这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拥有国际思维、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适时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正是适应国家经济战略转型的表现,也是提升院校自身国际影响力的最佳途径。二是满足了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本质是为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拓展空间。高职院校通过加强与境外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境内外人才要素的合理流动,为院校教师出国培训创造条件,有利于提升师资力量的国际化水平。同时,高职院校通过与境外的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可以有力地提高院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丰富高职院校的办学形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学生就业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
三、加快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行动路径
要加快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必须紧盯推动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五大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办法措施。在具体的行动路径方面,应当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1.以专业建设为主线,打造一大批高水平的优质专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质量决定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水平反映了高职院校的内生性发展能力,可以说,专业质量的优劣是衡量和体现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最重要标志。因此,加快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必须把建设一大批高水平优质专业作为重中之重。第一,高职院校要慎重选择专业。一方面,高职院校管理者要更新办学理念,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工作,把建设高水平专业作为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突破口,同时要注重专业建设思维的前瞻性,对专业建设进行科学、合理、准确的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水平专业的建设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管理者要深入调研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状况,与行业企业的资深人士深入交流,充分掌握行业动态和专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在此基础上选对专业,重点建设产业需求前景好、专业教育条件优越、行业影响力大的专业。第二,高职院校要加大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为办出高水平专业、办出专业特色提供物质保障。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提升办学的开放性,通过贯彻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提供多种类型的社会服务来拓宽办学资金、教育资源的筹集渠道,优化专业建设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教育资源投入方面应当有所侧重,应加大对优质专业和特色专业的支持力度,持续强化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的软硬件支持。第三,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办出专业特色的工作要求。教学管理制度是专业建设工作的执行框架,要办出专业特色,就需要有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来匹配。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确定专业建设责任人,为办出专业特色提供组织保障;另一方面要建立专业特色项目管理制度,通过重点调控和专项支持,促进专业特色的快速形成和持续强化。
2.围绕“双师”特色,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优质师资队伍。建设优质高职院校,必须把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水平。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打造,有赖于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夯实师资队伍建设基础;二是要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在夯实师资队伍建设基础方面,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资源投入力度,创新人事聘用和管理制度,充实专业教师力量,确保院校的师生比高于教育部规定的基准线。其次,高职院校要着力优化教师队伍的人才结构,如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专兼职结构等,逐步建设错落有致的教师人才梯队,充分发挥师资队伍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
在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方面,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双师”特色,创新教师管理模式和培养机制,为实现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目标提供支撑。为此,首先,高职院校要积极与政府部门协调沟通,明确“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制定出规范“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标准、流程和细则,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后续建设工作奠定基础。其次,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培养制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拓展本校教师接受职业再教育的渠道,为每位有培训需求的教师创造进修深造的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优先选拔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进行脱产实训,通过强化优秀教师群体的实践能力,培育出一支综合素质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后,高职院校要健全兼职教师的聘用机制。高职院校应加大高技能和多类别兼职教师的引进力度,完善兼职教师聘任机制,从外部渠道补充“双师型”教师力量。
3.深化产教融合,加快高职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程度明显加深。加快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必须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第一,高职院校要切实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深化专业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融合。高职院校要彻底摒弃传统的“关起门来”办学的做法,积极联系市场和企业,吸引行业组织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优势,按照行业企业的岗位标准制定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适切性、针对性。第二,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协同配合,共同搭建技术研发平台,共享科研成果,推动科研与技术的融合。高职院校要调整办学思路,积极整合院校与企业的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科研优勢,承接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合作。第三,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加强协调沟通,共同建立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机制。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是一项牵涉面广、涉及多元主体的工作,为规范各方主体在合作中的行为,充分调动各方主体的合作积极性,有必要建立产教融合质量评价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和企业应当抽调骨干人员,联合组成产教融合内部质量评价委员会,重点考查各方主体在职责履行、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另一方面,要引入行业组织等第三方专业机构,建立起产教融合外部质量评价机制,重点对产教融合是否符合行业产业发展等进行检查和评价,并及时反馈和修正。
4.突出内涵建设,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优质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当解放思想、面向全国,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突出内涵建设,强化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高综合办学水平。第一,优质高职院校要提高政治觉悟,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作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迈入“新常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优质高职院校应当以更大的勇气、更开阔的视野、立足全局的思维看待和理解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乃至可持续发展,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投身国家战略的实施,对同类院校形成示范和引领效应,带动整个高职教育战线的全面发展。第二,高职院校要创新和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提供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供给资源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机制不完善,教师群体的社会服务积极性不高。优质高职院校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就必须创新和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充分激发教师群体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能动性。高职院校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通过调整部门考评、教师个人绩效考评、职称晋升考评的指标和方法,将社会服务纳入考评范围,进而调动教师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5.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对接,拓展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就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之一。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大背景下,语言与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最为紧缺的人才类型。培养学有专长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强项,要加强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就要大力推动高职院校办学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对接,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进提供人才队伍支撑,并借势拓展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第一,高职院校管理者要放眼世界,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推动高职院校的转型发展。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创造的良好政策环境,加大与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办学力度,主动接轨国际标准,积极交流办学经验,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成果。另一方面,要与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共建教育资源库,将国际化维度融入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日常教学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体系,使学生具备国际性的竞争力。第二,高职院校要努力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广度。高职院校要着力打造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专业,培育留学品牌,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学子来华留学。同时,高职院校还要依托自身的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对外职业培训服务,输出高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为持续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檀祝平,杨劲松,胡彩霞.“面向未来”:高职优质校建设的逻辑起点[J].职教论坛,2018(1).
[2]陈诗慧,张连绪.“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职业教育转型与升级[J].现代教育管理,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