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通感 丰富审美体验
2018-07-05殷晓琴范颖
殷晓琴 范颖
通感,从心理学上讲,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的心理过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艺术的各门类之间由于存在着共同规律、共同审美特征所激起的艺术通感。在音乐审美活动中,艺术通感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相互转换的结果。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借用通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多个维度调动学生参与多种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让儿童逐步获得主动体验音乐、感悟音乐的审美能力。现选取苏少版第四册第七单元音乐欣赏课《小猫的圆舞曲》几个教学片段进行具体分析。
巧用音乐故事,丰润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还在于它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课前音乐故事的铺垫,充分利用孩子对小动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感受速度、力度等不同音乐要素所描写的不同的音乐形象,学生很快进入到音乐作品营造的情境当中。
片段一:一开始,我让孩子们听了一个有关小貓的音乐故事《弹钢琴的小猫》,边听边思考:这段音乐故事描写的是哪个小动物?边听边展开自己的想象,音乐从速度、力度的变化描写了小动物什么样的心情?听故事是孩子们喜欢的,听音乐故事更是让音乐课具有了浓浓的音乐味。我曾听过很多关于表现动物的音乐课,为了调节气氛,很多教师上来就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孩子们大声地喊道:“喜欢。”教师问:“都喜欢哪些动物呢?”孩子们一听到说动物,五花八门,什么动物都有,野生的家养的,都是他们特别喜欢的动物,孩子们非常兴奋,课一开始就难以控制,在后面孩子们怎么能安静地听音乐呢?孩子们安静地听完音乐故事后,他们的感受是这样的:学生1:“音乐的速度突然慢了,力度突然加强了,可能是小动物受到惊吓,可能是摔倒了。”学生2:“当我听到非常优美的那段音乐时,我仿佛看到了一只非常悠闲的小猫,它晒着太阳,还喝着咖啡……”(教室哄堂大笑)
巧用视频、图谱,升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在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有听觉活动,更要有视觉活动,并努力使两个系统的感觉转化渗透获得音乐的综合美感,使审美感受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这一教学方法很好地避免了音乐欣赏的单调、枯燥。
片段二:感知圆舞曲
在初步感知圆舞曲,体验音乐三拍子特点时,我没有过多讲解什么是三拍子、三拍强弱规律等,先通过两幅图,让孩子们感受这两幅图更配这段音乐,在图谱的帮助下,孩子们很快地找到了圆舞曲的音乐特点。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段作曲家为动物创作的音乐,听一听,你觉得这段音乐里,它们又在干什么呢?老师这儿有两幅图,我们再来听一次,你觉得这两幅图,哪一幅更适合这段音乐呢?”
学生1:“我觉得第一幅图更配,这段音乐给我一种旋转的感觉。”学生2:“我也认为是第一幅图更配,听了这段音乐我想转圈。”
教师总结:“原来,小动物们正在旋转、打圈,它们在跳着圆舞曲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片段三:体验圆舞曲
1.播放视频(视频由孩子示范并作讲解)。
2.男女生模仿小王子小公主学跳圆舞曲。
3.欣赏华尔兹舞蹈片段。
4.聆听《小猫的圆舞曲》,师生一起画一画图形谱。
在欣赏《小猫的圆舞曲》教学中,对于三部曲式的讲解,图形谱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将对音乐进行过程中节拍、节奏、旋律的听觉感受转化为或弯或直或连线或跳的不同线条,用不同的排列顺序让学生自己在聆听中画下来,再由教师归纳,再次聆听时乐曲的音乐形象和结构便一目了然。
巧用体态律动,提升学生音乐思维能力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他们强调“参与是学习音乐最好的途径”,必须启发学习者进入乐曲的情感中去,把乐曲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以培养学习者细腻的情感,激发其想象力。 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听辨并记住音乐主题,我采用听、唱、跳、奏多种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音乐中。
片段四:分段聆听《小猫的圆舞曲》
聆听主题音乐
教师:“我们一起来欣赏音乐的第一部分,音乐中有一个特别的猫叫声,当你听到猫叫声时,请你用动作告诉大家。”
唱主题音乐
出示图谱,师生接唱,关注音乐主题中的“特殊”猫叫声。
跳主题音乐
师生边唱边跳前面所学的圆舞曲。
片段五:分工合作完整演绎全曲
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音乐,通过分工、合作、再分工、再合作,完整聆听并演绎了整首乐曲,乐曲的旋律特点、乐曲的曲式结构在孩子们的表演中清晰展现,充分提升了学生音乐思维能力。
整堂课中教师基本没有讲解、分析,完全是靠学生的听觉体验在一次次听的过程中享受音乐的愉悦。音乐不但要用耳朵听,用头脑思考,用心灵感应,调动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来共同感受、体验和参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