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邓中夏农民观的研究综述

2018-07-04陈丽

世纪桥 2018年3期
关键词:邓中夏研究

陈丽

【摘 要】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农民问题始终无法回避。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他在党的早期革命中很早地就关注到中国的农民问题,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农民观。

【关键词】邓中夏;农民观;研究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03-0095-02

邓中夏在党的早期革命中很早就关注到了农民及其问题,其农民观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近年来,研究邓中夏的农民观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学者们主要围绕着其形成的背景和条件、主要内容、对其进行评价及与毛泽东农民观的关系等这些方面展开了研究和探讨。通过对邓中夏农民觀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利于不断拓宽对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不断推动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一、 关于邓中夏农民观形成的背景和条件的研究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P.284)邓中夏的农民观不是“发明”而来的,而是基于一定的现实背景和条件形成的。学者们对此主要从主客体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的。

客体层面上,关志钢和关敏两位学者认为首先是中国当时的特殊国情的需要;其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特别是扶助农工政策的确定,为其创造了条件;再次,五卅运动的爆发和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它的产生。[2](P.28-32)而主体层面上,大多学者一致认为其形成是基于邓中夏的亲身经历、长期调查实践、革命实践和自身不懈努力探索的结果。

二、 关于邓中夏农民观主要内容的研究

邓中夏农民观的主要内容的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学者们从不同方面透析了邓中夏农民观的主要内容,归纳起来如下:

第一,关于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范忠程学者认为邓中夏较早就认识到农民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农民是中国经济的基础,是基本的社会生产力和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是“国民革命”中“最有实力的民众”。[3](P.227-229)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吴雄学者认为邓中夏在强调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更进一步地提出农民具有革命的可能与要求。此外邓中夏还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农民具有革命的可能,农民是“中国革命主力的三个群众”之一。[4](P.24-27)

第二,关于开展农民运动的策略原则和方针。杨军学者对此研究比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关于怎样发动农民参加国民革命,邓中夏明确指出一定要从农民运动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宜采用“共产革命”的口号,只能用“限租”、“限田”,“推翻贪官劣绅”“打倒军阀”,“抵制洋货”,“实行国民革命”等口号,应把他们发动和组织起来。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同经济工作相结合。并指出在领导农民运动中应加强宣传与教育、建立农民组织,组织农会、开展经济斗争、必须要防止“左派的幼稚病”、并建立农民武装的策略原则和方针。[3](P.220-222)

第三,关于工农联盟。尹灵芝学者指出,邓中夏同志总结了我国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深刻认识到建立工农联盟思想的重要性。中国的国民革命必须得到农民群众的同情和拥护,方能成功;工人阶级要取得革命胜利,非联合农民不可;同时,建立工农联盟也是实现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掌握领导权的基础。[6](P.51-55)

第四,关于土地革命。学者杨军认为邓中夏对农民问题的正确认识奠定了土地革命斗争的思想基础,指出邓中夏是党提出和实行武装反抗国民党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重要策划者和领导人之一。邓中夏领导发动农民暴动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作为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的机关。同时,还指出邓中夏提出和规定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路线、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法。[5](P.224-235)

三、 评价邓中夏的农民观的研究

学术界对邓中夏的农民观的评价主要是从正反两个方面以及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展开的。王健学者主要在理论层面阐述了其三大突出贡献。即凸显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发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先声、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内容基础。[7](P.36-38)柳礼泉和吴雄学者则较为侧重于实践层面指出邓中夏指明了当时农民斗争的前进方向,推动了农民运动的大力开展,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8](P.18-22)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王珊妹学者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还敏锐地指出邓中夏农民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认为其还处于低级阶段,由于中国各地区和环境差异较大,农民群体数量众多,农民阶级内部的区别较大,邓中夏对此还缺乏成熟的认识。[9](P.50-51)

四、 关于邓中夏农民观与毛泽东农民观之间关系的研究

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笔者想首先说明一下这里所指的毛泽东的农民观,更侧重于毛泽东思想中论述农民问题的理论观点。关于邓中夏农民观与毛泽东农民观之间的关系,学术界都一致地认为邓中夏的农民观是毛泽东农民观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王礼洲学者指出毛泽东吸取了邓中夏农民观中的精华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更加完整全面的农民观,是丰富和发展了邓中夏的农民观。[10](P.7-8)彭辉艳学者指出邓中夏关于农民问题的认识、论述及实际过程中的总结的经验,为毛泽东农民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借鉴,是促使毛泽东农民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11](P.7)

五、 不足与展望

近年来,学术界对邓中夏农民观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并不断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果。如由单一的解读邓中夏农民观的主要内容逐渐拓宽到对其形成的历史条件、对其作出评价以及开始逐渐联系当今中国所面临的“三农问题”。这些无疑是重大突破与进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对其的研究总体上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也不难发现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研究度略显不够。学术界对于邓中夏的研究成果还是极为颇丰的,但是对于其农民观的直接性研究以及系统性研究较少,多集中于研究他的工运思想,而对于其农民观的研究只能散见于一些著作及论文中,而没能对其进行直接系统性地研究。其次,研究内容上略显不足。学者们大多围绕邓中夏农民观主要内容的透析与研究,而对于其形成与发展的脉络、理论渊源、特点、贡献和历史地位、局限性及结合当前“三农问题”的现状等研究得还不够深入。最后,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一方面,从研究者的身份及专业方向上来看,大部分集中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上;另一方面,从研究的视角上看,大多数学者都较为局限于政治学的视角上来研究。同时,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学界多单从宏观上把握,而未能具体分从不同阶段和时期来进行研究,也缺乏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及对比性的研究方法的运用。

为进一步丰富和加深对邓中夏农民观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丰富研究内容,拓宽研究深度。其一,应加深对其理论渊源的研究;其二,邓中夏是逐渐转变成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应加深对其不同阶段与时期的思想内容及其转变的研究;其三,其蕴含着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可以深入透析其中的哲学意蕴;其四,其中有些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用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对其作出客观的正确评价。其次,拓宽研究视角,多学科研究交叉融合。一方面,拓宽不同专业研究者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拓宽研究的研究视角,除从主要从政治学视角外,还可以从教育學、社会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学科视角进行研究,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对其更深入地研究。再次,加强跨文化相关理论的对比研究及与同时代重要代表人物相关理论的对比研究。这既是基于理论研究的需求,也是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邓中夏的农民观的需要。学术界对于中西方农民观的跨文化研究并未获得足够重视,梳理对比中西方相关理论和同时代其他重要人物的相关理论,对于深入透析邓中夏农民观的理论渊源、特点等意义重大。最后,结合当前国内外发展动态与实际,增强研究的时代性。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结合当前关于农民相关理论发展的现状并结合当前我国面临的“三农问题”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挖掘出邓中夏农民观的科学意蕴和智慧,从而助力更快更好地解决当前所面临的“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

[2]关志钢,关敏.试论大革命时期邓中夏关于农民运 动的理论贡献[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1998,(2).

[3]范忠程.大革命时期邓中夏对农民运动的理论贡献 [J].求索,2008,(10).

[4]吴雄.浅析邓中夏对农民在中国革命中地位的认知 [J].人物春秋,2011,(4).

[5]杨军.邓中夏思想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6]尹灵芝.论邓中夏对中国革命理论的贡献[J].许昌师 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7]王健.浅析邓中夏的农民观[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8,(2).

[8]柳礼泉.邓中夏对早期农民运动的理论贡献[J].毛泽 东思想研究,1986,(1).

[9]王珊妹.邓中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D].哈 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0]王礼洲.毛泽东的农民观及其当代价值[D].广西师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 彭辉艳.毛泽东的农民观研究[D]. 湘潭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 2009.

[责任编辑:褚永慧]

猜你喜欢

邓中夏研究
邓中夏:“最后胜利终究是我们的”
邓中夏:“我邓中夏烧成灰也是共产党的!”
邓中夏:“最后胜利终究是我们的!”
狱友回忆:邓中夏的最后时刻
公司研究
见证邓中夏生命的最后时刻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