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情景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2018-07-05和安宁
和安宁
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也指出:“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他们都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据此,广大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内在的学习动力,另一方面锻炼、提高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具体运用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和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来说,学习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小学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动画片中的主人公、神话故事里的人物等。因此,很多老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孙悟空、猪八戒、海绵宝宝、喜洋洋等形象作为教学载体,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有趣、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由对问题的自然想法开始探索,发挥情景的浸润功能,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时,有的老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口渴难忍,唐僧让八戒化缘解渴,不大一会儿,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唐僧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分,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一听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真奇怪,好像没多吃哦”。大家听了都笑了,而八戒还是莫名其妙。这时,教师停止故事的播放,问:“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你们就知道了。”将数学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之中,激活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情景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究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一起。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形象思维活跃,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因此也可以运用视频、音频等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也可以通过猜谜语、做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又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
生活化问题情境所创设的内容在保证趣味性的同时,应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和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如教学《旅游中的数学》一课时,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孙悟空要到云南旅游,想邀请同学们给他们当导游”。事实上,孙悟空是学生熟知的神话人物,他是上天入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齐天大圣”,需要人给他当导游吗?显然,这个情景不符合学生对孙悟空的固有认识。还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小狗应该是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这种不符合生活常识的杜撰情景,不但没有达到情景创设的目的,而且给教学活动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不但要符合人们的生活常识,而且还要符合科学规律、思维规律、法律法规、社会公序良俗,这样不但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所学数学知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发挥了数学课的育人功能,将教书与育人完美结合。
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是为了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找到数学的原型,进而提炼到数学的本质,或是在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并非每一节课都要为了课堂上有情境而创设情境。例如,在《20以内口算加法》教学中,有的教师用课件呈现的“美丽的森林”场景,并提问:“同学们,美丽的大森林里都有些什么呀?”学生热情高涨,稍作观察便纷纷发言:“高大的树木,鲜艳的花朵!蘑菇、小乌龟、小白兔……”教师趁机追问:“看到小乌龟和小白兔,你们想到了哪个故事?”并在学生说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后指出:“今天,它们又将进行一次打靶比赛!大家猜猜谁会赢,并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加油。”结果课堂上加油声一片,而“口算加法”只有在“打靶结束,统计环数”时稍有涉及。这样的情景创设,课堂是熱闹的,画面是美丽的,教学却淡化了数学的本质内容,显然是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