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视域下的“吉林”非唐“鸡林”考辨
2018-07-04欧阳琳
欧阳琳
(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认为“吉林”地名起源于唐代“鸡林”的观点在学界陈陈相因,《钦定满洲源流考》即载“若唐时所称鸡林,应即今吉林之讹,而新罗、百济诸国亦皆其附近之地。”对此赞同者颇多,反对者亦未曾给出令人信服的辩驳。笔者认为该说并不足信,有必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厘清两词概念。
一、“鸡林”概念之演化
“鸡林”一词自唐以来在我国流传甚广,但少有人注意到其含义实际应区分行政区划、文学词汇两个逻辑层面,下面分予考辨。
第一,行政区划之“鸡林”。鸡林最早出现在我国典籍中是在唐代。为了推行羁縻统治,唐王朝于龙朔三年在新罗设鸡林州都督府,*亦有简称为鸡林大都督府的,见《资治通鉴》卷201《唐纪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标点本,第6335页):“乙未,置鸡林大都督府于新罗国,以金法敏为之。”册封新罗国王金法敏为鸡林州都督。此后有关鸡林州的记载遂累见于史书,仅择其要述之:
新罗国王文献记载金法敏三年,诏以其国为鸡林州都督府,授法敏为鸡林州都督。②金政明金理洪天授三年,政明卒,则天为之举哀,遣使吊祭,册立其子理洪为新罗王。仍令袭父辅国大将军,行豹韬卫大将军、鸡林州都督。③金兴光(金隆基)兴光,新罗王理洪弟。初与太宗同名,武后改焉。长安二年册立,仍袭兄辅国大将军、行豹韬卫大将军、鸡林州都督之号。④金承庆金宪英故开府仪同三司、使持节大都督鸡林州诸军事、兼持节宁海军使、新罗王金承庆弟宪英,奕叶怀仁,率心尝礼。……可袭兄新罗国王、开府仪同三司、使持节大都督鸡林州诸军事、兼充持节宁海军使。⑤金良相贞元元年,授良相检校太尉、都督鸡林州刺史、宁海军使、新罗王。①金敬信良相卒,立上相敬信为王,令袭其官爵。②金俊邕以权知新罗国事金俊邕袭祖开府检校太尉、鸡林州都督、新罗国王。③金重熙(金重兴)戊辰,以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使持节、大都督鸡林州诸军事、鸡林州刺史、上柱国、新罗王金重熙兼宁海军使。金彦升授彦升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持节大都督鸡林州诸军事,兼持节充宁海军使、上柱国、新罗国王。④金景徽(金秀宗)秀宗,宪德王母弟,改名景徽。宝历二年立。大和元年,册为嗣王,开府仪同三司、太尉、鸡林州都督如故。开成元年,卒。⑤金庆膺册王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尉、使持节大都督鸡林州诸军事、兼持节充宁海军使、上柱国、新罗王。⑥金膺廉册立王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持节大都督鸡林州诸军事、上柱国、新罗王。⑦金晸四年夏四月,唐僖宗降使册封王为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尉、大都督鸡林州诸军事、新罗王。⑧
② 《旧唐书》卷199上《东夷传·新罗国》,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5336页。
③ 《旧唐书》卷199上《东夷传·新罗国》,第5337页。
④ 《全唐文》卷1000《新罗王金兴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10357页。
⑤ 《全唐文》卷24《命金宪英袭封新罗王制》,第61页。
新罗国王文献记载金法敏三年,诏以其国为鸡林州都督府,授法敏为鸡林州都督。②金政明金理洪天授三年,政明卒,则天为之举哀,遣使吊祭,册立其子理洪为新罗王。仍令袭父辅国大将军,行豹韬卫大将军、鸡林州都督。③金兴光(金隆基)兴光,新罗王理洪弟。初与太宗同名,武后改焉。长安二年册立,仍袭兄辅国大将军、行豹韬卫大将军、鸡林州都督之号。④金承庆金宪英故开府仪同三司、使持节大都督鸡林州诸军事、兼持节宁海军使、新罗王金承庆弟宪英,奕叶怀仁,率心尝礼。……可袭兄新罗国王、开府仪同三司、使持节大都督鸡林州诸军事、兼充持节宁海军使。⑤金良相贞元元年,授良相检校太尉、都督鸡林州刺史、宁海军使、新罗王。①金敬信良相卒,立上相敬信为王,令袭其官爵。②金俊邕以权知新罗国事金俊邕袭祖开府检校太尉、鸡林州都督、新罗国王。③金重熙(金重兴)戊辰,以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使持节、大都督鸡林州诸军事、鸡林州刺史、上柱国、新罗王金重熙兼宁海军使。金彦升授彦升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持节大都督鸡林州诸军事,兼持节充宁海军使、上柱国、新罗国王。④金景徽(金秀宗)秀宗,宪德王母弟,改名景徽。宝历二年立。大和元年,册为嗣王,开府仪同三司、太尉、鸡林州都督如故。开成元年,卒。⑤金庆膺册王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尉、使持节大都督鸡林州诸军事、兼持节充宁海军使、上柱国、新罗王。⑥金膺廉册立王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持节大都督鸡林州诸军事、上柱国、新罗王。⑦金晸四年夏四月,唐僖宗降使册封王为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尉、大都督鸡林州诸军事、新罗王。⑧
①《旧唐书》卷199上《东夷传·新罗国》,第5337页。
②《旧唐书》卷199上《东夷传·新罗国》,第5338页。
③《旧唐书》卷13《德宗本纪下》,第392页。
④《旧唐书》卷199上《东夷传·新罗国》,第5338页。
⑤陆心源:《唐文拾遗》卷68《新罗兴德王金秀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11127页。
⑥金富轼:《三国史记》卷11《新罗本纪第十一》,奎章阁本,第1页。
⑦《三国史记》卷11《新罗本纪第十一》,第6页。
⑧《三国史记》卷11《新罗本纪第十一》,第9页。
可见自文武王金法敏至宪康王金晸二十位新罗国王中,史有明载曾受唐册封为鸡林州都督的竟占到八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标点本,第66页)将鸡林州之“州”记做“洲”:“元义方使新罗,发鸡林洲,遇海岛,上有流泉。”
咸亨年间,史籍中还出现了关于鸡林道的记载:“寻而高丽众相率复叛,诏起(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以经略之”,*《旧唐书》卷83《薛仁贵列传》,第2783页。“五年春二月壬午,遣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以讨新罗,仍令卫尉卿李弼、右领大将军李谨行副之”,*《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下》,第98页。并设立鸡林道经略使等官职。*瞿中溶:《集古官印考》卷15《鸡林道经略使印》,(南京图书馆藏本,第3页):“唐制,边防戍兵总名曰道,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已而更名曰大都督,而沿边则别置经略使以领之。”
唐王朝衰亡后,作为行政区划的鸡林州、鸡林道不复存在。元朝虽“封王煦为鸡林郡公”,*屠寄:《蒙兀儿史记》卷12《硕德八剌汗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影印本,第156页。“(李齐贤)历官门下侍中,封鸡林府院君”,*隋树森编:《全元散曲》,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076页。但只是将鸡林作为封号。
第二,文学词汇之“鸡林”。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增多,唐人对新罗有了更多了解,并普遍认可以“鸡林”代称之,此二字遂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如“上皇北臣穹庐,东臣鸡林,南臣滇池,西臣昆夷,三岁一来朝会”,*《全唐文》卷720《东城老父传》,第7412页。“夫亦将宏宣王风,诞敷微言,使鸡林塞外,一变可至齐鲁”,*《全唐文》卷387《送归中丞使新罗吊祭册立序》,第3938页。皆为新罗国之意。作诗送别出使新罗使节以及新罗友人的更是不胜枚举。*前者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送源中丞充新罗册立使·侍中之孙》(《全唐诗》卷359,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标点本,第4045页):“相门才子称华簪,持节东行捧德音。身带霜威辞凤阙,口传天语到鸡林。烟开鳌背千寻碧,日浴鲸波万顷金。想见扶桑受恩处,一时西拜尽倾心。”后者如刘得仁的《送新罗人归本国》(《全唐诗》卷544,第6293页):“鸡林隔巨浸,一住一年行。日近国先曙,风吹海不平。眼穿乡井树,头白渺瀰程。到彼星霜换,唐家语却生。”根据齐己送别日本僧人的诗作:“日东来向日西游,一钵闲寻遍九州。却忆鸡林本师寺,欲归还待海风秋。”*《全唐诗》卷847《送僧归日本》,第9596页。此处“鸡林”已然有了指代日本国的衍伸义。值得一提的是,史载新罗宰相曾重金收购白居易的诗作:“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初,颇以规讽得失,及其多,更下偶俗好,至数千篇,当时士人争传。鸡林行贾售其国相,率篇易一金,甚伪者,相辄能辩之。”*《新唐书》卷119《白居易列传》,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标点本,第2655页。传为文坛佳话。“鸡林”遂成为称赞文章广为流传的意象词汇,而频频现于各类文学作品中,如皮日休的“三十麻衣弄渚禽,岂知名字彻鸡林”*《全唐诗》卷614《庚寅岁十一月新罗弘惠上人与本国同书请日休为灵鹫山周禅师碑将还以诗送之》,第7087页。等。
宋辽金元明时期,很多文作采用“鸡林”来称赞锦绣文章,如赞苏东坡“乃知先生高文大册,传播夷夏,又岂止及于鸡林行贾而已哉!”*王宗稷:《东坡先生年谱》,李之亮笺注:《苏轼文集编年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11年,第615页。辽宣懿皇后诗中有:“文章通蠡谷,声教薄鸡林。”*陈述辑校:《全辽文》卷3《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2页。明代文人何三畏亦言:“不肖格于卑末,不敢从社中人旅进旅退,而希鸡林之誉,干牛耳之盟。”*何三畏:《何氏居庐集》卷12,四库别集本。彼时鸡林仍用以指代国家,如宋《东原录》载“蟾桂三春捷,鸡林一国荣”,*龚鼎臣:《东原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页。《全辽文》载“(高丽国王)精储龙宿,杰出鸡林”。*《全辽文》卷2《遣萧继从等赐高丽国王册》,第34页。金代蔡松年言“闻道鸡林珍贡至,侯门玉指金盘。六年冰雪眼常寒。”*蔡松年:《临江仙》,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5页。明《训蒙骈句》有载“武将承恩面带霜威辞凤阙,使臣奉诏口传天语到鸡林”,*司守谦:《训蒙骈句》卷下《十二侵》,古敏主编:《声律启蒙 训蒙骈句》,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第69页。被收入蒙童读物中表明用“鸡林”指代新罗在当时已相当普及了。同时“鸡林”内涵亦有所扩展,如用来形容遥远梦幻乡:“鸡林削铁不足比,昆吾百炼安可齿?”*王冕:《竹斋集》卷5《剑歌行次韵》,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第234页。以及用来代指安南国:“诏颁鸢趾倾心拜,诗致鸡林好事传。”*黎崱:《安南志略》卷18《赠傅与砺使安南还》,罗炳良卷主编:《中华野史·辽夏金元卷》(第6卷),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第1064页。。
清代以降,鸡林继承了流传已久的文学意象,或称赞文作:“至今《别鹄吟》一稿,士女传诵,价重鸡林”,*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卷2《痴兰院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55页。“闻说鸡林争购集,百蛮齐拜孝廉车”;*丘逢甲:《寄家菽园孝廉炜萱新加坡》,李宏健:《丘逢甲先生诗选》,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82页。或指代国家:“雁塔题名新进士,鸡林开府大行台”,*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175条《邓镕寄赠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3页。“郡县鸡林古,华夷鸭水分”。*宋教仁:《安东县》,陈旭麓主编:《宋教仁集》(上),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57页。乾隆四十三年(1778),鸡林之内涵有了新发展。阿桂等奉敕撰成《钦定满洲源流考》,言之凿凿地将唐代“鸡林”指认为“吉林”:“若唐时所称鸡林,应即今吉林之讹,而新罗、百济诸国亦皆其附近之地,顾昔人无能考证者,致明季狂诞之徒寻摘字句,肆为诋毁,此如桀犬之吠,无庸深较,而舛误之甚者,则不可以不辨”,“鸡林州之名,始于唐龙朔三年,以其国为鸡林州大都督府,国王世袭都督之号。以音译及地理考之,即今吉林。”
在清廷的大力倡导下,文人骚客开始以“鸡林”指代吉林地区,如道光朝《吉林外纪》录诗:“挹娄陈迹久难寻,安乐今传治世音。都会尽沿新鸭水,醇风直溯古鸡林。金城独纂农桑要,玉塞三瞻棨戟临。赖有文人能载笔,桑阴纪遍又棠阴”,*萨英额:《吉林外纪》,李澍田主编:《长白丛书》(初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8页。记载吉林旧事。同光年间成书的《蕉轩随录》在论及《金史》时,引用乾隆帝上谕:“若唐时所称鸡林,应即今吉林之讹。”*方濬师撰,盛冬铃点校:《蕉轩随录 续录》,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337页。光绪朝《启东录》载:“(龙朔)三年诏以其国,为鸡林州都督府,授法敏为鸡林州都督。此新罗为鸡林之始。鸡林与今吉林音译、地理相符。”*林寿图:《启东录》,李澍田主编:《长白丛书》(初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178页。吴大澂来吉林勘察边界时作诗“皇华诗意无人解,道是鸡林旧使君”。*吴大澂:《皇华纪程》,李澍田主编:《长白丛书》(初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300页。宣统朝沈兆褆《吉林纪事诗》序重提:“国语乌拉吉林,四字连文,乌拉谓江,吉林谓沿,其仅曰吉林者,从汉文而省也。其别作鸡林者,以声音略同也。博考《唐书》,载鸡林贾人之事,奇搜吉志,传鸡林哈达之名。”*沈兆褆:《吉林纪事诗》,李兴盛主编:《会勘中俄水陆边界图说(外十一种)》(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81页。完全将鸡林与吉林等同视之。
其时用鸡林代吉林的已不局限于诗文著作,记录幕吏办理刑幕事务要领的《刑幕要略》载:“光绪壬午之秋,吉林观察顾缉庭先生远道相招,师令前往。仁自维謭陋,初出问世,值此经纶草昧之区,时深惴惴,迨至吉后创立新章,变通旧制一本,师训而行,差免殒越。……癸未嘉平月新安歙邑受业汪士仁谨识于鸡林道署”,*不著撰人,朱子勋记录:《刑幕要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27辑《入幕须知五种》,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年,第643—644页。称吉林地区为鸡林道。清末小说《英雄泪》的作者取笔名为“鸡林冷血生”,书中称朝鲜半岛国家为“高丽”“韩国”,而自称“我大清”“我们东三省人”,可见其所谓“鸡林”即指吉林。
民国时期魏声和《吉林地志》载:“《满洲源流考》:吉林,确为唐时新罗国之鸡林州,嗣鸡林都督屡次移治,遂同于侨置。又清乾隆帝咏吉林诗云‘作镇曾闻古’,殆即指此。”虽然“著者终不敢指定也”,但仍以之为书名,做《鸡林旧闻录》:“凡所辑录,限于吉林省境,颜曰鸡林,志其朔也。”*魏声和:《鸡林旧闻录》,李澍田主编:《长白丛书》(初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第34页。当代学者亦不乏沿袭此种观点的,如金凤杰等《〈陆龟蒙奉和袭美谢友人惠人参〉新考》,*金凤杰、孙文采、张波:《陆龟蒙〈奉和袭美谢友人惠人参〉新考》,《人参研究》 2005年第1期。张福有的《鸡林·几林·吉临·吉林》*张福有:《长白山诗词史话》,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82页。等,都坚信“鸡林即吉林”。经过清代以来众多文人学者诗文著作的固化,“鸡林”之概念于文学层面又增添了新内涵。
此外,朝鲜文献中对鸡林有以下几种理解:一是新罗王都边树林之名,引申为新罗国名,《三国史记》载:“脱解王九年始林有鸡怪,更名鸡林,因以为国号”。*《三国史记》卷34《地理志·新罗》,第2页。二是新罗王都之名,《朝鲜王朝实录》载:“上命诸宰相,各上书议迁都之地。判三司事郑道传曰:东方三韩旧都,东有鸡林,南有完山,北有平壤,中有松京。然鸡林、完山,僻处一隅,岂可使王业偏安于此乎?”*《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卷6,三年八月十二日条。三指庆尚道下辖鸡林府,据都评议使司具庆尚道都观察使闵开报:“请以梨旨县属新宁,安心所属河阳,守城属大丘,桂城属灵山,安德属松生,靑凫属甫城,永善属溟珍,安康还属鸡林,吉安属安东。”*《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卷5,三年三月七日条。四为封号之谓,如“改下诸节制使所领军官职衔。以永安君为三军府中军节制使,抚安君芳蕃为左军节制使,兴安君李济为右军节制使。沈淙青原君,李舒安平君,金稛鸡林君。”*《朝鲜王朝实录·太祖实录》卷4,二年十月十七日条。
二、“吉林”非唐“鸡林”
上文考证可知,认定“吉林”即唐代“鸡林”的观点肇始于《钦定满洲源流考》,我们来看看该书是如何论证的。
根据书中卷四《部族四·新罗》:“至鸡林即吉林,鸡与吉,音既相符,诸地里亦合。盖在龙朔时,既兼二国,与靺鞨、渤海壌地相错,设重镇于此,而王自领之。自后相沿世袭,其虽吉林故地旋归渤海,而都督之号仍系新罗,鸡林遂为新罗之通称。宋以后为高丽所并,因举而属之。高丽若王云之撰鸡林志、王煦之封鸡林郡公,亦皆沿其旧名耳”,论证鸡林为新罗别称。随后卷八《吉林》载:“吉林,周以前为肃慎地,汉以后属挹娄、靺鞨,唐初为新罗之鸡林州,寻属渤海”,认定吉林在唐朝属新罗鸡林州。再于卷九《新罗九州》考证:“新罗始附庸于百济,后兼加罗、任那诸国,与百济为邻。考其疆土,东南并有今朝鲜之庆尚、江原二道,西北直至今吉林乌拉,又西近开原、铁岭。唐显庆以后,又得百济故地,及高丽南境,于是东西增九百里,南北增千余里”,认为新罗早在兼并百济之前西北疆就已经到达吉林了,故而断定吉林即唐代鸡林。实际上新罗未得百济故地及高句丽南境前,领土只有朝鲜半岛东南部,北疆尚未抵达鸭绿江,又怎谈得上“西北至吉林乌拉”呢?即便是新罗吞并百济及部分高句丽故地后,设立九州统领朝鲜半岛,疆土亦未曾拓展到吉林。新罗领土既不包括今吉林地区,新罗之别称“鸡林”自也与吉林无涉了。
上篇还推测新罗所置全州应为金州:“全罗道之全州,本弁韩边境,为百济要隘,似为相近,然考《唐会要》《五代会要》《太平寰宇记》皆作金州,与《唐书》《通考》作全者异。唐平高丽,尝置金州,明为金州卫,即今宁海县。新罗既得高丽之地,其州名即沿唐旧,亦未可知”,而“国初乌拉国有金州城,为武勋王扬古利攻克,今吉林城北犹有金州山、金州站,实与新罗之鸡林州相近,非唐以后所置,其称名当有所自也”,以此论证吉林乌拉界邻新罗。然而据《三国史记》:“故百济国界置三州:百济故城北熊津口曰熊州,次西南曰全州,次南曰武州”,全州位于百济境内,即今朝鲜半岛西南角,则并非吉林城北之金州。该推测既不成立,自然无法用来论证吉林毗邻新罗了。
上述得知《钦定满洲源流考》对“吉林”即唐代“鸡林”的论证是站不住脚的,后世引用该书观点的《启东录》等自然也是以讹传讹了。
抛却《钦定满洲源流考》不谈,吉林是否有可能是唐代“鸡林”呢?首先我们必须区分“鸡林”概念内涵的两个维度,即上文所谈作为行政区划之鸡林以及作为文学词汇之鸡林。尽管在文学领域,“鸡林”一词自诞生迄今,历朝历代传承不绝,其含义不断得到丰富,甚至在清以后的文学作品中能够代指吉林地区;然而鸡林作为行政区划,最迟自新罗国灭亡后已不复存在。考究新罗领土,于高句丽、百济故地置尚、良、康、熊、全、武、汉、朔、溟九州后,“新罗地理之广袤,斯为极矣”;*《三国史记》卷34《地理志·新罗》,第2页。据刘统的《鸡林州都督府管下九州考》*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74页。可知其地理范围:鸡林州都督府位于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尚州位于今庆尚北道尚州,良州位于今庆尚南道蔚山市与密阳、清道县之间,康州即今庆尚南道晋州市,熊州治所在今公州,全州即今全罗北道全州市,武州即今全罗南道光州市,汉州即今韩国汉城市南二十公里处,朔州即江原道春川市,溟州即江原道江陵市。清代吉林地区因将军衙署驻吉林乌拉城以故相沿得名,此城与新罗国领土极盛时尚且相距甚远,不可能自“唐时新罗国之鸡林州,嗣鸡林都督屡次移治,遂同于侨置”得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吉林确源于满语,是满族先世对世代生活的地理空间的习惯性命名,而非承袭自鸡林州都督府。吉林并不是唐代“鸡林”。
三、“吉林”“鸡林”语义流转
今人对吉林地名渊源不甚了了的一大原因是存在诸多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的解释。有人认为古代吉林地区森林茂盛,人迹罕至,野鸡甚多,故称野鸡林子,简称鸡林,后音转为吉林;*如黄可嘉、牛天殊、苏丽涛:《建置三百五十年 吉林沧海变桑田》,《兰台内外》 2003年第4期;郑长祥:《吉林从前叫“鸡林”》,《山西老年》 2003年第12期,等。称畿林是因为清入关前定都盛京,吉林是紧临盛京的重镇,堪称京畿之地;称鸡陵是因吉林地方为山区,遂由鸡林转化而来;称几林是由于相较接近长白山主峰的东部山区而言,吉林地方形似矮桌;称吉临则是由于吉林是块福地,或曰为祈福而命名。*莫华:《长白山区地名典故》,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0—42页。鸡林哈达等蕴含满语特色的山名逐渐被鸡陵山、鸡鸣山乃至西山等符合汉语释义的地名所取代,还衍生出“清代宁古塔将军巴海为寻找宁古塔新城址,曾被金鸡啼鸣引路至此,因而得名”等传说。*耿煜主编:《黑龙江省志·地名录》(第78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65页。哪怕是满洲后裔、《钦定满洲源流考》的修撰者们,在追溯民族历史、进行文化重构的过程中,竟将吉林与唐代鸡林州都督府的相关记载联结起来。这大概是由于身处汉语文化圈者不自觉地用汉语思维去理解满语地名的缘故。
不宁唯是,新罗国名历史上曾记载为“斯罗”“斯卢”“鸡林”,笔者认同刘节的观点:“鸡林实斯卢,新罗之同音语所演化也。”*刘节:《古史考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0页。王小甫等也认为“恐乃泥于音读之误”。*王小甫:《中韩关系史·古代卷》(第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49页。笔者推测满语、韩语既同处东北亚地区,且多见互相借词现象(如“绝奴亦名北部,又曰后部”,“灌奴亦名南部,又曰前部”,*顾祖禹辑著:《读史方舆纪要》卷38《山东九·外国附考》,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613页。而满语中北为amargi,有后之意,南为julergi,有前之意),则不能否定新罗“鸡林”与满语girin(吉林)之间互相借用流转的可能。
韩国学者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呢?据《三国史记》载:“(新罗脱解王九年)春三月,王夜闻金城西,始林树间有鸡鸣声。迟明,遗瓠公视之,有金色小椟挂树枝,白鸡鸣于其下。瓠公还告。王使人取椟开之,有小男儿在其中,姿容奇伟。上喜,谓左右曰:‘此岂非天遗我以令胤乎。’乃收养之。及长,聪明多智略,乃名阏智。以其出于金椟,姓金氏。改始林名鸡林,因以为国号。”*《三国史记》卷1《新罗本纪第一》,第9页。认为是林中有鸡鸣而更名鸡林。后文又谓:“脱解王九年,始林有鸡怪,更名鸡林,因以为国号。”*《三国史记》卷34《地理志·新罗》,第2页。《三国遗事》载:“初王生于鸡井,故或云鸡林国,以其鸡龙现瑞也。一说,脱解王时得金于智,而鸡鸣于林中,乃改国号为鸡林。后世遂定新罗之号。”*一然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遗事》卷1《纪异第二》,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41页。皆以汉文语义解释本国国名,据此附会了种种绘声绘色的传说,并载入史册。甚至今天韩国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仍煞有介事地基于“(白)鸡”“(树)林”来探求各种象征意义,*林炳僖:《韩国神话历史》,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年,第196—197页。乍见颇有不可思议之处。实际上,应用汉字记载本国历史,运用汉语思维加以解释,认同儒家理念,将新罗国号解释为“新者德业日新,罗者网罗四方”,*《三国史记》卷4《新罗本纪第四》,第1—2页。这恰恰说明了历史上汉字文化圈对古代东亚地区族群文化的巨大影响力。