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古道今铜鉴湖

2018-07-05龚玉和

杭州 2018年19期
关键词:南江莼菜金牛

我们一行人到访上泗双浦镇,车到周浦乡的铜鉴湖村时,只见村前有两棵香樟,高大蔽荫,郁郁葱葱,不由停车留步观赏。

铜鉴湖村,古称“淳桥”(《咸淳临安志》载:“定乡地名中最有古意者,曰淳桥,为杭富驿道要冲。”)清代《定乡小识》也有:“淳桥在虎头山下,淳桥庵前,桥自宋有之。”(今之江度假区古称“定乡”)

不言而喻,淳桥有桥,因名之。于是,我们向路旁站着的一位长者打探:“听说这里有桥,叫淳桥,不知在什么地方?”

对方楞了好一会儿,才说:“桥老早拆掉了,你们问那座老桥干什么?”当得知我们到铜鉴湖考察旅游资源,大喜道:“古桥就在这里,我小时还有,现在就剩下这二棵树了。”

又说:“这二棵樟树还有一段故事,听前辈说,桥后原有一个寺院,称古淳寺,寺中有个德高望重的老僧,当过乾隆皇帝儿时的师傅。乾隆登基后,为报师恩,在桥前立了块石碑,上书‘官员途径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还在桥边亲栽香樟三棵。只是年代久远,现在只剩两棵了。”我们若有所悟,二棵树还真不寻常!

众人举目望去,村后有座小山,树木葱笼,长者又说,听说定乡(上泗古称“定乡”)的云泉山宛若猛虎,延伸至此,成为虎头,虎头山由此得名。

张道著《定乡小识》载,他的先祖原是“宋末三杰”之一的张世杰(另外二杰是文天祥、陆秀夫)。宋亡后,为避元蒙追捕,隐姓埋名,隐居云泉山,直到明初才移居到平原地区(今张家村)。

众人登上虎头山,极目远眺,果见青山巍巍,云雾缠绕,远眺钱塘江,宛若银带飘洒天际,与昙山、虎头山遥相呼应,两山之间便是明镜般一池秀水(铜鉴湖),山水相映,屋宇错落,别有情趣。

不难想见,古人笔下之铜鉴湖,一个富饶秀丽的世外桃源。

宋明时期,不仅风光秀丽,而且物产丰富、渔歌樵唱、菱芡秋莼、红树青林、境绝幽旷,百姓安居乐业,一方胜地也。只是到了清季,才渐渐衰落,雨霜风汀,游人罕至,沦为穷村僻陇。

大家漫步湖岸,果有几分“人在岸上行,山在湖中游”之感。

山水之间,灵气幽幽,不由心旷神怡,浮想连翩。实际上,今天铜鉴湖虽说鲜为人知,古时却是一个与西湖齐名的大湖泊。

铜鉴湖,古称金牛湖,据《定乡小识》载:“春时湖水漫涨,弥望数里,湖中有金牛,古人尝见金牛映宝云泉,照耀流金,神化莫测,称之金牛湖、明圣湖。”

4)社会效益。套管气回收系统避免井场可燃气体造成的不安全因素;同时,也避免了不法分子盗用天然气的事故。

同行有人说:“西湖称‘金牛湖’,怎说铜鉴湖成了金牛湖呢?”莫非后人讹传,北魏地理学家鹂道元著《水经注》,渐江条(浙江古称“渐江”)有:“钱唐县南江侧有明圣湖。父老相传,湖中有金牛,古人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

古人的“明圣湖”位置在钱唐县的“县治南江侧”。

那么,古钱唐县治又在何方呢?

宋《太平御览》说:“昔(钱塘)县境逼近江流,在灵隐山下。”

秦汉时,钱唐县治在五云山麓的徐村、梵村。

可见“县南江侧”决非西湖,而是铜鉴湖了。

据传,每到风起云涌之时,湖中有金牛现身,乃大吉大利之兆也!钱塘百姓,五谷登丰多赖金牛佑护之故。

刚坐定,菜就上来了,乃是铜鉴湖名产“西湖莼菜羹”。

有人开腔道:“不是说西湖莼菜,怎成了铜鉴湖名产?”

懂行者道:“其实,西湖早就没有莼菜了,钱塘盛行莼菜,西湖所产无多,皆由周边乡镇贩往。”

东道主又说:“淳桥盛产莼菜,早年全村70%以上村民种植莼菜。文革时,村民不知莼菜的价值,满湖莼菜,竟然拿来喂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村里才与外贸公司合资办莼菜厂,销往海外。年收入居然高达百万元,早年许多村民就是靠莼菜发家的。”

又说:“铜鉴湖自北面南,流进古淳寺前的奄头池,人称‘北水南归’,水域不大,有东、西二闸。近年来,云泉与仁桥两村合并,更名铜鉴湖村,才使得西湖莼菜原产地铜鉴湖有了地名标记。”

有人听了,便问:“为啥叫铜鉴湖,莫非产铜?”

东道主又说,上一代人传下来的故事,古代淳桥村住着一位乡绅,人称洪员外。一日,员外寿辰,宾客纷至沓来。厨师在做菜,发现水缸边有一支粗壮大笋,想砍掉炒菜,一刀下去,竟然是一个龙角,痛得那条龙上串下翻,一时间,洪水泛滥,白浪滚滚,庄园顿时成了湖泊,人称“龙卷湖”,后人讹成铜鉴湖,淳桥也改称“仁桥”了。

岁月流逝,铜鉴湖早就不复旧貌,只是一个大水塘。近年来,政府计划投入二百多亿,扩大湖面,挖掘文化遗存。今年5月9日,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铜鉴湖防治排涝调蓄工程项目建议书,将恢复湖面1.35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西湖的五分之一。

不久的将来,铜鉴湖有望成为与西湖比邻的旅游胜地,一个集茶、水、洞、岭、田为一体的乡村公园。

猜你喜欢

南江莼菜金牛
墨韵书香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绿色”的莼菜
南江才措的诗
金牛计
金牛客
太湖莼菜
莼菜
你有奇怪的超能力吗?
金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