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018-07-05张长林杜若菲
张长林 杜若菲
明确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内容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
小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习惯有:有礼貌,与人见面要积极问好;诚实守信,尊重他人;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合不随地吐痰;讲究卫生,热爱劳动;在家中尊重父母,不随意顶撞父母,不胡闹,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认真学习,承担责任。
学校的具体教育内容
学校要求孩子们上课时认真听讲,在课堂上认真思考,不擅自走动,不交头接耳。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认真完成,不抄袭、不乱写;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自觉复习等。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理论依据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其执行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真正为我们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培养孩子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的同时,应该注重行為的引导和情境的创设,避免向孩子进行强制和生硬的灌输,那样的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实践教育的理论
小学的养成教育偏向于教师拿着书本干巴巴地说教,偏离孩子的实际生活。孩子毕竟是社会的生物,不是一个生活于书本童话中的花朵,枯燥的口头教育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真正塑造孩子的行为习惯,教师就必须在现实生活中从小事做起,身体力行,时时刻刻引导孩子。孩子天性好动好玩,简单的说教难以走入孩子的内心,甚至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生活影响教育的理论
有研究表明,父母是孩子学习启蒙中的第一榜样,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风的重要性,拥有一个良好的家风能让孩子的德育事半功倍。清朝时期,曾国藩就曾以家风严谨著称,他的家族历经数代而不衰,这和一股强有力的家风息息相关;梁启超的家族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此可见父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重要性。
德育实践活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
在日常生活中体现道德教育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同时,应该注重以实践为根本,毕竟行为才是体现道德教育的载体。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见到教师、家长要问好,和同学们要友好相处,在家要多体谅父母等等,在实践中贯彻德育,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这些事情衍化为一种终身习惯,学生也可以在这些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逐渐地成长为家长和教师理想中的模样。另外,学生在践行德育行为时会受到他人的鼓励,这样一来,学生的内心就会受到激励,从心底更愿意做这件事情,如此一个良性循环,怎能不促进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呢?
在反复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坚持进行某一种活动持续21天以后,就会成为一种习惯。简单来说,要想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韩愈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精,毁于随。”其大意已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要坚持。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这样,只有坚持不断地付诸行动,才能强化记忆。
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方式
从行为引导小事做起
孩子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家长和教师要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例如在对孩子进行公共教育的时候,要用具体的行为去引导孩子。比如,在公共场合发现有被别人丢弃在地上的垃圾时,家长或教师可以立马捡起来,并借此机会来教育孩子们。对于教师来说,如发现班级地面上有垃圾,教师可以带头捡起垃圾。在这种羊群效应之下,孩子们就会自觉地捡起垃圾。在这种榜样的带领下,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抓住关键时机进行教育
孩子的道德素养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育要从幼年抓起,孩童时代的孩子还是一张白纸,一切都等待着教师和家长去勾画,这个时候孩子的性格可塑性较强,教师和家长要注重该时期的培养,否则一旦错过,终身难补。
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
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首先要持之以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教师需常抓不懈,要有耐性。其次是帮助学生端正态度、规范行为、注重德行、树立信心。教育要讲究方法,对学生讲清道理,让其反复训练,进行自我约束,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争做小宣传员,教师应多给予适时的鼓励和赞扬,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最后,习惯的养成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设法增强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一种愉快的活动过程。
结语
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要从小抓起,抓住关键时期。其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行为引导,而不是强硬的说教。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地总结自己在教学方面的得失与经验,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地发展创新,紧紧地跟随时代的步伐,以更加吸引学生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成为学生人生路上永远的启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