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障碍因素及语用失误现象研究
2018-07-04李欣周海鸿
李欣 周海鸿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家之间日益频繁的往来及交流,使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日趋增长,跨文化交际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尤为关键。然而,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重重障碍,并造成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众多语用失误现象,严重影响了中西跨文化交际的效果。本文以电影《喜福会》为例,探究了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因素、语用失误现象的内涵及根源,并提出了克服这些障碍因素及避免出现语用失误现象的策略。
关键词: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障碍;语用失误现象;电影《喜福会》
一、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因素
跨文化交际即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基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人们之间以某种通用的语言进行的交流。也可界定为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生活在同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具有相似的价值观、思维模式、行为准则,这种文化相似性使人们在交际时的障碍较少,避免了交流的误区,交际目的得以顺利实现。而当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中西方交流者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原有的文化相似性已消失。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行为准则等,凸显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并不可避免造成语用失误现象。这些障碍和失误,轻则造成人们之间的误解及关系的恶劣,重则引发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因此,有必要基于这些障碍因素,结合跨文化交际中的具体语用失误现象进行分析,获取克服障碍因素的方法,令中西方文化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融合。
中西方社会文化之间的差异众多,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这些差异造成了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多重障碍。胡文仲提出“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交准则、价值观念等。”
(一)价值观念
Clyde Kluckhohn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型或隐型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行动模式、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选择。”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是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不理解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就不能真正理解跨文化交际,忽视价值观念在交际中的潜在影响就会造成交际障碍。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国注重集体主义,而西方注重个人主义,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对比性。易中天指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思想内涵是群体意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则偏重于个体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家庭、国家、天下的利益,如“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关注群体关系的和谐性与利益性,如“讲中庸、和为贵”、“集体利益高于一切”。中国的文化传承决定了中国人对家庭和集体有强烈归属感,因此具有集体主义的特征。
Hofstede分析了53个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其中典型的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与英国的个人主义指数分别占据第1,2,3位,这说明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西方国家的影响深远。个体主义价值观源于西方文化的“人本”思想,强调个体意识的重要性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令西方人具有人人平等、相互竞争、公私分明等观念。正是由于中西方价值观念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随之差异,必然会影响到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过程。
(二)交际方式
不同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方人们的交际方式也截然不同,大致可分为感情式和工具式:直接式和间接式:自我谦逊式和自我标榜式等:
中国传统社会崇尚“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并将其作为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种以与家人、亲友之间的关系为依托建立起来的感情式人际关系,使中国社会成为“人情社会”。人们注重人情的搭建,并将个人情感关系和公共关系相混淆,难以公正、客观地处理事务。而西方社会是“法制社会”,他们在人际关系中秉承平等、独立、自由等原则,这体现在:人人平等,父母需尊重子女的意愿;在人际交往中按法则办事,即使是亲朋好友也公私分明。这种理智客观的人际交往形式是典型的工具式交际方式。
中国文化讲究含蓄、委婉,如“韬光养晦”、“大智若愚”,表达观点和提出要求的方式較为迂回,西方人则会在交际过程中清晰表露自己的意愿。这两者的差异,体现在言语信息的简明程度上。究其根源,在于中国人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偏人文,呈螺旋型和曲线型;西方人偏理性,呈三角型和直线型。
中国人注重谦虚,采用自谦式交际方式。家庭成员是“拙荆”、“犬子”,提出自己的观点是“拙见”“抛砖引玉”;向他人请教是“执经叩问”;讲究“卑己尊人”,推崇“谦谦君子”;即使在现在,中国人在受到他人赞扬时,仍会说“哪里,哪里”等等,这些都是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相比之下,西方交际者采用自我标榜式交际方式,往往在言语中表达出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和自身价值的肯定。
(三)交际态度
在跨文化交际场合,由于交际一方对另一方或双方对彼此存在态度上的问题从而使交际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由于态度问题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较多,例如民族中心主义和偏见。民族中心主义指的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在观察另一种文化时以自己的是非标准为判断依据。偏见即对另外一个群体的人们的不公平,带有偏见的或不容忍的态度。
(四)假定一致性忽视差异
假定一致性忽视差异指的是在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进行交际时,由于对对方文化不了解,误以为对方在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行为准则上与自己一致,于是用对待自己人的方式对待对方,从而导致交际不成功。假定一致性忽视差异是共有文化缺乏的产物。
二、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现象
Thomas指出,“语用失误是不能理解话语含义。只要说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意欲表达的或认为应该为听话人所感知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她认为语用语言失误是由于外语学习者使用的目的语不符合外语或本族语人的语言习惯或套用母语的表达方式而引起的。其中有的违反了外语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有的只理解字面的意义,弄不清说话人的真正意图。何自然认为当说话人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不合时宜,或说话方式不妥时,如说话人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的错误就叫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现象产生的根源因素众多,主要是由于跨文化交际障碍因素的作用。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具体的语用过程中体现的是不同的文化。交际双方通常依据自身的文化习惯来选择符合自己的社交准则的语言交际形式,造成语用失误。此外,共有文化的缺乏、交际者之间态度、情感、目的语的使用及翻译不对等,都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障碍因素。
此外,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际时往往直接依据母语的表达习惯,把自己的观点翻译成目的语,而未考虑这些话语应该遵循的交际规则。交际双方受到母語的干扰、套用母语的表达习惯,没有遵循对方语言交际规则、难以准确表达交际意图,出现交际失误,即母语负迁移现象。文化差异是语言使用中的干扰源,是造成母语负迁移现象的根源。究其本质,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也是跨文化交际障碍因素之一,是造成语用失误的重要因素。
三、《喜福会》中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因素与语用失误现象解析
作家谭恩美的长篇小说《喜福会》讲述的是四对在中式文化中长大的母亲及她们在美国文化中长大的女儿们之间的故事。母亲们虽身在他乡,骨子里仍是传统的中国女性;女儿们在美国文化环境中成长,因此两代人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准则格格不入。女儿们因与母亲之间的差异、隔阂及冲突,被迫承受两种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在根据这部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中,体现了众多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障碍因素,及其导致的语用失误现象。笔者选择其中三个片段进行解析:
片段一:菁美的母亲以女儿的成功为荣,因此一直逼迫她练钢琴。菁美深受美国文化影响,崇尚自由、平等和民主,无法忍受母亲干涉她的自由。她“打定主意,再也不听她摆布了”;“我不是你的奴隶,你不能逼我这么做,这里是美国,不是中国”。母亲严厉斥责“世上从来只有两种女儿:听话的和不听话的。在我家里,只允许有听话的女儿。”
中国的传统“五伦”文化讲究“长幼有序”,家长具有绝对权威,子女理应听从父母的训导。深受这种文化影响的母亲认为有权安排女儿的人生。而重视自由、平等的女儿无法接受母亲对她的控制,矛盾由此产生。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群体价值,个人取得的荣誉能“光宗耀祖”“光耀门楣”。因此母亲认为女儿一旦成功,将是家族的荣耀。而美国文化更强调自我和独立意识,个人的成就与其他个体无关。
这一片段体现的是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会成为制约交际过程的阻碍性因素。母女双方在进行这段言语交际时,使用的目的语违背了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失败、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效果欠佳,是典型的语用失误现象。
片段二:菁美的母亲替她为工作上的事情向其朋友奥薇莉求情,后者不顾两家问的多年情谊直接拒绝了她。她又当众贬低自己女儿“她哪里有你的风格”来平息女两人的争吵。菁美对母亲不满“在你眼里我就是个失败者”,母亲却说“那是我在维护你”。
菁美的母亲作为传统的旧中国女性,具有典型的中式思维方式,她认为处理事务应以与对方的交情为准则,却忽略了对方作为美国人,在人际关系中秉承的是按法则公事公办的原则,即使对好友也公私分明。母亲的请求及奥莉薇的拒绝,都违背了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令双方的语言交际遇到障碍,交际行为失败。此外,菁美的母亲试图通过言语上贬低女儿、抬高对方的方式平息争吵,却造成了两人间的误解。由于双方交际方式有着根本区别,母亲的爱未能获得女儿的理解和接受。正是由于上述种种跨文化交际障碍因素的制约作用,交际双方本能地根据自身的文化习惯,选择了符合自己社交准则的语言交际形式,忽视了对方、场合,严重影响了交际效果,造成了语用失误现象。
片段三:奥薇莉首次带美国男朋友里奇回来做客,母亲龚琳达准备了拿手菜,却故意抱怨:“这菜味道太淡了实在不好吃,你将就吃点”。里奇则回应道“没关系,浇点酱油就好”。他将酱油浇在菜上,话语交际在尴尬中暂停;里奇夸耀自己“看我第一次学用筷子就用得这么好”,龚琳达不以为然。
龚琳达习惯用中式自谦来表达出对自己厨艺的炫耀。里奇对这一话语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只理解字面的意义,弄不清说话人的真正意图。他未能了解其深层涵义是希望获得对方的赞赏,因此给予了不合适的回应。龚琳达的话语中包含的文化价值观念未能以其预期的方式进行传达、真实的交际目的未能实现,而里奇的回应违反了对方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造成了语用失误现象。其根源在于中国人的螺旋型及曲线型思维方式令人们在交流时喜欢拐弯抹角:而美国人的直线型思维方式是“讲话人沿着某一固定线路直截了当的表达信息,听话人也顺着这一思路去理解”,因此直截了当。同时,中国文化讲究为人谦恭,夸耀自身被视为肤浅。在龚琳达看来,里奇对自己能力的夸耀,恰好是浮夸肤浅的表现。
此外,假定一致性忽视差异以及母语负迁移这两大中西跨文化交际障碍因素也对上述语用过程起到了制约作用。龚琳达与里奇缺乏共有文化,并默认对方与自己的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一致。交际双方还套用了他们母语的表达习惯,没能遵循对方的语言交际规则,造成了母语负迁移。这两大因素合并中西方交际方式差异这一因素,多方面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因素导致了上述语用过程的失误现象。
四、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及语用失误现象的策略
文化与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要完全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也不实际。然而若采取有效的策略,完全可以减缓交际障碍因素的制约作用、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语用失误现象,令跨文化交际过程更顺利进行,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具体策略列举如下:
(一)培养跨文化意识
“任何一种具体的民族语用,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文字的应用,归根结底更离不开对该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的理解”。中西方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失误是由于交际者对两者问存在的差异缺乏了解。因此有必要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文化敏感性、主动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缩小文化差距,减少交际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防止语言失误现象产生。
可以通过阅读其他文化的书籍,如英美名著名篇等,增加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并就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分析;了解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障碍因素,认识到培养跨文化意识已是刻不容缓的社会需求:提高自身对特定障碍因素的理解,思索克服障碍的策略。如价值观差异是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障碍中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交际者应有意识地去了解对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以便克服中式思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制约作用,在交际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语用失误的发生:如为避免假定一致性,就要在与来自其它文化的人接触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提前了解对方的文化,知己知彼才能减少语用失误现象。
(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秋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不同文化环境下的人或社团具有准确理解、洞察、表达和评价本族文化及别国文化的能力”。要减少语用失误,就要求交际者具有较好的语用能力。因此,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减少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现象的首要方法。为了提高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者需要深入学习两种语言及文化,增强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和领悟力,减少母语文化的干扰,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大学生作为今后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主要人群,对其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教师责无旁贷。
要培养学生,教师应读阅读大量跨文化交际书籍、了解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最新成果;总结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并使用对比差异与实例对举相结合的手法,增加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领悟力及包容性:将语言教学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以跨文化交际中的隔阂与障碍因素为重点,将跨文化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以教学为依托来实现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从表层的文化习俗到深层的文化背景知识,真正懂得为何存在交际障碍、如何避免语用失误现象的产生。
(三)转变跨文化交际态度
交际态度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西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若以不当的交际态度,如对他国交际者持民族中心主义、刻板印象、种族歧视、偏见等态度,交际过程就会受阻,语用失误现象频发,无法实现良好的交际效果。而在中西跨文化知识仍不够普及、人们跨文化意识相对低下的现状影响下,因这类交际态度而造成的不良交际后果比比皆是。因此,转变跨文化交际态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教师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时,应强调文化习俗是本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化之间并无优劣、高下之分,理应受到理解与尊重;在解释中西方文化差异时,应立场公允、不偏不頗:应让学生充分了解以民族中心主义等为代表的交际态度是文化缺失及认知受限的产物,应尽力避免: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态度障碍因素,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让他们学习悬置自我、站在对方的角度,以尊重、包容的态度对待文化差异。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产生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以及其导致的语用失误现象,制约着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对交际效果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采取有效的策略,减少障碍因素的制约作用及语用失误现象,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两代人之间因中西跨文化交际障碍因素造成了误解和冲突,并引发众多语用失误现象,但最终因对彼此文化的逐渐理解和接受,中西文化的隔膜渐渐消失。两代人终于从对立走向理解,中西方文化也从冲突走向交融。这一美好结局,也暗示着在人们的积极努力之下,中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障碍因素终将逐渐失去对交际过程及效果的制约作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在未来,有着广阔、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