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问” 有效理答
2018-07-05罗有斌
罗有斌
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课堂问答包括发问(教师提问)、候答(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时教师的等待)、叫答(教师指名某位学生或小组回答问题)、理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应),这四个环节是前后连接的。所以,理答既是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评价。
追问,清晰思路
有时候,小学生能运用方法解决问题,却不能提炼方法。教师常追问他:“你是怎样想的?”然而,学生由于表达能力的缺乏或者思路不清晰,往往表达不清,一时语塞。在课堂中,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应对学生的回答中的关键点进行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片段一】(5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课件播放视频。
教师:他遇到了什么困难?
学生:“三五十五”不会背。
教师:谁来帮帮他?怎样才能记住“三五十五”。
学生:可以用5+5+5=15。
教师:嗯,除了用我们学过的加法来计算,还有不同方法吗?
学生:用10+5=15。
教师:你这里的10是怎么得来的?
学生:就是“二五一十”,再加上一个五,就是“十五”。
教师:也就是说可以联系上面一句口诀,比“二五一十”再多一个五,就得到了“三五十五”是吗?
学生:是的。
教师:你真了不起,能联系上一句口诀。
学生在回答用10+5=15来记住“三五十五”之后,教师如果问“你是怎样想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想问的点到底是什么,也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因为范围太广。这位教师针对关键点提问“10是怎么得来的”,引出可以联系上面一句口诀这一方法。教师的这一问,帮助学生梳理了思路,也帮助学生理解了方法。
探问,分解问题
低年级学生刚接触数学,对数学的很多规范不是很清楚,如看图要看什么,从哪个方向看,回答的时候叙述顺序混乱或者词不达意。因此,教师放手让学生了解图片中的数学信息,需要耐心倾听,帮助学生确定回答问题的方向,比如:词汇的提醒、范围的规划、从左边看、从右上角观察。低年级学生本身知识欠缺,教师的问题有时候模糊,或有一定难度。这时,可以在学生回答之后进行有效理答,把问题进行分解,使学生换一个思路接近答案。
【片段二】(轴对称图形)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蝴蝶、蜜蜂、蜻蜓三张图片让学生观察。
教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甲:它们都是动物。
学生乙:它们都有翅膀。
教师:它们左右两边翅膀的形状、大小、长短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甲:都是一样的。
学生乙:它们的翅膀都是对称的。
在这节课中,教师的问题范围太广,学生的回答往往与教师的预想有着很大差距,很可能面对一个问题,就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正确方向。这位教师在学生回答后,用有效理答及时补救,学生回答“蝴蝶、蜜蜂、蜻蜓都有翅膀”时,教师抓住机会,进行探问:“它们左右两边翅膀的形状、大小、长短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的注意力立即集中在对三只昆虫翅膀的观察上。
转问,方法多样
在数学教学中,当教师提问,学生的回答无效时,教师可以问:“还有其他想法吗?”把问题引到另外一个学生身上,化解尴尬。当对一个问题的想法不止一种时,教师可以问“还有补充吗”“还有别的想法吗”,让其他有想法的学生回答,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使题目解决的方法多样化。
反問,理解错误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讲解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练习题时,我创设了情境:有4盘苹果,前3盘每盘有4个苹果,最后一盘有2个苹果,问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在汇报交流中,学生回答:“4×4+2=18(个)。”教师问:“4×4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有4个盘子,每盘有4个苹果。”教师反问:“是4个盘子,每盘都有4个苹果吗?”学生意识到问题的错误:“哦,不是,是前3个盘子,每盘有4个苹果。”“所以算式应该是什么?”学生回答:“3×4+2。”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没有直接说出学生列式计算的错误,而是通过反问,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自己列的算式与情境内容不符,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
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读懂学生的语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理答。课堂理答是一门艺术,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当运用理答技术,学会反思自己在理答行为中做得好的地方和做得不好的地方。做得好的,继续保持;做得不好的,思考如何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