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原常氏家族与家学渊源探微

2018-07-04李同恩

李同恩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汉末魏晋时期,江原常氏在当地是颇具影响力的冠族,也是有名的文化世家。自东汉末年起,常氏家族多出俊才,累世有郡县官员,惜史书所载不详,唯有《三国志》及裴注、《华阳国志》、《晋书》等文献保存了一些零星的材料。兹对常氏家族人物加以考索,厘定谱系,深入探求常璩的家学渊源以及对他的深刻影响。

一、江原常氏家族

江原常氏在东汉后期至晋世可谓巨族,代不乏人,并世英挺。《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江原县①郡西,渡大江,滨文井江,去郡一百二十里。有青城山,称江祠。安汉,上、下朱邑出好麻,黄润细布,有羌筒盛。小亭,有好稻田。东方,常氏为大姓。文井江上有常堤三十里,上有天马祠。[1]157

《水经注·江水》亦载:“文井水又东迳江原县,县滨文井江,江上有常氏堤,跨四十里。”[2]769常璩明言常氏为江原大姓,并且当地以常姓为堤命名。可见当时常氏家族在江原的势力之大、影响之广。

明代张佳胤曾对江原常氏家族士女进行过考定,考出士女共十九人。《古今逸史》本《华阳国志》附有《江原常氏士女目录》:

便敬宾妇常元常,殷仲孙常靡常,赵侯夫人常纪常。右女三人。[3]

张氏考定成绩值得肯定。不过,他的考定尚未详备,且有一定的臆断成分。常敞、常美、常俊、常深等人确见载于《华阳国志》,然是否属江原常氏,则未有明文可证,有待商榷。以下是笔者根据史书记载,对江原常氏人物作出的考定:

(一)常播

《三国志》卷四十五裴松之注引《益部耆旧杂记》曰:

王嗣、常播、卫继三人,皆刘氏王蜀时人。

常播事不见于其他史籍,唯有裴注存之。书中明确记载他是江原人,仕于蜀后主刘禅。身为县主簿功曹的他为县长朱游讼争,甘受杖责,终证朱游清白,使其免于刑戮,由是常播节烈之名传扬四方。或是常璩未曾得见《益部耆旧杂记》,加之去蜀汉时日已远,故《华阳国志》未录常播事。

(二)常少

《后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载:

帝乃与述书,陈言祸福,以明丹青之信。述省书叹息,以示所亲太常常少、光禄勋张隆,隆、少皆劝降,述曰:“废兴命也。岂有降天子哉!”左右莫敢复言。[5]542

初,常少、张隆劝述降,不从,并以忧死。帝下诏追赠少为太常,隆为光禄勋,以礼改葬之。其忠节志义之士,并蒙旌显。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于是西土咸悦,莫不归心焉。[5]544

常少为公孙述心腹,并曾力劝公孙氏归降汉室,公孙氏不从,常少忧愤而死。以此言之,常少有忠于汉室之心,虽未能促成国家一统,亦可谓忠节之士。其事亦见载于《华阳国志·公孙述刘二牧志》:

故主簿李(张)隆、常少数谏述归帝称藩。述不纳。[1]331

汉搜求隐逸,旌表忠义:以述臣常少、李隆忠谏,发愤病死,表更迁葬,赠以汉卿官。[1]337

公孙述本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王莽篡汉,公孙述为导江卒正(蜀郡太守),建武元年,公孙述称帝于蜀。而“汉代地方人事都须服务于本地方,即所谓郡县吏”[6]4。故公孙述所亲信者常少很可能是蜀郡人,而《华阳国志》所列蜀郡诸县唯江原县冠族为常氏,《士女目录》所列常氏人物无出江原县者。以此论之,则常少应是蜀郡江原人。《华阳国志》记其事,而《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并未予以收录,当是由于常少依附公孙述的缘故。

(三)常颀(常房)

《华阳国志·南中志》载:

此常颀实即《三国志》卷三十三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之常房:

上言“从事蜀郡常颀”行部,此言“益州从事常房”行部,所言均朱褒杀之以叛事,则为一人甚明。常颀(常房)为蜀郡人,时任益州从事,亦应是江原人。裴松之《魏氏春秋》之说颇为怀疑,案语云:“以为房为褒所诬,执政所宜澄察,安有妄杀不辜以悦奸慝?斯殆妄矣。”[4]894他痛斥孙盛所记诸葛亮诛杀常房(常颀)诸子、徙其四弟之事为妄议。从《南中志》所记来看,当是实有此事。可能是常璩也认为常颀(常房)以谋反被诛,故未收之入《士女目录》。

(四)常俊、常美

《晋书》卷一百二十《李特载记》:

《华阳国志·大同志》又载:

(五)常深

《晋书》卷一百二十《李特载记》:

《华阳国志·大同志》亦录有此事:

尚又遣都护常深军毗桥,为流、骧御。[1]464

罗尚为晋朝廷任命之益州刺史,其都护常深亦当是蜀郡人,或亦可推断为蜀郡江原人。当是罗尚残暴无德行,而常深又作为尚之爪牙,故常璩亦未收之入《士女目录》。

(六)常仓弘

《华阳国志·大同志》载:

建兴元年春,……西夷司马巴郡常歆,都安令蜀郡常仓弘等共推汶山太守涪陵兰维为西夷校尉。[1]476

顾广圻校稿云:“当衍常。”顾观光脚本迳作“仓宏”,云:“仓上原衍常字,依廖校删。”任乃强认为,“蜀郡多常姓,罕见仓姓,双名亦晋所有”[1]476。任氏所言有理,常姓之中常长生即是双名,名长生,字彭祖,并且行文中特意强调了常歆与常仓弘的郡籍,以示区别。以此论之,常仓弘也很可能出自江原常氏家族。

此外,《大同志》又记户曹掾常敞事,常敞可能也是出自江原常氏。

以上诸人,常播属江原常氏确定无疑,常少、常颀(常房)、常俊、常美、常深、常仓弘、常敞等人皆可能出自江原常氏,限于史料不足,笔者只能作此推断。另外,江原常氏士女确载于史者尚有十九人。兹一并列上,以资考定:

常翊,字孟元。侍御史。据任乃强先生考定,常翊应是献帝以前人。[1]675(《华阳国志·士女目录》,据任乃强先生考定,常翊应是献帝以前人。[1]675)

常良,广都令。(《华阳国志·士女目录》)

常仲山。(同上)

常忌,字茂通。蜀谒者、黄门侍郎。(《华阳国志·大同志》《华阳国志·益梁宁三州三国以来人士目录》《三国志·霍峻传》裴注引《襄阳记》)

常高,广令。(同上)

常闳,汉中、广汉太守。(同上)

常竺,字代文。南广太守,侍中。(《华阳国志·后贤志·常骞传》)

常伟,字公然,阆中令。(同上)

常骞,字季慎。萍乡令、国王侍郎、郎中令,封关内侯,魏郡太守,加材官将军,新都内史,湘东太守。(同上)

常廓,字敬业。(《华阳国志·后贤志·常宽传》)

常宽,字泰恭。侍御史、繁令、武平太守。(同上)

常长生,字彭祖。(同上)

常璩,字道将。成汉散骑常侍,又称“蜀史”。(《三国志》裴注引《孙盛《异同记》,《十六国春秋·蜀录四》,《晋书·李势载记》)

常元常,广都令常良女也。(《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蜀郡士女》《华阳国志·士女目录》)

常靡常,常仲山女也。(同上)

常纪常,常常侍(常洽)女。(同上)

综上所述,今考定江原常氏士女共二十人,其中士十七人,与张佳胤考定者颇有出入;女三人,与张氏所考者同。常员、常高、常播、常闳、常廓等五人确载于史,故入之;常俊、常美、常深、常敞等四人,只能推定为江原常氏人物,故出之,他们与常少、常颀(常房)、常仓弘等人均可能出自江原常氏,惜史无明文可证,兹一并存疑。

二、常氏家学渊源

(一)常氏家学与常璩的“大一统”思想

张佳胤在《江原常氏士女目录·跋语》中说:

江原常氏代有明德,故大姓也……又见道将承源家学,修辞有经,斯龙门世业,良史称材。[3]

(二)常宽对常璩的影响

在常氏家族中,常宽的学识最为广博,著述最为丰富,也最受常璩推崇。《益梁宁三州三国以来人士目录》中,常宽的品题为“述作”,常璩所给的评价可谓极高。无论是治学、为政,还是德行、处事,常璩都深受其族祖常宽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著述内容看,常宽精研史书,博涉《史》《汉》,强识多闻,“鸠合经籍,研精著述”[1]659,他是常氏家族为数不多的留有著述的先贤。他撰有《蜀后志》及《后贤传》,续陈寿《耆旧》,作《梁益篇》。其中《蜀后志》,又称《蜀志》。《隋书·经籍志》记载:“《蜀志》一卷,东京武平太守常宽著。”[8]983该书与《山海经》、扬雄《蜀王本记》、谯周《三巴记》同列在地理书。常璩《华阳国志》前四卷可能受《蜀后志》影响较大,对其内容也当多所采掇。《后贤传》当为史传体人物传记,连同列传体之《梁益篇》,对于《华阳国志》之《先贤士女》《后贤志》《士女目录》等篇目有直接的影响。常璩谓其“但言三蜀,巴汉未列”,他是在常宽著述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削和补充。

其次,从著述理念来看,由常宽至常璩,可谓一脉相承。常璩谓书契有五善:“达道义,章法戒,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1]723此说虽承袭自荀悦,但常宽则在常氏家族内树立了著述典范。常宽以其时“华夏颠坠,典籍多缺”,乃“操简援翰,拾其遗阙”[1]621。他意在补史以通古今,具有强烈的史家意识,这对常璩撰述《华阳国志》有着重要的影响。《序志》有云:“嗟乎三州,近为荒裔!桑梓之域,旷为长野,反侧惟之,心若焚灼。惧益遐弃,城陴靡闻。”[1]723可见,常璩意在补史之阙,“书其大同”。孙盛《异同记》称常璩为“蜀史”,一方面是因为常璩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任成汉史官,另一方面是因为常璩始终秉持儒家理想,坚持史家理性精神。他自称效法陈寿《三国志》的写作体例,目的在于“防狂狡,杜奸萌,以崇《春秋》贬绝之道”[1]730,意在运用春秋笔法,寓以褒贬之意。

第三,从思想来看,常璩“旌昭仁贤”的思想显然是承自族祖常宽,书中明言常宽“务在举善”,据此可知,《后贤传》及《梁益篇》中流露出强烈的“旌昭仁贤”的思想倾向,旌扬一方耆旧先贤,昭彰三蜀志士仁人。常璩逐其流而扬其波,《华阳国志》中对三州人物俊彦多有标榜,靡不毕具。其在《序志》中综述其撰著宗旨时称“宪章成败,旌昭仁贤”[1]733,家学源流,不言自明。

此外,常璩明显受到谶纬思想的影响,这在《华阳国志》中有明确体现。常氏家族先贤尚古文经学,大都比较务实,就史书所载常氏士人的事迹而言,绝少涉及谶纬思想,唯独常宽沉迷于《易经》的研究。据此而言,常宽的著作中极有可能涉及谶纬之事,而这种思想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常璩的思想中。但是,单就谶纬思想而言,常璩绝非仅仅承源家学,而是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学术风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华阳国志》对西南地区民风民俗与士人学术著作的记载可见一斑。

注释:

①江原县,在今四川省崇州市境内。

②《隋书·经籍志·霸史》:“《汉之书》十卷,常璩撰。”又《古今正史·十六国春秋篇》:“蜀初号曰成,后改称汉。李势散骑(常侍)常璩撰《汉书》十卷,后入晋秘阁,改为《蜀李书》。”可知常璩所撰《汉之书》,又称《汉书》,专记氐李成汉政权事。入晋江左后始改称《蜀李书》。

参考文献:

[1]常璩,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郦道元,陈桥驿.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陈寿,裴松之.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范晔,李贤,等.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黄本骥.历代职官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