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村“蝶变”
2018-07-05刘清荣余忠阳汪琼
□ 本刊记者 刘清荣 余忠阳 汪琼 文 /图
万安县潞田镇的东村是个远近闻名的村庄,它的闻名不仅因为这个村庄曾经被万安县委组织部评定为“落后党支部”、“空壳村”,更因为这个村庄如今“蝶变”成为“党建+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村、乡村旅游村、乡风文明村。
万安县东村何首乌产业扶贫基地
“蝶变”一:从“空壳村”到“何首乌第一村”
东村坐落在105国道旁边,辖8个村小组,共198户920人,被列为“十三五”贫困村。198户中有30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如今有26户脱贫,剩下4户11人由政府兜底保障。
这里曾经是个“空壳村”,经济落后产业单一。清一色的水稻,基本没有经济作物;村民外出打工,难觅青年人的踪影。村党支部书记郭益煌告诉记者,为摘掉这顶极不光彩的“空壳村”的帽子,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东村多措并举,立体高效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争取广东客商投资新建了东村何首乌加工厂,种上了600多亩名贵中药材何首乌,并成立康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模式,让贫困户以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方式入股享受分红。同时,基地优先聘请贫困户打工,以增加其工资性收入。此举可为全村贫困户和村集体增加纯收入420多万元,东村也由此获得了“何首乌第一村”的美誉。东村党支部被吉安市委评为“党建+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先进典型。
“蝶变”二:从“脏乱差村”到“乡村旅游村”
万安县东村村街上村庄整治后新貌
万安县东村村街上村庄整治后新貌
东村何首乌基地贫困户一边分拣打捆何首乌一边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
走进东村,村容整洁干净,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村道旁的鲜花争相绽放,古柏、古樟、古屋,展现着东村的历史以及文化厚韵。可这里曾经却是个“脏乱差村”,村容落败设施简陋。驻村第一书记陈晖感概地告诉记者,原先,这栋房子在内的老街道具有历史意义的8栋房子破败不堪,村里危旧房屋也不少,虽然东村素有“花架108口塘”之称,几十年来,杂草丛生、塘泥充岸,环村道路也是泥巴路,下雨天道路泥泞难行。为此,村两委充分发挥党员与干部的带头作用,以攻克“拆危旧”难题;继而,在接通地气的前提下,放开视野着力于“改造与建新”的品位。一是拆除危旧土坯房,势如破竹。党员与干部先拆,帮扶工作队和村组干部以及理事会同步入户做动员,由易而难,不断推进。二是以旧改旧,还原老街盛景。对老街道具有历史意义又有保护价值的主附房、阁楼等进行了墙体、坡顶、门窗等全面改造,保护了村庄文脉。三是整治池塘,重现碧水清流。通过塘底铺旧砖、塘壁抹三合泥的施工,如今水澈见底、碧波粼粼。四是改善出行环境。新建环村道路,拓宽村内主干道,新建入户路。五是积极争取项目,以期成为乡村旅游点。在县委县政府高位推动下,今已立项“东村旅游村”,建设图纸正在设计中。
“蝶变”三:从“麻将村”到文明村
在一片田地旁,记者见到五六个中年妇女正在有说有笑地分拣打捆着何首乌苗,郭益煌告诉记者,这几个妇女原先可是村里的“麻将能手”。记者为此打趣地问道,没时间打牌了吧,几个妇女争先回答挣钱都忙不赢。东村曾经是个“民风好争斗”,俗陋民穷的小村庄。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这里民风败落,纠纷内斗时有发生;村民游手好闲,赌牌成群。近几年,乘着脱贫攻坚这股强劲的东风,鼎新革故,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轮驱动,整邪风与拔穷根齐头并进,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个个都忙生产、忙劳动、忙脱贫致富,吹拂在村中的是一股股文明的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