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讲坛节目的类型生成及演进

2018-07-04张译丹刘广宇

关键词:类型学发展阶段

张译丹 刘广宇

摘 要: 电视讲坛节目是中国电视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该节目类型以电大课程为源头,经整合融混一定的电视节目要素而生成其“类型复合体”雏形,并延续其基本成规予以节目化的修正使该类型得以“定型”;定型后一度又因墨守成规而险遭夭亡,在顺应时势和类型发展的创新转化规律后创变出了各种“变型”。从类型学的视角对电视讲坛节目类型代表性样本的生成结构、演进历程和流变现状的考察表明,电视讲坛节目仍富于类型创化潜力,具有宽广的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G220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18)02-0017-06

关键词: 电视讲坛节目;类型学;生成结构;发展阶段;创变

Key words: TV lecture forum; typology; generating structure; stage of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bstract: The TV lecture forum is an important genre among domestic television programs. This genre of television program takes the TV University Curriculum as its source, integrating certain TV program elements to generate the “Genre Complex”, the rudiment of its own. The genre has determined the “Stable Forums”through the continuation of its basic rules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its programming. During the stable period, the TV lecture forum has gone through a risk of decline because of clinging to old-fashioned conventions. Eventually , certain “Modifications”have achieved huge success due to the adaption to th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law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yp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ology, the investigation of generating structure, evolution process, and rheological status of representative samples has shown that TV lecture forums still have the unlimited potential for type creation and broad prospect for development.

电视讲坛节目是一種电视节目类型。何谓电视节目类型?国内迄今尚无统一的界定。已有相关研究主要讨论的是电视节目类别的划分,如《中国应用电视学》《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研讨论文集锦》《电视节目学概要》〔1~3〕等,以及分类的标准、原则和方法,如《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码设计》《电视节目类型学》〔4~5〕等。尽管如此,我们结合部分中外学者如什克洛夫斯基、A·福勒、李心峰、陶东风等关于类型学的理论观点,仍可对电视节目类型做出初步界定:所谓“电视节目类型”,即是对形式内容有相似性、生存承续有相当时段、数量成一定规模并在受众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期待视野的电视节目族群的概括。显然,电视讲坛节目不是孤立、偶然、零星、昙花一现的节目现象,而是已成族群或组群的节目类型。本文正是将电视讲坛节目作为一个类型来研究,即以类型学视角来考察该节目类型的生成法则与演进轨迹。

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这一节目类型曾风靡全国,甚至如日中天(《百家讲坛》收视率至2006年高踞央视科教频道榜首,各地电视台开办的同类型栏目如雨后春笋般茁壮呈现),但不久就被人“唱衰”,指其已进入“死亡倒计时”〔6〕。然而,事实上,《百家讲坛》至今犹存,只不过因其不再火爆而少有追捧和研究而已,而这一节目类型仍延续不断。对此不禁要问:其存续基因何在?到底是死而不僵,还是在蔓延生长?为何崛起如“爆款”,跌落似衰颓?在该节目类型创立、发展十余年后对其回顾、纵览,或许更能冷静判断与中肯评说。

陶东风根据A·福勒的观点认为,各种文化、艺术类型大抵有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雏形阶段,第二阶段为定型(或完型)阶段,第三阶段为变型(创变)阶段,第四阶段为衰亡(僵死)阶段〔7〕。但并非所有类型的发展过程都必有上述四个阶段。第一、二阶段为必经阶段;第三阶段却不一定会发生;固守第二阶段通常会使类型僵化而直接滑入第四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也可能会因变型过度而导致其急速猝死;在有限的时段里往往难以观察到第四阶段。

那么,电视讲坛节目类型已经历了哪些阶段?其阶段性特征及演进规律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将通过实践范例的求实考察和历史归纳,尝试着给出回答,并期以管窥该节目类型的生存途径。

一、从电大课程到《千年论坛》——“类型复合体”雏形

任何类型都绝非凭空独创的全新品种,而是来自其他的类型,且往往是较简单的类型。类型学家尤力斯认为,“把原始的或基本的类型相混合就能得到其它的一切类型”①。电视讲坛节目类型的“雏形”就是由某些既有类型的聚合而生成的,是一种“类型复合体”(genre-complex)。

诞生于1970年代末的电视大学课程,可谓电视讲坛节目类型的主要源头,而且它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复合性,是大学课程+电视,即大学课堂教学与服务类电视节目、社教类电视节目等既有的文化传播形式的结合。但类型的生成有赖于诸种源头类型的构成要素的浑然融合,而电大课程只是借用了电视媒介这一载体传授知识,并未融混电视节目的诸多本质性元素,相互间甚至扞格不入。例如:(1)主讲人及其讲述方式固守着课堂传授形式,即讲概念、下定义、抽象阐释或推理演算,这种讲授形式与节目主持人或主播的表演性、趣味性和煽情性的叙事形式大相径庭;(2)讲述主旨及内容是学科性、专业性的传道授业,且强调循序渐进、严分层级,即按课程进度和年级进行授课,与电视节目内容的普泛性、娱乐性和实用性也无法融合;(3)其目标受众具有“法定性”,他们是通过法定的国家考试而入学的大学生,需要合格修完法定的课程或学分才能毕业,因而他们的收视具有强制性,而不像一般观众那样对电视节目可以取舍自由。所以,具有一定复合性的电大课程虽然是电视讲坛节目的源头或母体,却还不能算是这种节目类型的雏形。

直到湖南卫视创办《新青年·千年论坛》(初名《走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1999年7月11日开播,2002年4月才更名),电视讲坛节目这一类型才步入了生成、发展的第一阶段。《千年论坛》脱胎于电大课程,它所聚集、整合的部分构成要素如高知识主讲者、受教型观众、传播文化知识信息的宗旨等等,与电大课程模式相似或相同,但主创者已有意于开创电视讲坛节目类型,自觉地将诸多电视节目要素引入,使之与文化教育要素“混类”,由此而生成了电视讲坛节目的“类型复合体”:

(1)《新青年·千年论坛》(简称《千年论坛》)虽仍以文化教育为题旨,却已将专门课程演变为专题讲座使其电视节目化,并由这种讲座形式奠定了电视讲坛节目的“讲坛”体式。

(2)其主讲人虽仍属各专业、学科的“师者”,却是非同寻常的“大师”(如季羡林、金庸、费孝通、汤一介、朱维铮、傅聪、杜维明等),选择此类具有名人/明星效应的巨擘登坛开讲,显然是刻意运用了电视传媒“本色当行”的“大腕—吸睛”(利用大腕吸引眼球)手法。

(3)《千年论坛》的受众仍定位为求知者,是以自由收视的求知型观众为对象,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要旨,而不是像电大课程那样传授课业使受众达标毕业。

(4)电大课程只是照实录播课堂讲授情境,《千年论坛》则自觉聚合了科教、社教类电视节目类型的因素,例如:增设节目主持人、安排主宾对话互动、插入多时空场景、适当调动机位景别、适时配乐及片插。

(5)更为重要的是,其叙事内容和叙事角度也刻意强化了节目体,使原来的课程体发生了质的变化。典型的例证是:历史学家朱维铮受邀登坛,初拟题为《百日维新》,制片方从电视节目属性的角度指出此题不宜,双方遂发生激烈争执,但最终朱维铮作出了让步,改题为《中国文化的大思考》〔8〕。这里的争执,实为高堂讲章与大众传媒的抵牾;这里的让步,正是课程体与节目体的相互妥协和融合。

《千年论坛》以“类型复合体”的样态使电视讲坛节目完成其“雏形”,迈入了类型生成、发展的第一阶段。

二、《世纪大讲堂》与初期《百家讲坛》——类型的定型

类型生成、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类型的定型,它是后继者自觉地以第一阶段的“类型复合体”为样本、范式的摹本(version)。

《千年论坛》以具有明星效应的各界知名人士为主讲人讲述高精尖的讲题去“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有效地达成了对观众圈层由高及低、由少及多的“震波型”影响力。这档地方台的文教节目由此轰动全国,而最受震动和启发的是电视业界,于是,有了两大电视台——央视与凤凰卫视的跟进仿效。《千年论坛》开坛两年后,凤凰卫视和央视分别推出了《世纪大讲堂》(2001年1月)和《百家讲坛》(2001年7月),这两档节目所宣示的宗旨、形式虽言辞表述各异(前者自称“思想的盛宴,学术的殿堂”,后者主张“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实则本质趋同,而且都是对《千年论坛》的摹仿。它们延续着《千年论坛》创立的“雏形”成规:(1)主讲人同样定位为大师,如杨振宁、李政道、袁隆平、于光远等各界名家;(2)讲题亦沿袭《千年论坛》内容的专题性、学术性和选题范围的广阔性,包含大学通选课、选修课、名校有影响的专题讲座、学者名流演讲、中学文科类课程及第二课堂等等;(3)叙事方式及观众定位也与“雏形”无异,《世纪大讲堂》强调“学术你也听得懂”,《百家讲坛》自定为“开放的大学”;(4)节目构成元素也仿效“雏形”:主讲人+主持人+现场观众+场外访谈+音乐+片插。

摹本的意义主要是对“雏形”的夯实,夯实即量的积累和质的完善,夯实使类型趋于成熟。这三档节目的开办,使这类节目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在建构实践中延续、修正和强化了“雏形”的模式,由此确立了此类节目的一整套成规惯例,电视讲坛节目类型得以定型。

三、《百家讲坛》的突变与《世纪大讲堂》的渐变——类型的创变

然而,电视讲坛节目类型刚一定型即遭受挫折——《百家讲坛》和《世纪大讲堂》收视低迷,而湖南卫视竟于2003年腰斩《千年论坛》。“娱乐致死”的时势、商业主义的大潮等外部因素固然是电视讲坛节目类型受挫的重要原因,但深层原因却在于类型自身——这几档节目开播后就固守着“雏形”奠定、“定型”夯实的类型成规,固化节目构成元素、强化主讲人与选题的高精尖品位、注重讲述内容的施教性,而忽视节目形式、内容的与时俱进与灵活开放,陈陈相因趋于僵化,终致收视下滑陷入困境。类型学者C·纪延指出:“类型规范总是一方面要求继续肯定其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求更新对其本质的认识。”②这段话道明了类型生存发展既要不断地延续又要不断地更新。只有延续成规,类型才能成其为类型;不过墨守成规的延续却会使类型僵化而致死,必须有所创变才能生生不息。这里所谓的“创变”,指的是对类型成规进行修正、改良使之发生创造性、创新性转化。类型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即定型阶段之后,一方面是形成了類型成规,另一方面则是其成规仍葆有相当灵活、松动的可塑性,有极大的转化潜能,处于这一阶段的类型应当通过修正和新增构成元素积极转化其成规,从而避免僵化,确保类型的延续和发展。上述电视讲坛节目受挫的本体性原因就在于其类型成规未注入创变活力。

所幸的是,严重受挫后的《百家讲坛》终究在类型上实现了“华丽的转身”——2003年,创办仅两年的《百家讲坛》已面临央视“收视末位淘汰制”的死亡边缘,值此存亡关头,该节目自觉地进行了改革,通过积极转化类型成规,迈入了类型发展的第三阶段:创变阶段。《百家讲坛》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创变:(1)适度地偏离和改变了类型原有的精英化、课程体成规:原来的大中学课程之类被完全砍掉,目标受众定位为“适合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欲的观众”,亦即将受众面扩大到广大观众,主讲人的遴选也由此而改变,不以“大师”为标准,而定位为“讲师”,即注重主讲专家是否适应于电视艺术、大众传播的规律和要求。(2)删削了原有的一些构成元素,如原设定的“权威性与前卫性”内容和自然科学、哲学题材,更改为“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题材范围,“2004年9月后,历史探秘类和中国古典文学经典类共占到了节目内容的72.3%”。(3)强化和新增了故事化、趣味化和视听化的娱乐性构成元素,2004年曾制订过3分钟插入相关影视画面的硬性规定,讲述方式更是大胆引入影剧手法,制片人万卫甚至提出:“我们必须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要求3~5分钟必须有一个悬念。悬念性、单线条和戏剧性是我们总结出来的讲座节目和论文的不同地方”③。概而言之,上述这一系列的改革,使该节目由“以传者为中心”转变为了“以受者为中心”,这从传播学角度而言是传播理念的转变,从类型学角度而言则是对类型成规的突破与变易。于是,《百家讲坛》由原来的精英化学术论坛转型成了大众化文化讲坛,并由此迎来了长时间的收视热潮,2004年各期平均收视率高达0.57%,至2006年位居央视科教频道收视榜首,且在2008年、2009年蝉联“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排行榜冠军〔9〕。

《百家讲坛》创变转型后迎来轰动效应和高收视率,央视其他频道和若干地方电视台也纷纷追随开办讲坛节目,就连当初腰斩《千年论坛》的湖南电视台也再次推出了《湖湘讲坛》(2008)。这些节目大多直接套用《百家讲坛》的大众讲坛模式。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则似乎是“异数”,既未关停于收视低迷之际,也未改弦易张为大众讲坛,仍固守精英阵地,坚持学术、文化的高品位。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曾谈及创办《世纪大讲堂》时的忧虑:“由于预见到这样的节目可能会因为没有观众而失去广告商青睐,最终导致节目自生自灭,于是我们在创办这个栏目之初,多少带有几分悲壮。”然而该节目并未夭折,却获得了“意外的成功”〔10〕,稳健发展长达17年,直至今日。究其原因,出品人的“悲壮”坚持诚然重要,而节目自身的类型演进活力才是本体内因。该节目固守“精英”阵地而非僵化不变,只不过是不同于《百家讲坛》的飞跃式突变,采取的是渐进式演变。该节目外在形式沿袭“定型”阶段的成规,其内容却与时俱进、随时更新且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主题/题材取向,2017年4月至6月的节目选题均为当前热点焦点、重大时事,如“朝核”问题、“一带一路”倡仪、中国楼市、人民币汇率改革、人工智能、“特朗普挑战”、俄罗斯困局等等专题。从类型学角度看,《世纪大讲堂》实际上调整了节目构成的题旨、题材因子,大量而深刻地融入新闻评论类型要素,悄然实现了类型的创变发展。

四、电视讲坛节目类型是否步入了衰亡阶段?

類型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类型的衰亡。类型的衰亡通常缘于类型高度成熟之后结构和构成要素完全凝固、僵化自闭,诸多传统戏曲便是由此致死的。

进入2009年,《百家讲坛》收视率下滑,在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排行榜上的名次也由前两年的榜首跌至第八位,其后更掉出榜外。跟风的诸多地方电视台讲坛节目也纷纷偃旗息鼓,这果真印证了“死亡倒计时”的判词,即电视讲坛节目步入了类型发展第四阶段的穷途末路?

其实,类型的死亡是无法在短期内论断的,A·福勒甚至认为判断类型死亡的标准也难以确定,他提出的也只是思考与疑问:是不再流行了,是彻底不被使用了,还是被受众漠然置之了〔11〕?即使这就是其死亡标准,电视讲坛节目类型也并未显示出这三种征兆。大量地方台同类节目的停办,主要缘于“收视率为王”的外力和具体节目缺乏创变,而并非这种类型的死亡,实际上还有电视台停而复开或新开此类节目,网媒上也生产出了相当红火的此类节目,如2012年创办的《一席》。《百家讲坛》虽然已不火爆,但依然稳态发展,不仅有昔日“名嘴”继续登坛(如阎崇年、王立群、马未都、鲍鹏山等),而且还造就了诸多“新星”(如蒙曼、钱文忠、康震、郦波、韩田鹿等);《世纪大讲堂》的情况也与之相似。

类型在其发展的第三/创变阶段的前期,往往会因其新变形态而发生质的飞跃和引起轰动,但任何飞跃与高潮都不会长久持续。正常情况下,高潮之后便会进入类似于生物生长、生理过程的“平台期”,这一时期不是衰亡的前奏,而是延续、总结、整合前期成果的稳健发展时期。它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再作创变再创新高,也有可能稳态优化,使其成为一个电视节目的基本类型长期延续下去。《百家讲坛》当前就处于这样一个“平台期”。央视对《百家讲坛》这一时期所作的界定和部署也正是如此:“平稳过渡,积蓄力量,推出新人新作,调整时期探索新领域和新讲法。”〔12〕更能证明该类型尚处于创变发展期而绝非垂死的是近年来崛起并相当火爆的两种讲坛新样式,姑且命名为“新课程体”和“综艺娱乐体”。

“新课程体”是进入网络盛世的网络媒体和一些电视媒体走出的另一条创变之路,它看似复归电大课程母体,实则扬弃电视讲坛类型第二阶段(定型阶段)的诸多因素,以“否定之否定”的方式跃入了类型发展的第三阶段(创变阶段)。它在网上风行,如超星尔雅大学堂、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网易公开课、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中国大学MOOC等网络视频;也在电视媒体上据有一席之地,如《中国经济大讲堂》(央视经济频道)、《置业大讲堂》(中国教育电视台)、《保险大讲堂》(上海电视台)、《MBA大讲堂》(湖南经济电视台)等电视栏目。“新课程体”邀集国内外学者名师传道授业解惑,受众可通过电脑、手机、MP4、电视机等各种终端设备收看,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永不下课的课堂,同时它又具备电视节目“人、声、词、画、字”六要素,是不失视听愉悦的节目。“新课程体”在2010年开始形成点击、收视大潮,网易公开课在2012年~2013年开放的科目就高达12,000门,每天用户约460万,目前仍呈蓬勃兴盛的繁荣状态〔13〕。人类的求知欲不会泯灭,这种拆除了围墙的大学课堂将长期乃至永远有“市场”。

“综艺娱乐体”是指以“寓教于乐”为主要诉求和主要特征的讲坛节目,它对电视讲坛节目类型进行了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大胆创变,突破了该类型原有的文教内容和讲堂形式,内容转化为增知、励志、劝善、娱情等主题,形式则嫁接了娱乐类节目(尤其是当今最热门的talk show节目和综艺节目)的多种元素,是电视讲坛节目类型发展到第三阶段衍生出的一种亚类(subgenre)。其代表性节目有《开讲啦》《见字如面》《朗读者》等,网媒传播的《晓说》《罗辑思维》等也属此类。《开讲啦》定位为“中国青年电视公开课”,却不是课程体式,也不是大众讲坛与精英讲坛的简单相加,而是特别强化了人物(演讲嘉宾、主持人、现场观众)互动、碰撞、共鸣的综艺式讲坛,类型上的创新使其大受好评〔14〕。《见字如面》和《朗读者》在类型转化上走得更远:课堂讲座场景转化为综艺大剧场、访谈室、围桌谈话角、室内外现场等多种场景;每期出场“嘉宾”由单数转为复数,由专家延展为各界各阶层有特长的人物,且“配方”了明星级演艺人士(电视节目的基本构成方式就是各元素“配方”式组合);不仅有知识文化的阐释,更有体验性的情感内容,达成了“文化情感类节目”的特色定位;节目系列按西方商业电视剧“季”(season)的编播策略进行安排,主题和选题范围更为集中和系统化;节目内容的安排参照剧情片结构,充分影视化、戏剧化。概言之,“综艺娱乐体”在保持着讲坛节目类型“族群相似”性的同时,楔入了大量其他类型元素,使讲坛节目类型得到了丰富和扩充。

可见,电视讲坛节目类型并未衰亡,其定型之后创变出了精英论坛体、大众讲坛体、否定之否定的新课程体和丰富扩充型的娱乐综艺体等,它们如四大梁柱,支撑着此类型节目踞守荧屏。

类型的生存之道就在于积极而适度地注入新型元素、修正原有成规,惟有这样的不断转化创变,才能确保类型的生存与发展;而一种类型如果墨守成规不予转化创变,或者类型发展到第四阶段其成规过于固化而缺乏自我转化创变潜能,则其生命就会是短促的或濒临消亡的了。电视讲坛节目类型崛起、生存、发展、消亡的本体性原因就在于此。

纵观上述四种节目的生成、演变状况可以看出,电视讲坛节目尚处于类型发展的第三阶段,该类型在富于生机地运行且富于可创变转化潜能,其中综艺娱乐体更显示出电视讲坛节目类型所具备的创变活力,预示着电视讲坛节目类型大有可能创造性转化、拓展、衍生出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亚类。这或许正是在应验十年前的一个预言:“讲坛类栏目的明天应该还是充满阳光的。”〔15〕

注释:①

转引自韦勒克·活伦《文学理论》第269页,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②转引自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第5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③转引自李丽《对〈百家讲坛〉生存策略之内容选择策略的研究》,载《职业圈》2007年第8期第28-29页。

参考文献:

〔1〕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学术委员会.中国应用电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59.

〔2〕杨伟光.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研讨论文集锦〔C〕.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2-4.

〔3〕壮春雨.电视节目学概要〔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75-184.

〔4〕刘燕南,夏征宇,李 颖,等.电视节目“多维组合”分类法及其编码设计〔J〕.现代传播,2003(1):22-25.

〔5〕徐舫州,徐 帆.电视节目类型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22.

〔6〕张守刚.清算百家讲坛〔J〕.南都周刊,2008,(42):1.

〔7〕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80-84.

〔8〕高永鈺.欧阳国忠:奔跑着创意〔J〕.中国电子商务,2006,(11):55-56.

〔9〕360百科.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EB/OL〕.(2012-10-18)〔2017-06-15〕.https://baike.so.com/doc/3701262-3889599.html.

〔10〕刘长乐.为意外的成功作序——写在《世纪大讲堂》结集出书之日〔C〕∥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第1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1.

〔11〕Alastair Fowler.The Life and Death of Litery Form〔C〕//R.Cohen.New literary History.London:The Johns HopkinsUniversity Press,1971:199-216.

〔12〕李俊兰.“百家讲坛将被淘汰”是假新闻〔N〕.北京青年报,2008-12-21(A3).

〔13〕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EB/OL〕.(2013-12-03)〔2017-06-1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804/20/26972811_489521343.shtml.

〔14〕陈 岩.《开讲啦》:中国思想好声音〔J〕.新闻战线,2014,(1):66-67.

〔15〕孔令顺.讲坛类电视栏目的困惑与出路〔J〕.北方传媒研究,2007,(1):34.

(责任编辑:杨 珊)

猜你喜欢

类型学发展阶段
殷商编铙的类型学与双音性能研究
以考古类型学视角观察南宋、金境内出土瓷器的互动关系
论音乐考古学研究中类型学方法的应用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创业企业阶段性动态管理模式研究
家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路径选择
汉英倍数表达形式比较及其类型学考察
云南师范大学网球场馆对外开放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
从语言类型学看语气助词“啊”的情态语义及句式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