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渔耕文化名村
2018-07-05王龙华
王龙华
神奇的内海岛屿
竹江岛是虎地,也是浮地。小岛东高西低,远望似猛虎卧江;潮涨老虎起立,潮退猛虎卧江而息。史上经历无数大潮、台风和海啸,从不见海水倒灌小岛,岛上居民生活几乎不受影响。因此,虎地与浮地之传说深入人心。
竹江“汐路桥”天下称奇。它建于清嘉庆16年,全长3.6公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国最长海埕石板路。石板路宛如长蛇蜿蜒盘旋在滩涂之上,途径7条海港,建有7座石桥。石路桥潮涨没于水中,成了海底铁轨;潮落露出水面供行人行走,出没全受潮汐影响,故称之为“汐路桥”。
竹江“锣鼓井”闻名遐迩。据《福建省志》和《霞浦县志》记载,明永乐年间,竹江郑姓人家在家门口挖了两口井,相距不足2米,久旱不干涸。扔石头于井中,上井响锣声,下井响鼓声,因此得名“锣鼓井”。
岛上文物古迹众多。前、后两座天后宫风格迥异,但都富丽堂皇;36口明清古井各有各的故事;明嘉靖年间所建古堡依然屹立山腰;独具特色的海岛古民居也是竹江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厚重的人文历史
相传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朱熹,于庆元5年(1199年)游历霞浦长春镇武曲村。一日,他登高远眺,只见万顷碧波之中,一座其状如虎、其势不凡的小岛静卧洋中。于是,他将这洋取名为东虎洋;那座宝岛就是现在的竹江岛。
“妈祖走水”是竹江岛上沿袭600余年的传统信俗活动。竹江人信仰妈祖由来已久,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七日,岛上居民便要举办隆重的庆典活动来纪念这位海上女神、天上圣母。在闽东众多妈祖文化中,竹江岛的妈祖走水活动最具地方特色,成了闽东妈祖文化的典型代表。
竹江岛是著名的抗倭前沿阵地。明嘉靖年间,岛上居民为阻止倭寇侵挠,进行了长期抗争。在一次战役中,与官兵并肩作战,里应外合,共同剿灭倭寇。为此,岛上居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居民死伤五百余人。竹江岛是个具有光荣历史的宝岛!
古老的渔耕文化
早在几百年前,竹江村的先民就发明了流刺网捕捞马鲛鱼的生产技术。这项先进的捕捞技术,在福建沿海至今尚无人能出其右。
竹江先民发明了海蛎养殖技术。明成化年间,岛上居民用深海牡蛎壳放置滩涂之上,期待来年长出海蛎。先民用山上竹竿为篱笆将海蛎围住,不料翌年竹竿长满海蛎。于是,竹竿扦插养殖海蛎技艺被掌握。
此外,种鲶割鲶、排罾网鱼、打塔捕鱼、蟹舍囚鲟、滩涂溜板、角锄章鱼、滩涂钓鱼等古老渔耕劳作方式外人皆闻所未闻。
全新的摄影视角
竹江岛上民风淳朴,是一个尚未开发的摄影处女地。登上这座小岛,目之所及,原生态的渔耕劳作场景尽收眼底。
站在小岛之巅,四周水墨画卷一览无余。无论是穿梭往来的竹筏小舟,还是线条优美的竹竿帆影, 都令人流连忘返。
岛上摄影不分四季,不论潮水,360度无死角。凌晨可以在摄影平台或者小船上拍摄海上日出;傍晚时分可以无遮挡地拍落日晚霞;夜里还可以在山上拍摄星轨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