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语文教学改革,加强习得性教学

2018-07-04陈富中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习得性后进生语文

陈富中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性学习,重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做一个很好的铺垫和有力的延伸。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习得性教学误区,严重制约着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教师只有尽早发现,尽快解决,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什么是习得

“习得”是现代语言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个体通过言语活动学习语言的过程。婴儿出生以后凭借这套语言习得机制,可以在环境的作用下四到五年就能習得母语口语。语言学习理论中还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叫作“学习”,也可翻译成“学得”,是指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来掌握语言的过程。“习得”可以说是一种下意识地掌握语言的过程,而“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则的过程。一言以蔽之,“习得”与“学得”的区别在于实践性。“习得”强调言语主体的亲历性,是一种感性认知的过程;而“学得”是一种学习理论知识的行为,是一种理性认知的过程。这样看来,小学语文教学既是“习得”过程,又是“学得”过程。但是,大部分的教师只会在“学得性教学”上下功夫,而忽略了“习得性教学”,即极其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却没有重视学生实践体验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此外,还应该补充一个概念——“习得性无助”,它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它可以解释一些学习后进生为什么老是落后于他人,因为他们内心产生了自我否定,还没开始就认定自己会失败。教师对学生也有类似的“习得性”,会对一些学生有消极的看法,并体现在行为和态度上。我们看到,其实“习得性”广泛存在于教学之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同时做好“加减法”——加强习得性教学,避免习得性误区。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哪些习得性教学误区

1.盲目追求新的教学形式。新课改如火如荼,形势一片大好,可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软肋。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有偏差,盲目追求新的教学形式,却没有把握好教学的实质。虽然课堂热闹的氛围看似活力无限,但是学生的兴趣只是停留在表面。由于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限制,长时间使用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产生疲劳感,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这种习得性教学误区的根源在于,只改革了一些“学得性”教学模式,而继续延续之前“习得性”教学模式,过分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分重视教学形式的多变,而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感体验毫不相干。这对学生而言“换汤不换药”,没有生活中实践的乐趣。

2.缺乏有效的课堂互动交流。高效的教学课堂,不仅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多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交流。然而,很多时候教师面临的实际情况却是,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若教师不重视这个问题,只想着完成教学任务,就可能忽略大部分学生的感受。虽然每个人都参与了交流与合作,但是课堂往往是几个举手积极、发言踊跃学生的秀场。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在全班同学面前表达自我的机会,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教学误区,教师会认为是学生的性格使然,导致积极的人会更加积极,沉默的人会更加沉默,长此以往不利于建立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优良学习氛围。

三、如何有效加强小学语文的习得性教学

1.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语文”这两个字,从字面上看就是“自己及他人的言论”和“文字书面言论”,语文教育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加强习得性教学,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以及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客观条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们多想,多说,多做。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先引导学生解读“大树之美”,适时联想我们生活中见到的树木,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引导学生解读“每一片叶子都很美”,初步领悟课文蕴含的哲理;接着采用联想法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美丽的叶子”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最后教师顺势总结出人与叶子的相同点,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提升学生的综合品质。

2.统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形成互助好学的班级氛围。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个学生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在性格、爱好、沟通能力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教学中,很多教师都知道这一点,而又都存在着习得性误区。他们对优秀的学生都是用赞美的话语,偶尔有失误也多是鼓励为主;对学习后进生却多是用消极的话语,偶尔见到进步也习惯性地进行讽刺。教师要抛开习得性误区,统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评价上做到因人而异,逐步形成互助好学的班级氛围。例如课堂上教师提问,可以根据思维的深浅、难易程度,给予后进生回答问题的优先权。难度不大的、学生乐于回答的尽量让后进生回答;难度较大的,也别撇开后进生,可以让回答不出来的后进生谈谈想法,然后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在知道的同学回答出来后,让后进生复述,在班级里逐步形成一种畅所欲言的氛围。这个过程是长期且艰巨的,教师要倾注大量精力和心血。我们联合其他教师共同努力,并借助家长的力量,激励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优秀生的危机意识,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在班级内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浓郁学习氛围。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趣味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认真学习变为一种自然而然存在的“习得性”。

3.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见解,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对课文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都会产生很多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而这些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范围不同。很多教师存在着习得性教学误区,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让学生充分思考并各抒己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引导学生成为创造性思维发达的人。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狐狸与乌鸦》一文,狐狸对乌鸦说:“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来可就差多了。”教师问学生:“你觉得乌鸦和麻雀谁的羽毛漂亮?”大多数学生都觉得麻雀漂亮,但是一个学生却发言说:“我觉得乌鸦羽毛漂亮,因为它黑黝黝的,闪闪发亮。”有的同学会觉得不可理解,与之争辩。老师此时要及时肯定双方的看法,并赞扬这名同学独特的见解,不盲目从众,敢于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希望他以后也能成为一个敢想、敢说、敢发表自己见解的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消除习得性教学误区,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而言之,“习得”是一种感性认知的过程,它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增强对小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在教学中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心血,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并统筹学生个体的差异,营造互助好学的班级氛围,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新建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习得性后进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如何对待后进生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初中生自尊和习得性无助感的关系研究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